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中mcr-1阳性不可接合类噬菌体质粒pD72-mcr-1与blaCTX-M-55阳性可接合的F33:A-:B-质粒pD72-F33融合形成的共整合质粒pD72C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该融合质粒对mcr-1传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质粒稳定性实验、竞争性实验和接合实验,测定了融合质粒pD72C和亲本质粒pD72-F33对宿主菌的适应性、融合能力和扩散能力.结果表明:融合质粒pD72C在无抗生素的环境中能稳定传代9 d,对宿主菌有适应性优势,且比亲本质粒pD72-F33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该融合质粒表现出较高的融合频率和接合频率,说明该融合质粒能够扩展菌株的耐药谱并促进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检测了不同时期从河南省分离的162株bla_(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进行了耐药基因bla_(CTX-M)和mcr-1的质粒接合试验,并比较了各亚型的水平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bla_(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由0%显著增加到42.2%;在头孢噻肟单药筛选下获得的21株接合子有5株同时携带mcr-1,在黏菌素单药筛选下获得的18株接合子有11株同时携带bla_(CTX-M),且bla_(CTX-M)和mcr-1基因的接合频率无明显差异;原菌及对应接合子的bla_(CTX-M)亚型均属于bla_(CTX-M-1)和bla_(CTX-M-9)亚群,部分原菌同时携带两种亚型,但接合子均仅携带一种亚型(bla_(CTX-M-9)亚群)。说明在单一药物(黏菌素或头孢噻肟)的选择性压力下,bla_(CTX-M)和mcr-1基因均易水平传播,且携带bla_(CTX-M)和mcr-1的质粒既可单独转移也可同时转移。  相似文献   

3.
宠物源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D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宠物源大肠杆菌进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D的检测,并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对阳性菌株进行1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试验;通过PCR对基因克隆,并对克隆产物和菌株阳性质粒进行转化;同时对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结果】从164株宠物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出1株qnrD阳性菌株(GP2009-036),GP2009-036对14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表现为多重耐药(14耐);PCR产物经连接PMD19-T载体后可转化入DH5α感受态细胞中;接合转移试验成功地将质粒转移到大肠杆菌J53中;可从GP2009-036与其转化子中抽提出阳性质粒。【结论】该qnrD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且阳性质粒可在病原微生物间进行水平传播,其水平传播机制可能使该基因在宠物临床上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ampC基因的分型和blaCMY-2阳性接合质粒pC12的序列结构,为防控多重耐药禽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PCR方法对21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AmpC酶的检测和基因分型研究;对blaCMY-2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接合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pC12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表明21株禽源奇异变形杆菌中有6株产AmpC酶。6株产AmpC酶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粘菌素全部耐药,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全部敏感。耐药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6株菌均携带blaCMY-2,检出率为28.6%。接合试验表明,1株奇异变形杆菌C12接合成功并获得接合子,其余5株接合不成功。PFGE分型结果表明,酶切图谱分为3个型别,blaCMY-2在禽源变形杆菌中存在垂直和水平传播。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12含有一个1b型IncC质粒,其全长161 319 bp,GC含量为52.45%,预测有161个开放阅读框,提交NCBI并获得序列号MT320534。该质粒包含3个耐药区:第一个抗生素耐药区(antibiotic resistance islands,ARI-B)携带floRtet(A)、strAstrBsul2;第二个耐药区是一个典型的ISEcp1-blaCMY-2-blc-sugE结构,其中的ISEcp1被一个插入的IS10R截断;第三个耐药区(ARI-A)是一个杂合的Tn1696tnp-pDUmer转座子,包含一个1类整合子基因盒(aac(6')-Ib-cr|arr3|dfrA27|aadA16)和汞抗性基因簇merEDBAPTR,其插入到质粒骨架产生两个重复序列TTGTA,该耐药区也是1型IncC耐药区变化最大的区域。【结论】6株产AmpC酶禽源奇异变形杆菌均携带blaCMY-2,其酶切图谱分为3个PFGE型别,其中一株菌携带了一个流行的blaCMY-2阳性1型IncC可接合质粒。广宿主的IncC质粒是blaCMY-2tet(A)、floR等多个耐药基因及整合子的重要载体之一,该质粒在动物源奇异变形杆菌的传播扩散进一步增加了治疗该菌感染的难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背景】黏菌素是人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药物,其同时作为饲料添加剂及治疗用药长期用于畜禽养殖业。2015年,我国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预示该道防线面临被攻破的风险。然而,杀菌浓度及亚抑菌浓度的黏菌素对mcr-1阳性质粒传播的影响仍未知。【目的】以流行最广的mcr-1阳性IncI2型质粒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黏菌素对该质粒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为黏菌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肉汤法进行了不同浓度黏菌素(0.02-4 μg·mL-1)作用下携带mcr-1的IncI2型质粒的接合转移试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构建的公式计算不同时间点(1-24 h)的接合转移频率,并分析不同浓度黏菌素对IncI2质粒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使用PI染料、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黏菌素下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细胞膜透过性和ROS产生量。