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广西为研究区,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基于县域的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利用广西2015年的县域数据,划分土地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的等级,构建了土地生态质量和农村贫困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广西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耦合关系,并通过空间热点分析、空间聚集分析和Moran’s I方法评价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1)广西空间贫困特征为由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逐渐升高。(2)土地生态质量与农村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表现为由中部及南部向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降低。(3)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为由南部和中部向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递减。广西贫困的现象与土地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脱贫要从区域条件入手,并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被人们重视。根据广西县研究区的特点,分别构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程度进行分析,采纳物理容量概念与耦合计算模型,构建生态环境和县域贫困耦合关联评价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广西109个县的耦合特征进行空间分异与形成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的贫困特征由广西南部、东南部及中部向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逐渐升高。(2)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的耦合协调度Moran’s I指数为0.32,即两者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存在聚集现象,在广西的西北部出现低值聚集,南部、东南部出现高值聚集。(3)广西的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协调发展程度由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耦合协调度跨越5个等级,总体上生态环境与县域贫困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以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格局,并定量分析了县域层面的贫困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贫困表现为由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和南部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分布。(2)广西县域贫困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高-高贫困区分布于西北部且呈集中式分布。广西县域贫困空间热点分布表现为西北部为贫困热点,东部和南部为冷点。(3)定量分析发现,地形因子、地表因子、气象因子、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经济压力度、经济实力和教育状况是导致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各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促进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山西吕梁山区所辖3市13县为典型研究区,收集研究区内2007—2014年间共8年的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首先评价山区自然环境视角下的生态环境质量,然后分析山区经济贫困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对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吕梁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东北和东南山区出现高值,中部山区出现低值。(2)吕梁山区中部的收入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北部和南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低于北部和南部,成为贫困高发区,2010年是中部山区经济好转的转折点。(3)吕梁山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不显著的递减函数关系,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不能做到同步发展。综合分析可知,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吕梁山区经济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不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时期广西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扶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16年广西贫困及统计年鉴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广西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贫困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贫困发生率表现为由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和南部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分布。(2)广西各县域贫困发生率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为空间聚集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中高-高区位于西北部,低-低区位于东部和南部,呈集中式分布。(3)因子探测结果为:生态系统恢复能力(0.609 0)教育状况(0.483 5)地形因子(0.459 2)气象因子(0.441 4)经济实力(0.317 5)经济压力度(0.293 5)地表因子(0.2222)人口压力度(0.119 4)社会福利(0.046 3(4)生态探测器结果显示地表因子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地形因子与气象因子、地形因子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等10对因子对贫困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5)交互探测结果说明导致广西县域贫困的分布不是由单一的影响因子造成的,广西贫困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研究区,运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及地统计分析方法探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4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东阿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9.50~29.80g/kg,分布相对稳定,大部分区域介于15.00~20.00 g/kg,属于4级水平;仅高集镇东北部、顾官屯镇西部、刘集镇西南部、鱼山镇中西部及鱼山镇、刘集镇、姜楼镇三镇交界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仅铜城街道办事处西北部、新城街道办事处东南部、陈集乡西南角、大桥镇西北部以及牛角店镇西南部有机质含量较高。全氮含量介于0.64~1.82 g/kg,整体上分布较均匀,大部分区域介于1.00~1.50 g/kg,属于3级水平,仅刘集镇北部地区略低。有效磷含量介于2.50~78.20 mg/kg,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但绝大部分介于20.00~40.00 mg/kg,属于2级水平;仅高集镇北部、牛角店镇东南部、鱼山镇南部和刘集镇南部地区处于3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在空间上呈岛状和条带状相结合的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在150.00 mg/kg以上,属于2级及其以上水平,含量总体上很丰富,其中东阿县中部和南部大片地区处于1级水平;仅高集镇中部、姚寨镇中部、牛角店镇东部、顾官屯镇中西部、鱼山镇北部及南部、姜楼镇西部和南部少量地区速效钾含量稍低,属于3级水平;4级区域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9.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区县为单元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区县之间差距较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可达性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②重庆市县域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空间集聚效益较强,高多维贫困度和较高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低多维贫困度和较低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和主城区;③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水平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极度耦合4种等级,重庆市县域耦合度整体较高,片区之间耦合水平具有差异,主城区和都市圈耦合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低贫困程度的高耦合水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低耦合水平;④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类型分为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多维贫困滞后型、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三大型,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区县较分散,多维贫困滞后型区县集中在重庆市西部地区,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区县则分布在市域西南和东北两端.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2005、2010、2015和2018年106个县域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Person相关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河南省各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涨,个别地区略有波动;(2)总体上河南省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表现为东北部快于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发展速度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3)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中部地区明显高于四周,呈团状分布,且东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南部地区;(4)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全局相关性较强,局部相关性比较稳定;(5)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教育资金投入、粮食产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