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造林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随着杉木造林密度的增加,地上生物碳储量、地下生物碳储量、总生物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总碳储量都在增加,但密度超过3333株/hm~2后趋于稳定;当密度为1667~2500株/hm~2时每个轮伐期内的总生物碳储量都在减少;高密度造林会引起种间对光、水、肥等竞争的加剧,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杉木人工林适宜的造林密度应为2500~3333株/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楠木×杉木混交林可持续性经营策略,并且为我国森林碳汇的估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楠木×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获取相应数据,应用FORECAST混合型模型,模拟不同立地条件和初植密度下(4000,3000,2500,2000,1600株/hm~2)楠木×杉木混交林在未来300年(6个轮伐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在300年的模拟时间里,不同初植密度多代连栽的楠木×杉木混交林在好、中、差3种立地条件下,碳储总量、土壤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年均固碳量都有较大的差异,表现为较好立地条件中等立地条件较差立地条件。并且楠木×杉木混交林随着连栽次数的增加碳储总量、土壤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净生产力都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在较好立地条件下,初植密度为2500株/hm~2的楠木杉木人工混交林在300年间所积累的碳储量及年均净生产力最高。中等立地条件下楠木×杉木混交林的初植密度控制在2500~3000株/hm~2,能够获得最大碳储量;在较差立地条件下,初植密度为4000株/hm~2的林分在300年间所积累的碳储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进行杉木造林试验,设置4种不同造林密度处理。通过对6年生杉木生长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为1667株/hm2的杉木生长状况良好,树高平均值6.3 m、冠幅平均值2.5m、胸径平均值为10.9 cm、单株材积达到0.0321 m3,各项调查指标都优于其他种植密度组合,该种植密度适合延平区一般立地条件杉木造林,有利于杉木的速生丰产培育。  相似文献   

5.
密度调控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调控对贵州台江县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调控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碳的累积,高密度(H)(1 800株·hm-2)、中密度(M)(1 566株·hm-2)和低密度(L)(1 350株·hm-2)及CK(未间伐:2 016株·hm-2)密度下马尾松人工林各组分碳储量乔木层>土壤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乔木层碳储量分别高出CK2.58、5.69 t·hm-2和1.38 t·hm-2;土壤层分别高出CK3.50、4.95 t·hm-2和-13.43 t·hm-2;林下植被层分别高于CK1.88、2.59 t·hm-2和4.14 t·hm-2,凋落物层分别高于CK0.14、0.27 t·hm-2和0.36 t·hm-2,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碳储量较CK达显著差异(p<0.05);H和M密度下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较CK提高8.1 t·hm-2和13.49 t·hm-2,L密度低于CK7.54 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以M密度调控最大,故马尾松中龄人工林林分经营过程中以M密度经营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7.
张世清 《乡村科技》2023,(19):121-124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之一,其初植密度关系着造林成效。以甘肃省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初植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情况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树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冠幅增长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树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还是冠幅增长量,均以初植密度为3 400株/hm2时造林效果最优,初植密度为9 600株/hm2时造林效果最差。同时,初植密度为1 700株/hm2时土壤含水量最高。这表明较高的造林密度会影响油松人工林的生长,而适当增加初植密度可提高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8.
