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运用统计分析和气象统计预报方法,对南昌市6个环境监测点的污染物观测资料和同期南昌市自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季节研究了南昌市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对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别建立夏季及非夏季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统计预报模式。结果表明:南昌市PM_(2.5)污染非夏季较夏季更为严重,非夏季有超过一半的时间空气质量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PM_(2.5)质量月均浓度峰值出现在12月和1月,其中1月南昌市平均4 d中就有3 d超出国家二级标准。PM_(2.5)浓度逐时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对于夏季而言,2个峰值基本出现在9:00~11:00和22:00~24:00时段;而非夏季前一个峰值延后至11:00~12:00时段,后一个峰值往往提前至21:00~23:00,这主要与人类活动规律及太阳照射时间有关。建立的非夏季预报模式等级预报准确率较夏季高,对环境气象预报业务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统计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长沙市PM_(2.5)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并分析其季节特征、温度特征及其与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城市PM_(2.5)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部和南部的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程度大于长沙市,长沙市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天>春天>秋天>夏天;冬季空气污染较重,PM_(2.5)日均值(75.32±38.12)μg/m3超过我国空气质量(PM_(2.5))二级标准;夏天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日均值(32.40±14.25)μg/m3超过我国空气质量(PM_(2.5))二级标准;夏天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日均值(32.40±14.25)μg/m3,达到我国空气质量(PM_(2.5))一级标准;长沙市PM_(2.5)质量浓度与月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当月平均温度最高达29.71℃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低,为29.71μg/m3,达到我国空气质量(PM_(2.5))一级标准;长沙市PM_(2.5)质量浓度与月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当月平均温度最高达29.71℃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低,为29.71μg/m3,当月平均温度最低为5.07℃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高,为80.9μg/m3,当月平均温度最低为5.07℃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高,为80.9μg/m3;PM_(2.5)质量浓度在工作日和周末存在显著差异,冬季周末质量浓度高于工作日,而夏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统计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长沙市PM_(2.5)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并分析其季节特征、温度特征及其与工作日和周末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城市PM_(2.5)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部和南部的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程度大于长沙市,长沙市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天春天秋天夏天;冬季空气污染较重,PM_(2.5)日均值(75.32±38.12)μg/m~3超过我国空气质量(PM_(2.5))二级标准;夏天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日均值(32.40±14.25)μg/m~3,达到我国空气质量(PM_(2.5))一级标准;长沙市PM_(2.5)质量浓度与月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当月平均温度最高达29.71℃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低,为29.71μg/m~3,当月平均温度最低为5.07℃时,对应PM_(2.5)质量浓度最高,为80.9μg/m~3;PM_(2.5)质量浓度在工作日和周末存在显著差异,冬季周末质量浓度高于工作日,而夏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城市不同道路等级对空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州市的金水路(快速路)、文化路(主干道)和东三街(支道)进行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的日均值表现为金水路文化路东三街,3条道路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浓度限值。文化路PM_(2.5)和PM_(10)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7:00-8:00。金水路PM_(2.5)和PM_(10)日变化波动性较小,且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浓度水平。东三街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峰值出现在6:00-8:00,在12:00之后随着车流量的变化呈现波动。3条道路PM_(2.5)/PM_(10)值为0.64~0.73,且在13:00-14:00之间出现峰值。PM_(2.5)/PM_(10)的平均比值:文化路(0.69)东三街(0.68)金水路(0.66),说明机动车尾气对PM_(2.5)的贡献大于PM_(10)。3条道路的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杭州市城区大气中PM_(2.5)、PM_(10)的浓度变化特征,在采荷监测区内对PM_(2.5)、PM_(10)浓度变化和气象特征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呈冬春高于夏秋季节,冬季出现最高值(104.35±99.86)μg/m~3;颗粒物PM_(10)呈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浓度为(274.39±160.92)μg/m~3,春秋两季相较于夏季高约1倍,说明颗粒物PM_(10)比PM_(2.5)的污染来源更为多样,成分更为复杂。PM_(2.5)、PM_(10)在不同的季节中,二者的相对浓度和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细颗粒物浓度日间变化过程在季节间大势体变化趋势规律类似,在观测时段内从峰值逐渐减小,伴随季节间的差异而呈不同的波动。PM_(2.5)/PM_(10)值范围为0.26~0.58,春冬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51和0.50,夏秋两季的均值分别为0.34和0.32,表明春秋两季污染物中PM_(2.5)比例高;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619、0.640;与气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59、0.583。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104、30×104、45×104、45×104、60×104、60×104、75×104、75×104 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 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 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4 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21:00[40.161×108 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8 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13:00[32.496×108 cells/(g.h)]和1:008 cells/(g.h)]和1:005:00[29.934×105:00[29.934×108 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以杭州国家半山森林公园和采荷社区为研究地点,揭示城市森林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周期为1年的定点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半山监测点的TSP、PM_(10)、PM_(2.5)以及PM_1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早上9:00到达最大值,然后随时间变化而持续减少,在下午14:00到达最小值,分别为:182.2、124.2、68.2、20.6μg·m~(-3);在采荷社区,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由早上9:00开始降低但到下午17:00时又基本上升到早上9:00的水平;在半山监测点相比采荷,PM_(2.5)和PM_1浓度年变化的峰值均延迟了1个月的时间,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结论】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均为半山森林公园高于采荷社区;在半山和采荷2个监测点的PM_(2.5)和PM_1浓度的差异分别显示为有高度统计意义和有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统计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PM_(2.5)质量浓度的日观测数据,对上海市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PM_(2.5)浓度最高的季节是冬季、最低的季节是夏季;(2)PM_(2.5)月均浓度变化,1月份超标严重,8月份最低。通过月距平分析,6月至10月距平值为负,空气PM_(2.5)月平均浓度达标;(3)PM_(2.5)浓度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均成负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利用逆温资源有效防御霜冻,利用天水市大面积果园近地气温、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5月)近地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速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度处的气温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月变化特征,在1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高度范围内,3月(4月、5月)的逆温在17:00至次日8:00(7:00、7:00)出现,从中高层(8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10 m)最先开始形成,在近地层(1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2 m)最先开始消亡;3月、4月、5月逆温的可连续维持时间分别为15、15、14 h;逆温形成集中在17: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9:00;3月、4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8: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10:00,5月逆温消亡时间集中在7:009:00;19:00;110 m逆温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3、4、5月分别在24:00至次日7:00、24:00至次日6:00、22:00至次日4:00较强;在逆温存在时间段内,当风速小于(或大于)3.3 m/s时,逆温较明显(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7—2021年湘潭O3逐小时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湘潭O3浓度变化、浓度超标状况及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21年,湘潭O3浓度分布呈北高南低趋势,但区域特征不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O3浓度超标出现在4—11月,盛夏和秋季是O3超标的主要时段,一般在10:00~21:00出现浓度超标,其中,12:00~17:00持续较高的超标率;湘潭O3浓度超标日共分为6种天气形势,均压场型最多,占47.9%。通过对相关性较高的O3影响因子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建立春、夏、秋、冬O3浓度回归预报方程,利用2022年实况数据对方程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均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