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了清代岷江上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等级、周期性、成因等。结果表明:清代岷江上游地区洪涝灾害共计45次,约每6年发生1次;中度以上洪灾比例高达77.8%;清代早期洪灾频次较少,后期洪灾激增;岷江上游洪灾的主周期为17 a,同时还存在6 a和9 a的次周期;气候变得更加湿润、年降水增多是引发洪灾的主要因子,人地矛盾突出、拓荒毁林等人为因素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岷江上游4种典型森林(连香树、马尾松、云杉、桦树)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上层(0~20cm)是下层(20~40cm)的2~6倍;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蔗糖酶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蛋白酶与微生物量氮、有机碳、全氮都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但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相关(P<0.01);土壤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排列顺序均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排列顺序均为: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肆意破坏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发展该地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生态产业的发展作为其经济建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等分析,为岷江上游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肆意破坏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发展该地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生态产业的发展作为其经济建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等分析,为岷江上游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永华  刘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08-3511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强度与破坏性也有所增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岷江下游、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岷江上游地区,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农业生态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近50年来,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都平原缺水,天气变得干而热,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缩,干旱河谷扩大,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等。在考察中发现了以下事实成都市区近60年来,降水量减少25%;地下水位由1-3m下降到10-20m;都江堰供水区年缺水量达12亿m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地区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较小。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岷江上游地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实施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农、林、牧业良性循环,综合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抗生素残留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在不同浓度抗生素影响下的土壤会抑制自身呼吸,土壤的氧化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土壤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抗生素对土壤的不良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相对健康的土壤环境十分重要.提升抗生素残留整治能力,能够提升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因此,可通过抗生素残留评定等方式,增强岷江上游地区的土壤抗生素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CI-310光合测定系统对岷江上游四川茂县退化灌丛中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4个优势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结合群落调查与物种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和杭子梢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型曲线,而川莓和滇榛净光合曲线呈双峰型,“午休”现象比较明显.杭子梢拥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最低的暗呼吸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补偿点.辽东栎拥有最大的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有利于其在群落中占据空间取得优势地位.同杭子梢和辽东栎相比,滇榛和川莓在光合、呼吸、水分等生理生态特性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以岷江上游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5年间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研究区森林、灌木林、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岷江上游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达到了优;岷江上游茂县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好于2000年,其余4个县生态环境质量在此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前人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减灾对策。研究表明,北宋年间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大洪水的频发,对汉江上游地区的农田、农业人口、聚落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减灾的措施,如安抚灾民、完善仓储体系、兴修水利工程等。研究结果为当前全球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前人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减灾对策。研究表明,北宋年间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大洪水的频发,对汉江上游地区的农田、农业人口、聚落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减灾的措施,如安抚灾民、完善仓储体系、兴修水利工程等。研究结果为当前全球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了该时期洪涝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汉江上游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提供了参考,对汉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现代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汉江上游东汉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探讨了该时期洪涝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汉江上游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提供了参考,对汉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现代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CI-310光合测定系统对岷江上游四川茂县退化灌丛中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4个优势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结合群落调查与物种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栎和杭子梢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型曲线,而川莓和滇榛净光合曲线呈双峰型,"午休"现象比较明显.杭子梢拥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最低的暗呼吸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补偿点.辽东栎拥有最大的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水分利用效率和较低的蒸腾速率,有利于其在群落中占据空间取得优势地位.同杭子梢和辽东栎相比,滇榛和川莓在光合、呼吸、水分等生理生态特性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劣势.  相似文献   

16.
何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43-145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支付卡形式设计了498份调查问卷,在2008年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价值调研的基础上,于2011年再次调查了岷江下游居民对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2011年岷江下游居民中,有69.02%对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8.22%,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36.51元,与2008年相比,降低了7.49元。根据岷江下游现有的家庭总数进行计算,2011年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1.4亿元。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及洪水频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芳  查小春  王夏青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139-141,145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1368~2007年640年间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40年间马莲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14次,平均5.61年发生1次,说明马莲河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的区域,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全球气候的暖干化,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同时结合历史调查和实测资料分析洪水频率表明,马莲河流域实测资料序列短,即使结合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也难以精确获得百年一遇以外的洪峰流量,直接影响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洪水设计精度,说明开展马莲河流域的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