选取了对照组与低中高浓度3个处理组(0.02、1、4 μg·mL-1)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采用Prism v8.2.0软件对不同组间接合转移频率、细胞膜透过性及ROS产生量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合本研究建立的接合转移频率计算公式表明黏菌素浓度为4 μg·mL-1时可在不同时间点提高mcr-1阳性IncI2质粒3-10倍的接合转移频率,而其他浓度则无显著差异。转录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浓度黏菌素均可显著提高IncI2质粒上IV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virB1virB2virB5以及traC。此外,黏菌素增加了I型菌毛合成基因fim的转录水平。PI染色结果显示当黏菌素浓度为2和4 μg·mL-1时,可增强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细胞膜透过性,且转录组结果也显示膜相关基因(ompAXbamDElolByiaDcsgEF)的转录水平均出现显著上调。但是黏菌素作用后ROS产生量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无显著提高。【结论】揭示了黏菌素可通过增加细菌IV型分泌系统活性、细胞膜透过性和菌毛的生成从而提高mcr-1阳性IncI2质粒在大肠杆菌间的接合转移频率。研究结果提示,杀菌浓度无法完全杀死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同时,还能增加质粒传播速度。因此,畜禽养殖业中黏菌素的治疗使用可能维持mcr-1阳性质粒的存在及传播,此外鉴于黏菌素已批准用于人医临床,该现象有可能引起临床黏菌素治疗mcr-1阳性病原菌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不同时期从河南省分离的162株bla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进行了耐药基因blaCTX-M和mcr-1的质粒接合试验,并比较了各亚型的水平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blaCTX-M型鸡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由0%显著增加到42.2%;在头孢噻肟单药筛选下获得的21株接合子有5株同时携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鸡志贺氏菌β-内酰胺酶及ESBLs的测定、质粒提取、细菌转化及质粒结合转移等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与其质粒之间的关系,探讨耐药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方式.结果表明,质粒转化后的转化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氟诺酮类有一定程度的敏感;而质粒接合传递体的耐药谱与质粒转化子一致.耐药菌株的质粒可编码β-内酰胺酶,且耐药质粒可通过结合转移方式传递至感受态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氏细菌中ESBLs耐药质粒的传播与消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氏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耐药质粒的传播及氯丙嗪对其的消除效果。【方法】采集河南开封和安阳疑似大肠埃希氏细菌病病死鸡、猪典型病料,经细菌学检验后,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呋和头孢曲松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双纸片协同法和PCR扩增法进行ESBLs检测。以安阳猪和开封鸡大肠埃希氏细菌作供体菌、DH5α为受体菌,进行ESBLs耐药质粒的接合传递试验。用氯丙嗪作消除剂,以SDS为对照,对大肠埃希氏细菌分离株ESBLs耐药质粒进行消除试验。【结果】从疑似大肠埃希氏细菌典型病料中分离到了大肠埃希氏细菌;头孢噻呋和头孢曲松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64和64~128μg/mL;检测到了ESBLs耐药质粒的存在,且其能在大肠埃希氏细菌间传播,氯丙嗪对其第12次的消除率高达98.83%。【结论】ESBLs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方式传递至感受态大肠埃希氏细菌中,氯丙嗪对其消除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PCR技术检测195株健康动物肠杆菌中qnrA基因的流行情况;琼脂稀释法对qnrA阳性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研究qnrA的可转移性;Southern杂交对qnrA基因进行定位;PCR检测qnrA阳性菌中Ⅰ类整合酶intI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195株肠杆菌中检出1株qnrA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GDKA1,经Blast鉴定为qnrA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GDKA1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大观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耐药,对环丙沙星(MIC=0.019 mg·L-1),头孢噻肟(MIC=0.047 mg·L-1)表现敏感,对萘啶酸(MIC=12 mg·L-1)表现为部分敏感.接合试验表明qnrA1位于可转移的质粒上,且可以通过接合试验水平传播.接合子TGDKA1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比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J53 AzR稍高,但远低于GDKA1·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实了qnrA1基因位于质粒上.TGDKA1的质粒扩增出intI1,表明qnrA1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可见,qnrA1基因已在健康鸡源肺炎克雷伯菌中出现且同时携带I类整合子位于质粒上,整合子灵活多样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为qnrA基因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整合子可能携带qnrA基因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因此健康动物共生菌携带qnrA1基因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急性应激因素对细菌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影响。