试验地位于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西坡小岭余脉,黑龙江省尚志市境内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东经127°29′~127°44′,北纬45°14′~45°29′);试验林为试验地的东林施业区(进德村附近),1998年春在次生杂木林皆伐迹地栽植的水曲柳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0 m×1.0 m(10 000株/hm2)、1.5 m×1.5 m(4 444株/hm2)、2.0 m×2.0 m(2 500株/hm2)、3.0 m×1.5 m(2 222株/hm2)),带状造林;于2018年4月25日—5月13日,对4种造林密度的水曲柳人工林幼龄林进行每木编号,用电子游标卡尺逐行(2 222、2 500、4 444、10 000株/hm2的林分中,分别调查9、12、11、16行)测定水曲柳活立木的胸径,用超声波测高仪逐株测定树高、枝下高,经计算分析4种造林密度水曲柳人工林幼龄林末期(20年生)的胸径、首次间伐时保留木临界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状况。结果表明:①水曲柳人工林幼龄林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福建顺昌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林分密度(分别为750、1 200、1 500株/hm2)分析杉木人工林各土壤深度C、N、P的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杉木人工林土壤C、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为1 200株/hm2的土壤的w(C)∶w(N)、w(C)∶w(P)最高,林分密度为1 500株/hm2土壤的w(N)∶w(P)最大;杉木人工林各土层土壤的C、N、P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明显;林分密度因素对C、N、P的质量分数以及w(C)∶w(N)、w(N)∶w(P)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林分密度对全磷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高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福建将乐林场杉木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杉木的生长过程,编制杉木碳储量密度控制图,为林业生产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编制方法。【方法】以福建省将乐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和2007年两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固定样地资料,先确定杉木林分3个地位级的划分标准,再根据已有的杉木林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式,取含碳率为0.5,推算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最后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密度的杉木碳储量估计模型。【结果】编制了福建将乐林场不同地位级的杉木碳储量林分密度控制图,图中包含了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等疏密度线、最大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举例说明了该图的使用方法,对于林分平均直径14.0cm、林分密度2 000株/hm2的Ⅱ地位级的杉木人工林而言,其林分碳成熟龄为20年,此时林分碳储量为57.4t/hm2。【结论】编制的杉木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可用来预估福建将乐林场杉木碳储量,但其精度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苏打盐碱地造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0年的造林试验表明:只要采取适地适树、全面整地、及时松土、适当密植、乔灌结合等合理的造林措施,在pH值8.5~9.6的苏打盐碱地上造林,生长良好,可以郁闭成林。据观测,在苏打盐碱土上适应的造林树种有小黑杨、旱柳、家榆、白榆、黑杨、糖槭、水曲柳、怪柳、沙棘、丁香、沙枣等。小黑杨可以在除条件极恶劣的碱斑以外的各种苏打盐碱地上造林。并生长良好。根据生长量和生物量调查。小黑杨最高,9年生蓄积可达100m ̄3/ha,地上部分生物量可达28.7t/ha。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乌兰县人工林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本区人工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乌兰县未来人工林大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施耕地资源核算意义重大.耕地资源核算以资源核算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实物量、价值量核算和存量及流量核算等.实物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规模,价值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质量,流量核算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情况.本文主要对价值量和存量及流量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杉木林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8年生湿地松、杉木林取代马尾松林后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湿地松林地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呈增大趋势 ,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容积质量则呈下降趋势 ;而杉木林则与此相反。由此可见 ,杉木林不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 ,而湿地松林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能力 ,有利于林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7,他引:51  
概述了近十年来我国杉木人工林有关地力和生产力下降问题的报导;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以及林下植被对地力的影响,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栽培措施等角度讨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克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壳斗科(Fagaceae)植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最原始的植物类群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本研究通过对27a生的青钩栲(Castanopsis kawakam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进行标准地测树调查及样方生物量、生态环境因子测定,采用生长过程数学建模及层次分析方法等开展林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壳斗科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分析中,选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共15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两树种人工林建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在准则层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权重分别为0.401 7、0.455 4、0.175 5。通过评价指标权重及各指标分值计算,麻栎人工林的综合效益评分(3.222 3)红锥林(3.107 6)青钩栲林(2.893 0)。该体系可为壳斗科人工林的科学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蓝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蓝为爵床科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均可入药,干燥叶作为大青叶入药,既是临床上的常用中药,也是许多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同时马蓝茎叶加工的成品青黛,靛玉红含量高,质量优于其他同类产品。马蓝适应性极广,喜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适宜在水资源丰富、土壤深厚、土质肥沃的地方生长,一般海拔400~600m、水资源清澈无污染的山区或坝区,尤其适合马蓝的种植与靛蓝的生产,其冬季高产栽培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人工林定向培育与木材加工利用相脱节的状况,木材材质预测逐渐成为人 工林培育 科学与木材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系统地总结了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方法, 通过分析 比较各种预测方法,以期对我国人工林木材材性预测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更好地用于 指导人工林定向培育和木材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双重抽样和相对变比生长模型(y=ax~be~(cx))测定米槠人工林在疏开状态下的生产量。10年生米槠林分生物量为72.317t·ha~(-1),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71.404、0.305和0.606t·ha~(-1),乔木层占98.74%;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树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0、24.170、7.413和13.411t·ha~(-1),树冠生物重占44.23%,产生较大的倾斜分配。林分叶面积指数为5.478m~2/m~2,林木现存单株生物量达到166.45±62.55kg。林分生长质量好,Ⅰ级木生物量占47.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