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2.
聊城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日山东省聊城市发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预报分析,得出低槽冷锋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5—22日各层(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有关物理量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的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高空冷涡、低涡、切变和700hPa低空急流,700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对降水,尤其是对大降水落区及量级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天气图,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降水天气影响系统方面,分析2009年8月17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重点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济宁市"8·17"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 880 gpm线附近,低层切变线北侧的偏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触发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边缘的热对流降水。欧洲中心的高层环流形势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大;T639模式定量降水预报对此次过程预报可参考性不大;在对副高5 880 gpm线边缘的热对流降水预报时,日本传真图降水量级的预报仅作为参考,但不能用其量级直接预报降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源地区2010—2016年6场副高后部的暴雨或大暴雨天气的物理量场的分析,总结预报指标,以便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更好的分析此类天气。本文主要分析了6次暴雨天气的中的风场、水汽通量场、比湿场和K指数,通过对这几种物理量场的对比,总结出有利于辽源地区产生副高后部暴雨的物理量场轮廓,对今后在类似天气形势下的预报工作有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图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10月8—10日大连地区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从天气尺度系统、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分析了此次秋季暴雨过程的成因,总结了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并提出了预报建议,以期为日常暴雨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夏炳江 《农业与技术》2013,(12):195-196
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从环流背景、能量条件、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阿坝州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暴雨是副高东退引导高空槽、低空切边和冷空气入侵阿坝州而共同触发的;副高阻塞使得系统驻留时间长和畅通的水汽通道是产生长时间降水并达到暴雨的关键原因;物理量场与暴雨落区相关性较好;高层辅散低层辅合为暴雨天气产生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8.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王月兰  耿爱菊  莫瑶  王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1-14923,15038
[目的]分析2010年盛夏山东省滨州市一次转折性天气过程。[方法]从短期预报思路出发,着重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0年8月4-5日滨州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西风槽及冷空气是造成这次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低槽是造成这次降水的主要系统;这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叠加西风槽的降水过程。前期持续高温,500 hPa冷空气使对流发展加强,是造成这次降水局地性强的主要原因。在预报暴雨中,比湿、K指数、SI指数是一个很好的物理量和参考指标;暴雨形成过程中K指数是一个增大的过程,暴雨结束或雨强减弱过程K指数明显减小,SI指数指示了对流性降水的发展。雷达回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短时出现了中气旋,由于在移动过程中很快减弱并消失,在滨州西部形成了强降雨和大风,没有生成冰雹。[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了前期气候特征、高空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影响系统、高低空物理量分布、热力条件和动力机制对本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和落区的指引作用。找到本次大暴雨出现的原因是南海第8号台风"韦森特"不断往广东一带靠近,副高、大陆高压不断加强,同时在我国西北部高压较强,使贝加尔湖冷空气在两高之间大量堆积,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交汇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并通过对物理量、动力机制、本地方法等的分析找出大暴雨落区的关键参数,对今后进一步做好暴雨天气预报服务特别是短时预报和预警信号的发布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分析了巴中市2021年7月15—16日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和预报技术失败原因。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在副高西进过程中,由低层切变线及弱冷空气侵入触发的暴雨天气过程;(2)本地短时强降水预报物理量和雷达特征指标在此次过程中可信度较高;(3)对地面场演变和水汽条件分析不全、数值模式预报产品误差较大是造成此次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预报水平,总结预报经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对2016年8月25日山东省滨州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槽冷锋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锋前暖区暴雨,以锋面降水为主;由于副高的阻挡,没有明显的南部暖湿气流的向北输送,水汽条件主要依靠本地提供;地面冷高压强度较大、范围广,地面气压梯度大是造成大风的主要因素;假相当位温、K指数、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有效配置是暴雨预报的重要指标,与此次暴雨落区对应较好;冷锋锋面抬升是此次过程低层不稳定能量的主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次副高控制中局部大暴雨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次副高控制中局部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方法]从总结预报失误的原因出发,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T639和T213以及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FS降水预报产品,对2010年8月5日发生在邵阳北部一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前后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细致分析;利用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资料,采取预报与实况对比分析方法,对这次副热带高压中大暴雨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结果]预报人员对天气形势分析不够深入细致,表面上500 