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蔗根际联合固氮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甘蔗根际联合固氮菌P4、9708、PG3种菌,可使甘蔗增产增糖。各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0.31%、5.55%、3.43%;蔗糖分比对照分别提高0.36%、0.60%、0.39%。 相似文献
2.
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研究茶树不同品种对报际固氮菌的组成、种类及其一年四季变化动态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品种与方法品种以贵州省现行种植品种为主。即福鼎大白·菜、黔泪303、黔泪809、黔泪601、石评苦茶、黄牛群体种、仰望种。培养基改良Ashby和修改Burk培养基pH值控制在5.0左右。分离培养方法将0~20crn和20~40cm土层中不同品种的根系,在空中轻轻振荡数次,然后将根剪成Icm长的小段,放入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培养7d温度控制在25℃左右。计算方法以肉眼明显可见菌落而且大量出现表示存在。计算公式为C—P/NX100%,其中C表示出现百… 相似文献
3.
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固氮菌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定点定位的方法,经4年研究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固氮菌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固氮菌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中青壮龄茶树根际8固氮菌种类数为10个,最丰富,衰老茶树根际固氮菌种类数为5个,最少;对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优势指数D测定;青壮年茶树根际固氮菌H’、R值〉幼龄茶树〉老龄茶树〉衰老茶树,而D值则为衰老茶树〉老龄茶树〉幼龄茶树〉青壮年茶树。本文还对根际固氮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甘蔗根际联合高效固氮菌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目的意义 自从 1976年巴西学者提出了联合共生固氮菌的概念以来 ,联合共生固氮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水稻、甘蔗、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根际存在着多种固氮微生物。研究禾本科作物根际固氮的生态、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特性 ,及其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对甘蔗等禾本科作物的增产效应 ,成为生物固氮应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广西有适宜发展蔗糖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基础 ,从 1991/1992~ 1998/1999年榨季 ,广西蔗糖业发展突飞猛进。 1997/1998年榨季产糖 3 2 3 .5万吨 ,提前 3年实现“九五”期末产糖 … 相似文献
5.
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888年Beijeninck首次分离出固氮微生物以来,固氮微生物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国际上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国际生物固氮会议。根际是植物摄取养分的主要区域,已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人在根际微生物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但在分析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与茶树不同品种存在的差异的工作不多,报道甚少。本文就是针对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其一年四季变化动态关系影响研究,观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品种与方法 1.1 品种 以贵州省现行种值三大类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6.
种衣剂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宁南霉素、甲霜灵、多克福和咯菌腈4种种衣剂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运用nifH基因的特异引物对,将大豆根际土壤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衣剂对固氮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豆根际固氮菌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种衣剂品种依次是咯菌腈、甲霜灵、多克福和宁南霉素;种衣剂浓度对大豆根际固氮菌多样性的抑制程度不同,但没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8.
为探究不同程度盐碱胁迫对燕麦抽穗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耐盐碱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设置土壤盐碱浓度为0 g·kg-1(CK)、3 g·kg-1(Y1)、5 g·kg-1(Y2)、7 g·kg-1(Y3)共4个处理,分析不同盐碱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化学性状及盐碱胁迫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整体高于非根际土壤,且随盐碱胁迫程度增加显著降低(P<0.05);根际土壤的pH和电导率低于非根际土壤。土壤电导率是影响优势菌群的重要因素。燕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真菌丰富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盐碱浓度的增加,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均降低。各处理下,两种土壤中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随盐碱浓度变化的增加增幅较大,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两种土壤中,优势细菌属均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真菌属均为镰刀菌属(Fusarium)。不同程度盐碱胁迫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一定影响;在重度盐碱胁迫下,燕麦根际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bacterium)等表现出良好的耐受力,或可成为盐碱条件下燕麦栽培及盐碱土壤改良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低温(8℃)和适温(28℃)下,采用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培养基,从本所油菜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64个菌株。经纯化,选出15个菌株作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低温下(8℃)分离的R-8-6-1和P-8-4-2两菌株能促进油菜生长,表现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植株于重和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这一结果揭示了促进油菜生长的根际细菌及其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H、温度、盐浓度和接种量4个因素对根际微生物(RM)附着大豆根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温度和NaCl浓度对根际微生物附着大豆根表有一定的影响,分别在pH 7~8、24~33℃和NaCl 30~60 mmol.L-1时RM附着量达到最佳,最大值出现在pH 7.5、30℃和NaCl 50或60 