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作用,并得出结论:(1)舟曲县聚落空间规模总体呈现集聚状态,空间分布上呈中密南北疏的模式,整体空间规模上呈低密度-大规模以及高密度-小规模的分布特征;(2)道路与河流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明显,随着距离增加,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也在不断降低,而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道路相较于河流对舟曲县的影响更小;(3)海拔与高程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流域内较为平坦的河谷区域分布的乡村聚落数量更多。基于研究结论对其今后山地乡村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山地乡村聚落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运行。 相似文献
2.
以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2010—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本研究简称美丽乡村)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叠置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呈现出多核心不均匀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始终呈现东北—西南格局,重心总体由西南向东北转移。自然环境条件是美丽乡村空间分异形成的基础;而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异起到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以江西省第一、二批共430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总体呈现凝聚型分布,三大地理区域的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赣北地区,其次为赣中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吉安、宜春、九江5个市。空间密度分布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受江西省三面环山地形特征的影响,分布密度总体上表现为从东、南、西三面边界向鄱阳湖平原呈阶梯递减的特征。影响因素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地形和水系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等对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具体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呈现出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等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各省份2004~2013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企业的数量,运用ArcGIS10.0做出八大经济区和各省份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沿海经济区、中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最低,其他区域居中;2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四种: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旅游发展水平、政策扶持;3各区域和省份根据自身条件在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外部综合环境上应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发展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识别县域内经济空间分异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汉源县行政矢量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DEM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等方法,重点研究汉源县经济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汉源县经济空间分...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三省3批共26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目的地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北三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表现为1个高密度区和5个次高密度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整体上表现出“西多东少、南密北疏、西南多于东北”的特点。4类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核密度呈“一高三低、分异明显”的特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水源距离和高级别景区距离为负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奥维互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及ArcGIS 10.5软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距离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对河南省858个美丽乡村试点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均衡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整体呈集聚型分布,并出现了一片、一带、两点的核密度分布特征。其中以漯河市、许昌市为核心形成中心片区;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形成西北带;商丘市、南阳2地区分别形成次密集中心。空间分布受行政区划、城市化程度、传统文化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造成试点呈现出密集、疏散、真空并立的局面。在下一步设置试点的过程中,应将城镇化率、县域面积、村镇数量、乡村人口等要素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17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以及核密度分析法,运用Arcgis软件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的休闲农业分为农渔家乐、康体养生、特色农庄、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技五大类,整体趋于集聚状态;康体养生的集中率最高,其次是农渔家乐、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园接近均匀分布状态,特色农庄的分布最为稀疏;影响休闲农业分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交通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理学定量方法,结合Arcgis手段,选取扬州市2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析其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类型、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扬州市各地交通可达性优劣程度与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分布恰好呈正相关关系;②与市中心距离为10~ 20 km是乡村旅游景点分布的密集区;40~ 70 km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很少;70~ 90 km地区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景点的分布受市场导向影响明显;③与市中心距离小于30 km的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功能以休闲娱乐为主,功能较单一;距市中心超过70 km的乡村旅游景点以康体度假性质为主;在30 ~ 50km的乡村旅游景点服务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石家庄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所统计的PM2.5和PM10浓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量、气温、气压等气象因子以及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PM10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在空间上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影响PM2.5、PM10时空分布规律的因素包括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影响石家庄市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治理雾霾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绵阳市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资料,探讨了绵阳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绵阳市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交通因素和历史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绵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为森林旅游格局优化和森林公园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福建省30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27个省级森林公园近似为点状要素后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基于GIS的相关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研究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分布状态,整体呈“带状集中,点状分散,东部沿海集中,西部地区分散”的格局。影响福建省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土地城市化率、公路通车里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森林公园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东北地区农田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农田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农田集中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农田率高一高空间自相关类型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部地区及三江平原的核心区域,低一低空间自相关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和长白山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降雨量和海拔高度与农田率呈负相关,而人口密度与农田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林口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展开22个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高程、坡度、坡向、流域、交通和区域环境等因素特征,量化分析绿化示范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影响关系,对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理性思维探讨,客观认知黑龙江地域典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与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村落聚合程度与地貌特征关系较突出,地势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分布,低海拔洪积平原低海拔冲积洪积台地、低海拔丘陵和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的村落相对密集,地形坡度在0~5°是普遍选择的范围,坡向分布呈现一定的向阳性,但阳性面和阴性面数值反差并不大,优先选择临近河流或主要道路区域分布,中心镇与行政村的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凤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2)
在分析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湿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水文、地貌和人类活动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降雨量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而人口密度、坡度和气温不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以皖西大别山区3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83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的类型、均衡程度、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揭示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进一步探究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各因子的驱动力大小。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潜山市、岳西县和金寨县为核心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土地类型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主要道路和城镇化水平等社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自然环境条件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的驱动力高于社会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19.
罗景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4):30-34
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安全理论,界定乡村旅游安全的概念。从乡村旅游的主体、客体及媒体等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乡村旅游主体、客体及媒体安全影响因素图,认为乡村旅游主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者安全,乡村旅游客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资源安全和乡村社区安全,乡村旅游媒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安全和乡村旅游交通安全,为辨识乡村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也为乡村旅游安全评价预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