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较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设计,提出高温稳定性较好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方案。对于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应用于我国钢桥面铺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预估钢桥面沥青铺装层的车辙深度,以南京四桥钢桥面铺装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修正Burgers模型建立沥青混合料的本构关系,以单轴蠕变的试验数据拟合模型参数,并通过了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车辙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对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高弹改性沥青铺装结构,车辙主要发生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层,该层车辙深度占总车辙深度的63%。车辙随铺装层厚度增加而迅速增大,随轴载加大而增大,随荷位的变化尤其是横向荷位变化而有一定改变。车辙病害总体上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两者呈现突变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对同种类型沥青钢桥面的抗车辙设计、车辙预估、寿命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公路造价,改变沥青混凝土路用石料由省外调运的状况,我们受省交通设计院的委托,用黑龙江省玉泉地区地产辉长岩和石灰岩进行了石灰岩配制沥青碎石和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用辉长岩配制了中粒、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石屑的试验研究,因限于篇幅,现侧重以沥青碎石为例,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原材料指标的测定所采用的沥青、砂、矿粉、石料等材  相似文献   

4.
K-5M电鋸鋸链的潤滑过去一直是采用人工自由浇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鋸鏈本身得不到良好的潤滑,而且滑油的損耗量很大。为此,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曾进行了用压力式潤滑方法代替人工自由浇注法的試驗,并初步取得成效。現簡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对竹模板在钢筋砼浇注施工中的应用及竹胶模板的选用,框架柱组合定型模板,墙体钢竹组拼式大模板,楼板竹模板快拆体系,以及使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均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1.本系列产品可以现场整体浇注,也可以预制成大型预制件组装,还可以标准砖供货。 2.本系列产品可作耐火内衬的保温衬,也可作间隙式中低加热炉轻质工作内衬。 3.本系列产品曾两次获全国性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展交会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发一种新型复合生物油再生剂,并探究其对长期老化沥青化学成分的再生作用,采用蓖麻油植物沥青(COA)与环氧大豆油(ESO)按照不同复配比例制备了复合生物油再生剂,确定了复合生物油中蓖麻油植物沥青与环氧大豆油的最优复配比例;基于红外光谱变化研究了蓖麻油植物沥青与环氧大豆油的原位动态化学反应机制,以及沥青再生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按照蓖麻油植物沥青和环氧大豆油质量比1∶3复配制得的复合生物油再生剂可以有效地将长期老化沥青的基本性能恢复至老化前水平。蓖麻油植物沥青和环氧大豆油发生了开环缩合反应,生成含脂肪族的聚合物,该反应在老化沥青再生过程中仍然可以持续地进行,并继续影响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在蓖麻油植物沥青和环氧大豆油的共同作用下,再生沥青中的亚砜基和羰基官能团含量减少。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长期老化沥青的复合生物油再生剂,并揭示了其对长期老化沥青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是由沥青、矿粉及纤维稳定剂组成的沥青玛蹄脂结合料,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矿料骨架中所形成的沥青混合料。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在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的施工实践,对SMA沥青混合料从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施工生产等各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对SMA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的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炭素工业的发展,沥青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加热沥青或对沥青进行高温处理时,会产生黄色的沥青烟。沥青烟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长期接触易诱发癌症。目前沥青烟的测定方很多,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等,但是沥青烟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却未见报道,故系统地介绍了沥青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定义不清、评价指标不健全和均匀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利用规范对物质均匀性的定义和材料力学对物质均匀性的假设,将沥青混合料定义为组分均匀、质量分布均匀和刚度均匀,建立了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多指标评价模型,给出了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计算方法和均匀性等级划分依据。开展了AC-13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实验,测试了沥青混合料的各体单元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弹性模量特征值和沥青含量,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并与传统均匀性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指标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方法增加了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成分和力学性能指标,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AC-13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综合均匀指数为0.896,属于中度均匀;采用传统均匀性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和密度变异系数很小,均匀性很好,但合格率仅为63.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抗拉性能,采用Burgers模型表征沥青砂浆的黏弹性能,通过Computer Tomography(CT)扫描技术和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基于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的虚拟劈裂试验模型,并通过室内实测结果进行模型准确性验证。以劈裂劲度模量、拉应力最大值、拉应力平均值、拉应力方差以及应力集中性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各细观结构因素对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抗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证实了建立的沥青混合料虚拟劈裂试验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AC-20混合料相比,AC-13混合料表现出更优的抗裂性能和应力分散能力;级配和集料分布特征均对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造成影响;采用橡胶沥青或者SBS改性沥青可以显著增强沥青砂浆抗变形能力和沥青混合料抗拉性能;空隙的存在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因此,在进行虚拟仿真分析时必须准确地表征沥青混合料非均质的细观结构特征,才能有效地反映其宏观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沥青混凝土矿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沥青与矿料的可拌和性、可压实性及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等技术指标,并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质量。温拌技术是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生产施工新工艺,其具有节能,低污染等优点。首先介绍了SEAM硫磺改性温拌技术的机理,并以室内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硫磺改性温拌技术对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的影响,结合蒙新高速公路硫磺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段工程,证明硫磺改性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要比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低20℃~30℃。  相似文献   

13.
为设计出符合南京地区降雨特征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对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按照南京地区降雨特征采用体积法进行透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同时通过室内试验对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6.0%、空隙率22.4%)混合料,其承载能力、高温抗变形能力、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等方面性能良好,符合路用性能要求。因此在南京市使用该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作为透水性沥青路面面层材料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雨水来不及下渗而出现地表径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公路养护过程中沥青改性剂配比的影响,使得公路受力性能较差。为此,提出了公路养护中高模量沥青改性剂的应用研究。分析了使用高模量沥青改性剂的必要性,设计了沥青混合料配比,依靠合理的配比数据应用外掺拌和工艺完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制作。将高模量沥青改性剂应用于公路养护中,实现了公路路面性能提升。分别在60℃、70℃的条件下进行了车辙实验,结果表明:60℃条件下,应用高模量沥青改性剂养护的公路变形量比两种传统方式降低了9.07 mm、10.51 mm; 70℃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改性剂养护的公路变形量降低了15.83 mm、20.93 mm,有效增强了公路路面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5.
就沥青砼路面的裂缝及预防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目的在于提高沥青面层的防裂性能、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使用品质。  相似文献   

16.
张众  孙德庆 《森林工程》2003,19(3):45-46
通过近几年在沥青面层施工工作中的实践 ,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碾压、基层的平整度等方面分析了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平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晓非  苏晔 《森林工程》1996,12(3):40-41,48
本文主要介绍立交桥在施工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斜工作链,两次浇注箱梁混凝土,支架采用预留拱度的施工方法,进行现场浇注连续梁,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的几种新型结构进行了对比性探讨。重点介绍了传统的沥青混凝土面层 (AC)、多碎石沥青混凝土面层 (SAC)、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层 (SMA)三种结构各自的特点及其应用 ,为广大公路建设者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纤维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美爽  王颖 《森林工程》2006,22(3):25-26,40
沥青路面普遍存在耐久性低和早期破坏的问题,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纤维材料,不仅可以增强沥青和矿料的粘结性,还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文中分析了纤维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并阐述了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景冬冬  姜利 《森林工程》2007,23(4):43-44,46
介绍了沥青再生机理和再生剂的种类与技术要求.进行沥青模拟老化试验,在老化沥青中加入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再生剂进行还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比较几种再生剂的还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