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改进熵值法对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采用GIS空间统计模型分析了其空间集聚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广西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7年广西各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值总体不高,各地区之间空间差异性显著;(2)广西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子旋  梁腾飞  梁栋栋  吴旭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4):117-124+132
利用DEA模型测度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效率,运用ESDA模型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GTWR模型从时空维度探讨了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均大于0.9,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间变化波动起伏,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耕地利用效率H-H集聚区从空间上由合肥市向西北逐步迁移,L-L集聚区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3)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其中灌溉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力最大,复种指数、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GDP的解释力次之;(4)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地,构建县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来测度2000—2015年江苏县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结合ESDA分析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视角上分析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提升态势,且技术效率变动是主导驱动。(2)全局上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表现高(低)-高(低)空间集聚模式;局部上效率H-H形成"苏州-无锡"核心区县(市)空间集聚,L-L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县(市)。(3)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及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4)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投入及强化耕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聚特征差异大。黑龙江省今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重点关注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测度了2002—2016年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25个市级单位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规律;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刻画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各省域(直辖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东部沿海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2002—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纯技术效率所占比重较大,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集聚呈高高效率区和低低效率区"两极分化"格局;3)东部沿海经济区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均呈正向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4)耕地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也较为重要。文章从建立耕地低碳利用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高效严格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广西县域人均耕地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县域人均耕地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人均耕地差异与空间集聚同步发展和反向发展存在于广西县域人均耕地变化的不同时期。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人均耕地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呈现点块状分布、出现热点组团区域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耕地破碎化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研究其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对于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耕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法  以浙江省嘉兴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9?2018年嘉兴市7个县级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变化趋势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就其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  结果  空间上,嘉兴市耕地破碎化呈现由中部向南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在时间上,2009年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度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040,变异系数逐渐增加至2014年的0.057。2012年嘉兴市开始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变了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空间差异,2018年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下降至0.041,同时也减小了各县(市、区)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差异。  结论  需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完善整治模式,并将耕地的破碎化治理及耕地连片建设纳入耕地保护考核目标内容,以制度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图2表2参21  相似文献   

10.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