[方法]选取分离自断奶香猪粪便的2株喹诺酮类敏感型大肠杆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测定D600值比较菌株在添加不同浓度去甲肾上腺素培养液中的生长曲线,确定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最佳促生长浓度;分离自断奶香猪粪便的7株携带质粒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lb-cr、oqx AB、qnr S)的大肠杆菌,采用滤膜接合法,计算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和未诱导的大肠杆菌分离株(供体菌)与大肠杆菌J53(受体菌)的接合转移率;PCR检测接合子及供、受体菌质粒介导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接合子及供、受体菌的多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促生长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最佳促生长浓度为100μmol·L-1。7株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中有4株(A、B、C、D)成功获得接合子,经去甲肾上腺素(100μmol·L-1)诱导后与受体菌的接合转移率与去甲肾上腺素未诱导组相比均升高,其中A、B、C 3株供体菌极显著升高(P0.01)。所有接合子均扩增到恩诺沙星3种耐药基因:aac(6')-lb-cr、oqx AB、qnr S。接合子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与大部分供体菌株相同。[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大肠杆菌的促生长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且提高了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质粒体外接合转移率。提示:动物养殖生产中应加强应激管理,以减少细菌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黏菌素是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一线药物.然而,近年来在许多致病菌中发现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传播,降低了黏菌素的有效性,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为探讨可能影响黏菌素耐药性传播的质粒特征,基于mcr质粒的完成图,共分析了2015—2018年GenBank收录的103个携带mcr的完整质粒序列.结果表明:质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鸡大肠埃希菌IncFⅡ质粒为研究对象,探究核蛋白H-NS调控其接合转移的分子机制,为控制IncFⅡ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基因水平散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及4株重组菌(pBAD25922、F25922、FΔhns和FΔhns/phns)的生长曲线,比较hns对菌株的影响情况;分别以F25922、FΔhns和FΔhns/phns为供体菌,大肠埃希菌J53(耐叠氮钠)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并计算接合频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重组菌(F25922、FΔhns和FΔhns/phns)中IncFⅡ质粒接合转移相关基因(traMtraJtraY)的mRNA表达量;构建LacZ融合报告菌株F25922/PM(PJ/PY)、FΔhns/PM(PJ/PY)和FΔhns/phns/PM(PJ/PY),分别测定不同菌株中3种基因(traMtraJtraY)启动子PM、PJ和PY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构建H-NS蛋白原核表达载体,采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H-NS核蛋白,PCR扩增并纯化3种基因启动子区的DNA序列,利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试验(EMSA)探明核蛋白H-NS调控IncFⅡ质粒接合作用的调控方式,预测H-NS与不同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并用EMSA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重组菌F25922和pBAD25922与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说明质粒pBAD和IncFⅡ均不影响宿主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生长;但是,缺失重组菌FΔhns和缺失回补重组菌FΔhns/phns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表明hns的缺失导致菌株的生长适应性变差,但不影响菌株的存活。接合试验结果显示,FΔhns中IncFⅡ质粒的接合频率较对照菌F25922升高了1 279.33倍(P<0.001),而FΔhns/phns中IncFⅡ质粒的接合频率虽未完全恢复到对照菌株的水平,但也明显低于FΔhns。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Δhns中tra基因(traMtraJtraY)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菌株(P<0.001),其中traJ的mRNA表达量最高,为F25922的1 510.14倍,其次为traYtraM,表达量分别为F25922的448.14倍和81.54倍,而回补株FΔhns/phns中不同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FΔhns,与对照菌相类似。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缺失报告菌株FΔhns/PM(PJ/PY)中PM、PJ和PY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别为5.66,10.45和21.9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菌F25922/PM(PJ/PY)的相应启动子(P<0.001),而回补报告菌株FΔhns/phns/PM(PJ/PY)中PM、PJ和PY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极显著低于FΔhns/PM(PJ/PY),且均与对照菌株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均表明hns对IncFⅡ质粒接合转移呈明显的负调控作用。EMSA结果显示,H-NS核蛋白均能明显阻滞3个tra基因启动子DNA的迁移,说明H-NS可直接与tra基因的3个启动子区结合;通过对结合位点的预测和EMSA进一步验证,证实H-NS核蛋白可与3个启动子区的AT富集区结合。【结论】H-NS核蛋白通过直接与IncFⅡ质粒的traMtraJtraY的启动子区的AT富集区结合,抑制启动子活性,从而导致启动子下游相关转移基因traMtraJtraY的表达量下降,结果明显抑制IncFⅡ质粒的接合转移。  相似文献   

13.
