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近十余年研究迅速,就其主要研究方面作了概述。1Bar基因及pat基因转入作物,可获得抗草丁膦烟草、番茄、小麦、水稻等;2多种植物的EPSP合成酶基因可产生抗草甘膦的突变,现Monsoto公司商品化的抗草甘膦大豆基因来源于CP4EPS会成酶基因,一些氧化、代谢酶可将草甘膦快速成无毒化合物而将这些酶基因转入作物,是获得抗草甘膦的另一余径;3植物ALS酶基因突变及酶量的过量产生,是产生抗磺酰脲及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主要原因;4土壤中一微生物的硝酸酶bxn基因,是溴苯腈的抗性基因;5植物psb基因多点突变、均可产生抗阿特拉津作物;6一些细胞色素P450及卤素酶等快速代谢除草剂,从而利用此类酶基因获得抗除草剂作物;7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生物技术也是获得抗除草剂作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耐除草剂作物品种在抗性杂草种群治理时是一项强有力的措施,可以使农民选择大量不同作用方式的除草剂来防除杂草,提供多种杂草防除方法,这样就减少了因防治失败而产生巨大损失的风险。然而,耐除草剂作物的使用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目前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某些地区(如...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使其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在综述了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其抗性机理的同时,还讨论了其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中抗性基因的逃逸污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少泉 《世界农业》2003,(5):41-43,49
一、引言生物技术涉及医学、农药、生物、农业、化学等一系列学科,已经引起这些学科的深刻变革与革命。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能够影响人类的未来,而促使作物具有新的性状,开发抗除草剂作物则是植物生物技术最为活跃的领域。从1995年转基因作物开始生产种植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从1996年的170万hm2增至1999年的3990万hm2,2000年则增至4420万hm2,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处于主导地位,1998与1999年均占总面积的71%,2000年则占80%以上。美国一直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玉米与棉花主要集中于美国,其次是阿根…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抗除草剂作物的创制是植物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大多数抗性品种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从而使每种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成再生植株。在转基因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作物,其中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与棉花。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目前虽然已创制出各种抗不同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但以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如2000年美国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30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除草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尚无严格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1)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增强对除草剂的抗性遗传性状,从而解决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使许多优秀的灭生性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同时也促进新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2)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改良“他感效应”和“异株克生”能力,从而使作物能够抑制杂草,达到相当于使用除草剂的目的。(3)利用转基因改良或改造生物,使之能够寄生杂草或其分泌物能够抑制杂草。一、研究概况1.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杂草作为农业生产的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全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产生抗性的杂草品种不断增加、杂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而除草剂新的作用机理的研发又愈加艰难,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2019年全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88%,复合抗除草剂和单一抗除草剂成为主要的转基因应用性状.在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还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不过由于市场需求巨大、政策支持等,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将迎来利好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品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品种的现状与展望东北农业大学苏少泉21世纪被誉为是生物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70年代初期在重组DNA及细胞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近10余年,生物技术已引起农业中若干领域的重大变革,其中最突出的是外源基...  相似文献   

10.
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作物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抗除草剂作物新品种、近年来研究发展迅速。草甘膦因其具有最优秀的除草剂特性而成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的首选对象,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已培育成功并大面积种植。将抗性基因导入油菜、烟草、番茄、棉花、玉米等作物也获得了表达。本文对草甘膦的作用靶标酶———EPSP合酶的发现,抗草甘膦突变的EPSP合酶基因及变异的EPSP合酶抗性特点,及其将快速催化草甘膦代谢成无毒产物的酶的基因导入植物,而获得抗草甘膦作物研究作了概况综述。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作物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技术在农业上最大的成果就是转基因作物,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几个问题出发,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利用价值及其安全性的分析,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及其食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针对第一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研发状况以及转基因安全法规和管理机构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的基因性状的类型、转化方法两方面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现状,并简述了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发展历程及在全球和中国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具有传统农作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人类未来生活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风险。在此背景下,论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优越性、安全性问题、管理和发展策略,旨在说明转基因作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其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艳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324-8326
回顾了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的历程,分析了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特性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使它的食品安全性已为全世界所关注,它不仅涉及到贸易效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本研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其生态风险,从而推动安全型转基因作物培育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一般可以承受 2 .0 kg.hm-2 有效量以下的剂量 ,而只要 1.0 kg.hm-2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杂草防效。其抗性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子、载体构建和抗性基因导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抗性基因可以通过花粉漂移 ;抗性作物与原受体在没有草铵膦作用下有一定的差异。虽然大量文献报道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的生态群落没有影响 ,但也发现草铵膦可以致毛虫死亡。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应用抗除草剂作物时 ,应特别注意其抗性稳定性 ,将之纳入杂草综合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颖  王颖  韩成贵 《农学学报》2022,12(10):44-50
针对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笔者简述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回顾了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品种改良中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中的主要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可以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植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作物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大环境下,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风险评估也受到高度重视。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认为是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被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本文将以近十年国内外已经发表相关研究为理论依据,概述了转基因作物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系统评价转基因作物释放对于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