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成渝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成渝经济区44个城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区域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主要聚集区,地区差异明显;(2)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趋势;(3)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发展速度极化现象明显,相对发展速度随经济的发展出现分异;(4)研究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空间聚集性不显著,但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万州—开州—云阳"城市群有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达到最优效果,提升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与优化用地水平,通过土地经济密度计算分析土地经济密度动态变化趋势,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ArcGIS)分析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贵州各州市土地经济密度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的为黔西南州;在空间分布上,时空差异显著,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向。城市之间土地经济密度协同发展仍是未来经济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摸清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规律,是制定科学有效土地利用策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前提。以广西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集约度模型,测算2008~2016年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重心模型,探讨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尺度分布特征,分析空间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特征。研究表明:(1)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稳定性,呈现东部高西北低的稳定态势;(2)区县尺度下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聚集格局与广西地形地貌特征空间上具有吻合性,低~低聚集模式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石山遍布的西北地区,高~高聚集模式未呈现出明显的成片集聚特征;(3)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差异主要发生在南北方向上,东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各经济区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重心移动轨迹有所差异,其中,西江经济区移动轨迹与广西总体轨迹差异较为显著。研究明确了积极协调人们需求与土地利用潜力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制定差别化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维度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2年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在此期间广东省多数城市(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幅度不明显,仅广州、清远两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下降;广东省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以深圳、广州和佛山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表现以中度集约甚至高度集约的特点,而粤北和粤西的广大地区土地基本是中度粗放甚至是高度粗放利用的方式;影响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利用呈现出了不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揭示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陕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方法  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期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83%和1.91%,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02%、1.61%和1.10%;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分别以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以及耕地转变成草地和林地为主要特征。(2)1990—2020年,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由0.636变为0.651,总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空间上呈“南部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和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毛乌素沙地;生境质量等级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北部大部分区域。(3)土地利用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第一因素,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为0.433,在交互作用探测中,任意两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主导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结论  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提高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分异演变及驱动因子耦合性作用。以沿海资源城市——唐山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5年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在网格尺度下运用当量因子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讨ESV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看,唐山市ESV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近30年ESV共增加8.34亿元,城镇化是其波动的主要原因;耕地、林地和水域是ESV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期间水域ESV增加23.13亿元。从空间尺度来看,唐山市ESV呈现中部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矿区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南部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高; ESV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集性和相关性。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因子对ESV空间分异影响显著,土地利用程度解释力在30%以上,是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高程和坡度解释力在20%以上,也发挥重要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主要为双因子交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多因子交互作用相对单因子解释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291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城市住宅投资的时空差异格局,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差异的驱动力。研究表明,2000—2014年,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逐年增长,时空分异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住宅投资差异显著,住宅投资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由泰尔指数分析得出,城市住宅投资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逐渐减小。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出,城市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是影响城市住宅投资分异的4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2005、2010、2015和2018年106个县域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Person相关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河南省各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涨,个别地区略有波动;(2)总体上河南省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表现为东北部快于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发展速度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3)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中部地区明显高于四周,呈团状分布,且东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南部地区;(4)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相关性较强,局部相关性比较稳定;(5)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教育资金投入、粮食产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