用接合转移的方法把质粒pMC73A转入相思根瘤菌MZ,接合转移的频率为8.0×10-8.实验表明:pMC73A能在接合子中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4.
鼠疫的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科学家经研究发现14、16世纪及18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和法国的肺鼠疫就是因鼠疫菌耶尔森而引起。在1980年科学家们在耶尔森菌中发现了质粒,随后Ferber和Brubaker研究发现鼠疫耶尔森菌含三种质粒分别是:PMT1、Ppst、PYV。近年来全球学者围绕耶尔森菌的质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PMT1、Ppst、PYV这三种常规质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对质粒的研究可能可以解释了鼠疫在自然界存在的原因,并且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验基础。目前所知这三种常规质粒是影响鼠疫菌的毒力、致病性、至其检测和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转座子Tn5诱导菊欧氏杆菌产细菌素菌株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接合的方法将转座手Tn5从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s17/pZJ25t:∶Tn5)转移到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产细菌素菌株EchB3上。平板LB上的接合频率约为0.8×10~(-8)/每个受体细胞,而滤膜上的接合频率为0.3×10~(-7)/每个受体细胞。2200个接合子只带有转座子Tn5的卡那霉素(km)抗性标记,而没有载体上的氮霉素(Cm)抗性标记,也没有检测到载体质粒。试验证明供体菌中的载体质粒(pZJ25)不能在EchB3中复制表达。因此供体菌株是对菊欧氏杆菌基因分析的良好工具。从2200个接合子中提取全DNA和质粒DNA转化到去质粒的菊欧氏杆菌菌株EchB3rcl,能得到恢复产细菌素的转化子,从而进一步肯定了菊欧氏杆菌EchB3中的质粒在产细菌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质粒DNA碱裂解提取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质粒的碱裂解小量提取法进行了改进 ,改进的方法克服了以往质粒提取方法的RNA等杂质污染和操作烦琐费时等问题 ,该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提取的质粒DNA得率稳定、质量好 ,符合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单因素试验探索了热激处理、预萌发时间、供体宿主菌的类型、供受比及MgCl_2浓度对链霉菌SH121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0℃热激10min,37℃预萌发1h,以大肠杆菌DCDA/pUZ8002为供体宿主菌,在供受比为100∶1时,使用添加40mmol/L MgCl_2的培养基M-ISP4,接合转移效率最高可达到每受体1.03×10~(-3)个接合子。利用建立好的接合转移方法,将整合型质粒pSET152和基因敲除质粒pYZ09成功地导入链霉菌SH121,证实该方法可用于后期链霉菌SH121活性天然产物的挖掘及其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江西省数个集约化养猪场的仔猪黄痢中分离到 1 0个分离株 ,经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鉴定为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coli,E .coli)。随后对该 1 0株细菌进行了常规药物的敏感试验和耐药性质粒抽提 ,结果显示对复方新诺明 (SXT)、红霉素 (E)、四环素 (TE)、乙酰螺旋霉素 (Asp)等药物均不敏感 ,说明我省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较普遍。 1 0株细菌的质粒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 ,都携带有 1到多个质粒 ,其中一个质粒是 1 0个菌株所共有的 ,6个株菌有相同的质粒图谱 ,另外各有两个菌株有相同的图谱 ,质粒图谱显示可分为 3个不同菌型。  相似文献   

19.
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为数不多的抗菌药物之一,但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威胁。本实验从临床分离到1株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电转化实验获得了一个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质粒,功能性分析发现该质粒中的tet(A)基因发生了双移码突变,且药敏实验证实这些突变可单独使替加环素的MIC值增加8倍,米诺环素和四环素的MIC值增加128倍。研究证实,质粒介导的tet(A)突变体可导致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替加环素耐药,扩宽了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认识,并为该类型耐药基因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扩散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与质粒谱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分离自陕北、关中、陕南等地7个猪场腹泻仔猪粪便的104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测定其对11类2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对11株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进行质粒分子分型及同源性聚类分析。【结果】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多粘霉素B和痢特灵的耐药率为0;对先锋Ⅴ、先锋Ⅵ、先锋必素、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15%,12%,12%和8%;对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3%,27%和27%;对青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羧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在85%以上;而对苯唑西林、氯洁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多重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以8~13耐居多,占71%,1~7耐的菌株占17%,13耐以上占12%。质粒检测结果表明,相同地区、相同时间分离的菌株,其耐药谱相似,质粒谱型相同或相似;不同来源的菌株,耐药谱可相似也可不同,而质粒谱一般不同。同源性聚类分析表明,陕西省各地区耐药菌株质粒的流行存在地区差异,其差异性保持在35%以内。【结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严重,且呈自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不同地区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与其携带的质粒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