hPa为副高控制,但实际上700和850 hPa存在弱的切变线,并忽视了弱冷空气和东风波的影响;副高迅速减弱,系统调整过快,ECMWF预报850、700和500 hPa风场变化与实况存在较大误差,比实况偏东2个经度左右;在夏季预报中仅考虑500 hPa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忽视了中低层和地面形势的变化,是导致这次副高中暴雨预报失败的最关键因素;数值预报产品对高度场形势变化的预报误差较大,日本FSAS降水预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GFS预报和T639、T213降水预报都偏小,T639湿度场预报值较小;在此次暴雨预报中,没有当地暴雨预报指标方法用于预报实践;在降水预报过程中只注重该站点的评分预报,对非站点预报不够重视,有些重要的物理量因素没有能仔细推敲。[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局地大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屈丽玮  梁生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9-9072,9077
对2011年9月陕西历史罕见的强秋淋天气中的暴雨天气过程中暴雨动力因子的预报情况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暴雨动力因子预报场有较好的表现,对系统的出现时间、位置和移动趋势均有较准确的预报;对流涡度矢量阈值能达20×10-8K/(Pa·s),湿热力平流阈值可达25 × 10-13K2/(m2·s),质量散度的阈值达10×10-6 s-1.对不同的过程,动力因子的预报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区域性的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该系统的预报效果好;动力因子的移动趋势和强度变化表现较好,能反映出系统的生成和演变.集合动力因子综合热力、动力、水汽等物理量,能给出更多的预报信息,合理利用多种因子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能协助预报员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5.
2010年9月2-4日江苏省灌南县发生了一次区域性的大暴雨天气,基于此,从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变化着手,使用天气学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槽持续向东移动、低层切变与台风倒槽持续北上相互配合的背景下发生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辐合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力条件;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等使垂直运动持续发展与维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灌南县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与副高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要对副高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使监测预警暴雨的水平及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7,(22):131-132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降水模式预报等方面对7月11日的区域性暴雨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低空急流以及切变线的配合为此次区域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对流性降水;EC模式预报对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上升速度中心的分布和移动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来看,均是有利于我市中南部地区的强降水,与实况有一定偏差;T639降水模式预报是与实况最为接近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场的分析,中低层的西南暧湿水汽输送与足够的热力作用,是此次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结合数值产品的应用,总结了这次暴雨过程天气特点,此次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是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武宁县中南部乡镇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杨旭东  赵娟 《北京农业》2013,(21):153-1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雨量站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8:00-7月31日8:00发生在山西晋城陵川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现这次过程是500.0hPa西风槽前部西南暖湿气流相与东北冷涡后部的下滑的冷空气互作用,700.0hPa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中尺度的对流云团低空辐合,台风的北上使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大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通过物理量场分析还发现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为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落区、时段预报提供有力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发生在2012年8月11日18~23时贵南地区的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和冷空气倒灌是造成大降水的内在机制,同时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发展为大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常规观测数据,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天气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8月16—17日本溪地区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环流形势中高层在中纬度以西风带急流以及急流上的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相结合为主,副高西伸稳定维持并形成闭合环流,东部日本海上副高形成阻塞形势,有利于槽前暖湿气流东北上和降水时间延长,副高与西风带急流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斜压扰动作用下转化为动能,激发为强烈的上升运动,从而产生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中可以得出,前期500 h Pa一直有一干冷区域维持在降水区上游,伴随着急流轴的方向带来强大的干冷空气;850 h Pa大范围的显著湿区以及准饱和区,配合受热带系统而形成的暖脊,为降水区提供了深厚的暖湿条件。在今后的预报中,应在大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订正,对本地区的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