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990~2011年新疆的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计算、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的演化规律,采用STIRPAT模型回归模拟了碳足迹与人口、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138 hm2/人增加到2011年的0.437 hm2/人,增长了2.18倍,煤炭的碳足迹在总足迹中占据绝对地位,比重保持在70%~80%左右。碳足迹产值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1.24万元/hm2增加为2011年的6.88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趋向于增大,从1990年的0.042上升至2011年的0.175。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均GDP每增长1%,碳足迹将会增加0.982%。经济发展与碳足迹处于相对脱钩-复钩状态,但偏向于挂钩状态,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时空变化。[方法]计算了1998~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和碳足迹产值,并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该地区16城市碳足迹的时空变化。[结果]长江三角洲能源碳足迹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19 hm2/人上升至2013年的0.54 hm2/人,年均增长速度为7.09%;长江三角洲碳足迹的空间格局分布呈中部高、南北部低的特征,高值主要分布在沪宁沿线城市;各市碳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各市之间的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为实现我国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以能源消费数量为环境压力指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辨明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文首先应用年鉴统计数据简要分析了河南省1995—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和部门结构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能源消费数量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最后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近20年河南省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环境压力的作用,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特别是注重讨论了居民消费模式和技术生态效率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逐渐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二产业消费能源所占比重最高且工业能源消费起着绝对控制作用。各省辖市的能源消费在空间分布上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表现出以郑州为核心进行空间集聚的特点但并不显著。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都导致河南省环境压力增加,但其作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程度为富裕水平的1.96倍;验证发现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和富裕水平之间存在EKC曲线关系,但是即使按照近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仍需要55.25年才能达到拐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之后居民高耗能活动的增加,居民消费多样性指数增加1%,将导致能源消费增加3.127%,会明显加大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不随产值同比增加,是制约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应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能源对当今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成为焦点问题。根据Tapio脱钩理论对1990年至今的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测算,发现河南省的脱钩状态整体处在弱脱钩,但在近30年中脱钩指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最近两年处在绝对脱钩状态且初期,要想完全实现强脱钩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对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选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因果检验后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得出河南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二者处在相对脱钩这一脱钩状态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丁跃  曾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32-1833,1841
对云南省丽江市金山乡的农户融资状况进行了访问调查。通过对农户融资结构、资金用途、融资渠道、融资规模等进行分析,得出金山乡农户融资的特征,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农户融资可获得性的建议:农村应建立合理定位的正规金融服务体系;正确对待各种民间金融的存在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农户信用征信体系和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7.
李让正  黄玲 《现代农业》2024,(1):28-34+45
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对重庆市及其37个区县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市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年份处于DEA无效状态,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平均每年增长10.7%;在区县层面,2016—2020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DEA有效区县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区,全要素生产率大小依次为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城镇群>大都市区。影响因素中,单位耕地机械投入、单位耕地化肥投入、有效灌溉耕地占比、政府投入是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为限制因素。据此,提出实施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战略和农业区域分工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陕西省1997—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及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选取建设用地、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为驱动因素构建建设用地碳排放模型。结果表明,1997—2012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两阶段特征,总体上与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模型分析显示建设用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较高,表明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此外,人均GDP和单位GDP能耗也都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对于碳减排意义重大,进而提出了一些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及碳减排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以芦山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娄博杰  许健民  吕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81-1682,1687
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调查为基础,对当地农户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以秸秆(柴草)、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因此,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引导农户采用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达到节能与环保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0.
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快速实现技术升级是一个艰难的命题。从技术传播过程分析了影响技术升级的因素,提出技术升级需要一种环境支持,而非单一要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2类碳源,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来自种植业方面的物资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来自畜牧业方面的碳排放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拉动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结构因素则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碳减排的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陕西省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Kaya恒等扩展式和LMDI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陕西省2000~2011年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5方面的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最大的因素,其次是能源消费强度;人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较微弱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产生负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宝鸡市疏林地和草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疏林地、草地的土壤表层呼吸日动态变化为单峰曲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大于疏林地,分别为2.37、1.83μmol/(m2獉s)。土壤表层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呼吸的日动态相关关系不显著,水分并非是限制城市绿地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土壤呼吸与土壤全N、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质地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P、全P、有机质和p 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城市绿地环境建设中,应通过适当的种植措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熟化土壤的同时,采用人工灌溉和发展复合型疏林结构植被来减少城市土壤C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宝鸡市疏林地和草地土壤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疏林地、草地的土壤表层呼吸日动态变化为单峰曲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大于疏林地,分别为2.37、1.83μmol/(m2獉s)。土壤表层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呼吸的日动态相关关系不显著,水分并非是限制城市绿地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土壤呼吸与土壤全N、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质地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P、全P、有机质和p 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城市绿地环境建设中,应通过适当的种植措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熟化土壤的同时,采用人工灌溉和发展复合型疏林结构植被来减少城市土壤C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依据安徽省2000-2012年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数据,分析各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安徽省工业行业依据能耗强度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同时采用LMDI分解法,将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和生产效应。结果表明:安徽省各行业能耗总量逐年增加,能耗强度随经济发展呈幂指数衰减;总体来讲,生产效应是能耗增加的最重要的因素,强度效应是抑制能耗增加的关键因素,结构效应对于能耗变化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出来。另外,高、中、低三组行业中各影响因素的强弱变化出现明显差异,高耗能行业生产效应的增长是安徽省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高能耗的能源消耗、促进中能耗组产业升级是安徽省当前工业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kaya公式分析环渤海地区2000--2010年碳排放演进特征,并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其中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研究结果和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碳减排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碳足迹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新疆2002-2011年能源利用的碳排放、碳足迹、碳足迹强度、碳足迹产值和生态压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新疆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在2002-2011年1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以煤炭的碳足迹占主导地位,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碳足迹产值呈现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93万元/hm~2增加到2011年的1.28万元/hm~2;碳足迹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08 hm~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78 hm~2/万元;碳足迹生态压力逐年升高,从2002年的2.63增加到2011年的7.70。碳足迹分析结果反映出目前新疆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也主要是依赖于能源的消费,能源消费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在DEA框架下测算新疆兵团农业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的生态效率,并采用截断回归和自举估计法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兵团农业的生态效率很低,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团场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很小,管理活动中生态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密切相关。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过量排放是新疆兵团农业生态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提高兵团农业生态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提出碳足迹和碳承载力概念,对甘肃省1995-2009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和植被的碳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化石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由1995年的2 466.12×104 t C增长到2009年的4 464.47×104 t C;煤炭消费的碳足迹最大,其次为石油,天然气比重最小,2009年的比重分别为81.54%、15.20%和3.26%;碳承载力由1995年的1 158.89×104 t C增长到2009年的1 472.19×104 t C,其中,森林的碳承载力最大,其次为草地,农田最小;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远高于生产性土地的碳承载力。伴随着碳足迹的高增长率,碳赤字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