mmol.L-1,RM附着量与接菌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21x+0.2982,相关系数R2=0.9925,表明RM的附着量与菌的接种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及根际细菌与水稻品种特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稻品种特性的关系,2008年7月从5个品种水稻茎部和根际土分离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并进行脂肪酸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9个属,根际细菌有13个种,隶属于10属,两群落的优势菌均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以品种为样本,以根际细菌、内生细菌和水稻生物学特征参数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与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亩产存在正相关;与有效穗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稀释涂板法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甘蔗茎部内生菌进行分离,同时进行16S rDNA扩增检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0株不同的内生菌,所获得的内生菌分属于6个类群(Actin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idobacteriales)、16个属(Staphyococcus,Leifsonia、Kineococcus、Frondihabitans、Curtobacterium、Microbacterium、Amnibacterium、Methylobacterium、Rhizobium、Terriglobus、Sphingomonas、Acidisoma、Stenotrophomonas、Enterobacter、Burholderia、Variovorax),其中,Actin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类群占总数的65%。除SC-4、SC-11与其同源细菌相似性分别为97%、96%外,其余分离菌与同源菌相似性均在98%以上。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蔗茎部内生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筛选内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未来该病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大豆根系为材料筛选得到67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生长实验,发现其中18株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A2、A4、A7和B8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达到72.8%、55.5%、76.0%和87.1%.利用无菌发酵滤液与大豆疫霉孢子共培养发现,A2和A4对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75.4%和85.8%.盆栽实验表明,A2和A4无菌发酵滤液能使经大豆疫霉孢子侵染后的大豆种子萌发率由63.1%分别提高到80.0%和80.3%,健康幼苗率由31.4%提高到45.7%和50.9%.根据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A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4、A7和B8皆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稀释涂板法,对小水榕茎部的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16S rDNA鉴定,通过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到的24株内生菌分别属于5个类群(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Filimonas)的11个属(Phenylobacterium、Rhizobium、Caulobacter、Sphingobium、Paenibacillus、Staphylococcus、Bacillus、Pseudomona、Chitinophaga sancti、Filimonas、Agrobacterium),其中Alph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45.8%;所有菌株与其同源菌株的相似性均在98% 以上。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小水榕茎部内生菌的多样性,为发掘其应用潜力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香蕉内生细菌分离、活性评价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香蕉健康植株的根、假茎、叶柄、叶片等组织中分离获得386份内生细菌分离物。通过体外活性评价筛选出对9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抗性的内生细菌分离物28份,占总分离物的7.25%,其中对香蕉枯萎病菌抑制率达到80%~100%的分离物有9份。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的分类地位初步归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细菌。9份分离物与病原真菌菌丝体对峙培养镜检结果表明,供试的9种病原真菌菌丝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与断裂。内生细菌在香蕉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分析发现,内生细菌在根、假茎、叶柄、叶片等组织中的数量分布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茶树喜酸耐铝,且低浓度的铝促进茶树生长,然而其调控机理并不清晰。从耐铝促生菌的角度,探究其可能的原因。以铝处理的茶树根系为材料,经分离鉴定,得到可培养的内生细菌38株,其中厚壁菌门27株,放线菌门11株。从利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对3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8株内生细菌都有一种以上的促生能力,其中厚壁菌FBA、FPC以及放线菌AMM、ACP032155等菌株的综合促生能力较好;38株内生细菌在1 mmol·L-1 Al3+浓度下均能存活,其中放线菌AME2耐铝能力最强,在8 mmol·L-1 Al3+浓度下仍能存活,说明铝能促进茶树耐铝促生菌的生长,从而间接促进茶树的生长,为选育具有显著耐铝促生能力的茶树内生细菌用于茶树的栽培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一株大豆内生拮抗细菌XZ-2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豆植株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命名为XZ-2。抑菌活性测定显示XZ-2对甘薯黑斑病菌、大蒜叶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均在20 mm以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绘制了XZ-2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液体摇培12 h时基本达到对数生长期,该生长曲线的绘制为后期XZ-2的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PCR扩增16Sr DNA片段并采用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0.
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高效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KO无机磷培养基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磷菌,为进一步研制专用生物复合肥提供依据。通过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较强(D/d值大于1.5)的菌株19株,采用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其解磷能力。结果显示:菌株无机磷溶量在9.23~223.27μg/m L之间,3株菌无机磷溶量在170μg/m L以上;菌株有机磷溶量在0.43~25.05μg/m L之间,有机磷溶量在15μg/m L以上有4株。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定菌株分泌IAA能力,10株菌具有分泌能力,其中Dosa P25分泌IAA量达32.14μg/m L。综上所述,菌株Dosa P15、Dosa P25具有较强的解磷、分泌IAA能力。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 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Dosa P15属于Bacillus pumilus、Dosa P25属于Bacillus subtilis。试验同时表明,菌株溶磷量、分泌IAA量与培养液p H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