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了经济、人口、农业和城市化中的12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湖南省2005~2016年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耕地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弹性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其中2008~2009年间增幅最大。(2)在耕地变化的12个影响因子中,灰色关联度值最高的是农业人口。(3)自2009年后湖南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4)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长沙、湘潭、岳阳3个城市区位熵值介于0~1之间,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新疆耕地资源态势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新疆近年来耕地态势演变、区域差异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新疆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耕地数量呈波动变化态势,总量稍有增加,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数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产生了不良的生态环境效应.人口增长及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首要驱动因子,农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及政策因素对耕地变化也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研究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艳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4069-4075
借鉴H·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以湖北省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提取影响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考察全省17个市(州、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作用机理及湖北省耕地变化驱动特征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可归结为经济发展、人口与农业、制度与政策三方面的因素。各市(州、区)应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做出理性的决策,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无锡市1998~2009年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得到无锡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无锡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业科技水平,并从这3个方面出发,对无锡市耕地资源保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唐丽娟  雷磊  曹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25-4728
介绍了1998~2007年中国10个主要沿海城市的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认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导致沿海城市耕地减少的共同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根据1998~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葫芦岛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葫芦岛市的耕地总量不减反增,耕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于1998~2002年;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可以归纳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农业科技进步三大类。基于此,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对策:控制人口数量,减轻耕地压力;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稳定耕地数量和质量;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规模,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以陇南市为例,运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对西部山地过渡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由于分类体系的变化,1997~2013年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分为1997~2003年、2004~2008年和2009 ~2013年3个阶段.②1997~2013年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2004 ~ 2008年为一个缓慢增长阶段,2009 ~2013年达到一个高速增长的水平.③陇南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单位土地面积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城镇化率呈现强关联.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除政策影响之外,社会经济发展是间接引起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产出效益3个方面,选取9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湖南省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看,1949-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阶段性上升趋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以划分为"波动增长(1949-1963)-快速增长(1964-1977)-持续增长(1978-1999)-缓慢增长(2000-2009年)"4个阶段。2从空间看,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均值呈现出"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空间格局。3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粮耕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耕地有效灌溉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阴、涟水2000~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数量变化入手,比较分析了两县市耕地动态变化的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两者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比较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的异同,以期为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乡村振兴和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广西14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广西耕地利用综合转型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存在一定的空间不均衡性;空间转型提升幅度不明显,高值区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功能转型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特征。(2)数量变化、结构转换、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障碍度呈下降趋势,生产功能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土地复垦率、地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戎晓红  李春侠  张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67-12269,12316
基于徐州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区位熵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更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不同的地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09年各区县均有2~6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土地类型相对于徐州市而言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空间聚集程度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