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法对水稻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栽培法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早稻分别增加了11.36,8.63g/kg,晚稻分别增加了8.33,6.19g/kg,早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14%,9.57%,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2.49%,13.53%.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法对饲用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寻找能提高饲用稻糙米蛋自质含量的优化栽培法,采用田问小区试验和室内生化分析栩结合的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栽培法对饲用稻湘早籼24号氮代谢几种关键酶活性及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栽培法能明显增强水稻功能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蛋白水解酶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转化酶等几种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显著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水稻糙米的蛋臼氮含量以推荐栽培法处理最高,比常规栽培法处理提高了9.8%,其次为氮高量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提高了7.5%。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法对水稻氮代谢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相似文献   

4.
水稻氨基酸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及与遗传密码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收获的59个早籼品种(组合)糙米的17种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糙米中8种必需氨基酸与9种非必需氨基酸的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氨基酸的绝对含量都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各氨基酸绝对含量的品种间变幅与变异系数均大于其相对含量的变幅与变异系数;糙米蛋白质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赖氨酸是水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少数水稻品种缺乏苏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水稻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相对含量和平均值与其对应的遗传密码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DPR对水稻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双促调节剂(DPR)在不同土壤上喷施对水稻氮素代谢特性及其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喷施DPR能明显改善水稻功能叶和茎鞘氮素代谢的能力,提高其籽粒和糙米中蛋白氮含量及籽粒的蛋白质产量.DPR处理与对照相比,早、晚稻籽粒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了12.77%~16.56%和8.39%~13.18%。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代谢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为了给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素代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高蛋白水稻品种(组合)湘早灿24号和威优56的叶片,茎鞘,籽粒,糙米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活性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品种(组合)湘早灿13号,中优早81号和金优974;湘早灿24号籽粒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三灶三高栽培法有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累积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糙米的全氟,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稻草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份水稻种质测定其糙米及稻草的蛋白质含量,并分析糙米及稻草蛋白质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糙米及稻草的蛋白质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糙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8.38%-15.78%,而稻草的蛋白质含量范围在3.58%-6.93%。水稻05-518和05-519为地方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70%和15.778%,比对照品种“中作93”分别高60.6%和72.5%;而05-529和05-583为新培育的种质。其稻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93%和6.41%,比对照品种“中作93”分别高44.7%和33.8%。水稻糙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抽穗天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稻草蛋白质含量与秆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对水稻氮代谢、籽粒和糙米蛋白氮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效果显著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结果表明,水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减少趋势,其减少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水稻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配方处理高于对照,其中PGRF4处理最高,PGRF2处理次之,籽粒蛋白质产量以PGRF3处理为最高,比对照增产17.90%,其次为PGRF2处理,比对照增产15.93%。  相似文献   

9.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及贮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给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籽粒、糙米蛋白质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籽粒灌浆期间功能叶、茎鞘的全氮、蛋白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减少幅度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明显高于对照.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在灌浆的5个时期均高于对照;黄熟期早稻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与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依次为:PGR4,PGR3,PGR2,PGRl,PGR5,对照.早稻籽粒的蛋白质产量也是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高于对照,其中PGR4处理最高,PGR3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10.
肥料不同配比对水稻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指导水稻生产合理施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养分迁移、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能促进水稻氮、磷、钾的吸收、转运、累积,提高籽粒氮、磷、钾含量及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氮、磷、钾、硅锰、有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为给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高蛋白的培两优288和低蛋白的培两优210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3种不同栽培法对高蛋白和低蛋白两个杂交晚稻组合功能叶及籽粒中谷草转氨酶(GOT)与天冬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相比,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晚稻蜡熟期和黄熟期功能叶及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且在高蛋白组合和低蛋白组合上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功能叶中GOT和AK的活性在蜡熟期分别提高了11.41% ̄27.72%和7.96% ̄47.45%,功能叶中AK的活性在黄熟期提高了21.61% ̄163.76%;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在黄熟期分别提高了127.33% ̄175.36%和16.36% ̄89.13%。功能叶和籽粒中GOT和AK活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晚稻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使得(添加)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幅为1.61gkg ̄23.26g/kg;氨基酸含量的增幅为2.24% ̄44.09%。其中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9.20% ̄58.05%;猪11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4.47% ̄66.36%。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个中籼稻不育系、8个中籼稻恢复系及由此配制的10个杂交稻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稻F1稻米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10个F1中,以明两优6号、绿敏S/4HZ021和绿敏S/凤恢3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绿敏S/4HZ021赖氨酸含量最高,明两优6号亮氨酸含量最高;F1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色氨酸未测)均高于双亲含量;母本中以绿敏S为好,用此母本选配的杂交组合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绿102S为母本的组合在所有组合中最低;父本对F1代氨基酸含量影响受母本所控制,需考虑配合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选用4个糙米品种进行发芽试验,探讨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糙米发芽后活性成分和蒸煮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糙米发芽后,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显著;粗蛋白含量升高,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粗脂肪和灰分均变化不显著.游离必需氨基酸中组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升高显著,游离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升高显著,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升高,但品种间升幅差异不大.米汤干物质均显著升高;膨胀率和吸水率升高,受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存在差异;米汤pH值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育成的3种巨胚稻与其亲本糙米中GABA、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育成巨胚稻糙米的GABA含量约为常规非巨胚稻的4倍,且高于其巨胚稻亲本的GABA含量;与常规非巨胚稻相比,巨胚稻糙米中绝大多数氨基酸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的平均增幅分别达51.85%、26.24%和23.75%;育成巨胚稻与其巨胚稻亲本间的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水稻和小白菜喷施植全叶面营养液(以下简称植全)后的若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喷施适当浓度植全,提高了水稻根系活力.使叶片和根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提高,叶绿素增加,叶绿体偶联因子ATP酶活力加强,光合能力提高,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籽粒中淀粉酶活性下降,提高了产量.(2)小白菜喷施植全,植株干重、叶片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以及植株的Ca,Fe和Zn的含量均有提高,从而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对香稻香气含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美香占2号、中香1号、饶平香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香稻增香栽培技术与香稻常规栽培技术(对照)2个处理,测定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生物学指标、糙米香气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糙米和精米的香气含量,齐穗后剑叶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群体光合势;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但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增香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香稻叶片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从而显著增加其糙米2-AP的含量;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生育前中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生育后期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群体光合能力,从而促进了香稻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增香栽培技术能协同提高香稻糙米和精米的2-AP含量与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