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农产品在我国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来源的一部分,但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储藏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以及气敏传感器阵列、信号预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等研究现状,阐述了电子鼻在农产品新鲜度检测、风味评价、掺假鉴别、病害监控、理化指标检测等品质安全快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剖析了电子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子鼻在紫菜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生产日期的坛紫菜进行识别,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分析,发现电子鼻可以区分所选的不同生产日期的坛紫菜.研究还发现,电子鼻能够识别随着货架期延长造成的坛紫菜的气味变化,将所选的生产日期不同的种坛紫菜区分开来.坛紫菜的Loadings分析表明,2号传感器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6号传感器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电子鼻技术在酒类识别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针对电子鼻技术及其在酒类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该新技术在酒类检测硬件设备构成、工作原理、识别所及的软件设计等方面应用现状,对该技术在酒类识别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研究对酒类智能识别检测技术的发展及酒类产品质量控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鱼类新鲜度检测的实际需求,提出基于电子鼻系统的鱼类新鲜度检测方案,对其关键技术及系统构架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电子鼻气体传感器阵列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检测系统功能需求,利用STC12C5A单片机结合气味传感器采集鱼类新鲜度气味信号,上传至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最终通过模式识别实现气体组成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系统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鱼类新鲜度,可应用于鱼类的物流和仓储等领域.  相似文献   

5.
电子鼻在储粮害虫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采用法国生产的Alpha MOS Fox3000电子鼻和自行设计的实验系统,分别对含有活的储粮害虫气体样本、含有死虫的气体样本和标准空气样本进行了检测与比较,并应用主元素分析法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无论虫量多少、虫子死活,它们的气体样本与标准气体样本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能快速检测出粮食是否受到害虫的侵蚀.  相似文献   

6.
电子鼻在竹笋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电子鼻技术检测不同竹笋间气味的差异性,以便初步建立一种可以快速区分竹笋种类的科学方法。以壮绿竹Dendrocalamopsis valida,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梁山慈竹Sinocalmus affinis,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a,芦竹Arundo donax,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8种竹笋为实验对象,采用电子鼻对它们具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性气体进行分析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法(LDA)和分层聚类分析(HCA)对8种竹笋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电子鼻技术,8种竹笋能准确地被区分,且各种竹笋气味间存在差异性。通过Loading分析表明传感器贡献率较大的是传感器W5S和传感器W1S。电子鼻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竹笋种类的区分和鉴别。图5表3参15  相似文献   

7.
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恶臭气体是重要的环境污染因子,常规的检测技术如三点臭袋法费时费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耗时较长、耗费较高,不能确定混合气中各物质对恶臭的贡献份额,无法把恶臭结果与感官嗅觉相关联。这两者均不利于快速准确地评价恶臭污染状况。本文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畜禽养殖场恶臭管理中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电子鼻技术的发展现状,阐明了电子鼻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并对今后电子鼻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陈静  孙宇  沈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5,(3):364-366,380
介绍了电子鼻(人工嗅觉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组成部分,综述了电子鼻近年来在检测农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子鼻采集冷藏真空包装罗非鱼贮藏过程的气味信息,以鱼肉品质变化为参考,对识别传感器和特征信息提取进行分析,旨在筛选适用于鱼肉品质判定的传感器种类和特征提取.结果表明:罗非鱼贮藏过程中,鱼肉的新鲜度逐渐下降,部分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随着气味浓度的增强而增大;40~42 s的信号特征稳定,与品质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用于特征提取;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与品质指标线性关系较好的传感器种类;使用筛选后的传感器种类和特征提取进行模式识别,能够很好地区分鱼肉的不同品质等级,表明筛选后的传感器条件可用于品质判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及相关观念的调整,健康饮食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富含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且味道鲜美的食品及加工制品等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在各类食物中。水产品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具有含量较高的蛋白质,且脂肪含量很低,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水产品在储存、加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新鲜程度及安全性等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利用科学的设备对其品质进行检测。笔者将在本文对电子鼻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在水产品品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挤压技术在谷类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挤压技术的基本理论、挤压机的种类、挤压技术在谷类加工中的应用、挤压过程中谷物成分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传感器技术在农产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损检测技术是有别于传统检测手段的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传感器技术在农产品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着重论述了视觉、嗅觉、味觉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在不同农产品检测中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传感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户的入户调研,从需求意愿、需求农业技术类型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户的农业技术需求情况。结果表明: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需求前5位的分别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在分析农户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安徽省粮食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在粮食作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光华  朱大洲  王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475-15478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一些主要粮食作物检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成分检测、品种鉴别、病虫害识剐等方面,并对该技术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模式识别在植物叶片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凤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85-285,288
总结了模式识别在植物叶片自动化识别中的典型应用.模式识别在植物叶片识别中主要应用于植物分类、植物缺素研究和植物病害的自动诊断等方面.模式识别在植物叶片识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不同品系白粉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清  陈凯  徐关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1-1151,1183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3年从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有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橡胶树白粉病是迄今为止我国橡胶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通过将叠氮溴化丙啶(PMA)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相结合,构建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为及时高效检测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活菌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橡胶树白粉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验证其特异性,以该菌重组质粒pMD-19T-Eq绘制标准曲线,建立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对其重复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并运用该体系对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病叶后的活菌数进行检测。【结果】研究设计的引物特异性良好,构建的橡胶树白粉菌q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1,扩增效率为107.97%。PMA-qPCR对活孢子悬浮液扩增几乎无影响,检测灵敏度为4.77×102 copies/μL。在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15 min后,活菌比例从66.13%下降至23.18%。【结论】PMA-qPCR检测体系能快速定量检测橡胶树白粉病活菌量,具有灵敏、准确和高效的优点,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安徽省正试和预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3年对供试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2010年参试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感的品种占30%,中感品种占53%,中抗品种占17%;2011年高感品种占42%,中感品种占47%,中抗品种占11%;2012年表现为高感的品种占11%,中感品种占57%,中抗品种占32%。[结论]为引导育种方向及品种审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