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不同的比例进行间行和同行混播,以单播为对照,分析了混播牧草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了不同混播处理对牧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以同行混播处理A7B3最高,以间行混播处理a6b4最低,而无芒雀麦的株高以A7B3最高,单播处理最低;以5∶5混播的牧草总产草量最高,品质较好;间行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总和(RYT)从第1茬刈割到第2茬刈割呈上升趋势,而同行混播的RYT值呈下降趋势;处理A7B3的茎叶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的;处理A5B5的CP、EE和NDF全年收获量在各处理中均最高;在各处理中紫花苜蓿的种间竞争力均高于无芒雀麦的。  相似文献   

2.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与共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 75, 150 kg N·hm-2,记作N0, N75, 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施氮量从0增加到150 kg N·hm-2,单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显著增加(P<0.05),而紫花苜蓿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枝数无显著变化(P>0.05)。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也显著增加(P<0.05),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另外,在混播中无芒雀麦以增加分蘖数的方式来扩张地上空间的能力要强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单株生物量和分蘖数在混播模式下都极显著高于单播(P<0.01),而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和分枝数在混播模式下极显著低于单播(P<0.01)。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竞争率始终大于1.0,而紫花苜蓿的竞争率始终小于1.0,这说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要大于紫花苜蓿的竞争力,且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芒雀麦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N0处理下,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取样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总值(RYT)显著大于1.0(P<0.05),说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无明显的竞争效应,这主要归功于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对无芒雀麦的贡献(地上部转移的氮素占无芒雀麦氮素含量的15.26%-29.92%)。在N75和N150处理下,其RYT值与1.0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施入氮肥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比例和对无芒雀麦的氮素转移的比例,导致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同时竞争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结论】施入75和150 kg N·hm-2的氮肥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而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和对无芒雀麦氮素的转移,二者促进作用减弱,竞争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农菁1号紫花苜蓿和农菁6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建植当年混播人工群落的总产量与生产力均最低,与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比较结果为农菁1号与农菁6号1∶1混播时产量最高,产鲜草17 710.0kg·hm-2,农菁1号与农菁6号2∶1混播产量最低,产鲜草仅13 579.5kg·hm-2。豆科牧草的比例越大,人工草地的粗蛋白含量越高,品质越好,营养期优于生殖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pH和全盐含量(P<0.05),4个指标分别比盐碱化草地降低9.88%、14.37%、10.56%和24.80%;种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后土壤主要养分均增加,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是盐碱化草地的1.41、1.29、1.09、1.15和1.39倍,种植年限越长增量越多.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改良盐碱化土壤效果明显,土壤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5.
乌苏1号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紫花苜蓿被称誉为"牧草之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种植.无芒雀麦栽植历史悠久,其植株直立、叶量丰富、产草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苜蓿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后根系MD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而增加,翌年春随着温度的回升而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大幅下降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和寒冷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翌年又随苜蓿返青而有所提高。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酶活性表现为混播高于单播。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发现各处理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ega7F+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驯鹿+无芒雀麦、驯鹿、敖汉+无芒雀麦、敖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大开发中,以治理生态环境为切入点,退耕种草,大力发展草业和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使农区畜牧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笔者参加了乌盟四子王旗的人工草地的建立,进行了紫苜蓿与无芒雀麦0.5万亩的混播牧草种植,三年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紫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平均较单产增产16.8%,现将混播牧草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日整个越冬期根颈直径变化不明显;抗寒性高的品种根颈分枝较多。4个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均随着气温下降其含量增加,翌年春随着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1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公农1号+无芒雀麦公农1号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龙牧806+无芒雀麦龙牧806敖汉+无芒雀麦敖汉。  相似文献   

9.
以红豆草、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5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比例6∶4、5∶5和4∶6条件下,分别以2种和5种牧草混播,建立同行及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草地。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株高、植株密度、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及竞争力,分析了异行混播与同行混播豆禾牧草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同行混播相比,1∶1行、2∶2行和3∶3行异行混播下,鸭茅、无芒雀麦、红豆草垂直方向上的竞争等级未发生改变,位置较低的红三叶竞争等级增加,抑制了发育较迟的猫尾草;从水平空间上看,异行混播下各混播种类密度和相对密度较同行混播增加,豆禾牧草水平空间上的竞争强度下降。与单播相比,同行混播和异行混播的资源利用效率均得到改善;与同行混播相比,异行混播改善了豆科牧草光资源获取环境,减缓了禾草侵占能力的优势,其竞争力增加;增加豆科牧草混播比例也有利于提高豆科牧草的竞争力。因此,从同行混播转为异行混播,可调整混播豆禾牧草的种间竞争强度,有利于豆禾牧草的共存。  相似文献   

10.
无芒雀麦草地增旋N0、N60、N90和N120四个处理,重复3次经3年的观测,其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氮60-120kg的范围内,无雀麦的干物质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施氮水平较高时(N120)、无芒雀麦在施肥后连续两年内增产效果显著。粗蛋白质含量亦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氮浸出物含量变化正好相反,粗脂肪含量有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量甚小,对家畜营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左艳春  杜周和  朱永群  周晓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33-3634,3637
[目的]探讨紫花苜蓿与鸭茅混播效应以及最佳混播比例。[方法]设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紫花苜蓿与鸭茅的混播比例不同。测定混播后各个处理组混播草地的产量,相总生物量以及紫花苜蓿与鸭茅在混播草地的竞争率。[结果]处理A3组的总产量最高,为4 827.67 kg/hm2,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且与处理A1组差异极显著(P〈0.01)。3个混播处理组的RYT值均大于1,2种草能够互补共存。在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的竞争力强于鸭茅,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紫花苜蓿与鸭茅混播草地以及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混播草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三叶和狗牙根的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采用替代系列试验法。按移栽比例设5个处理,通过测定草产量及其动态变化,揭示2种牧草的种间竞争力大小。[结果]结果表明,处理②和③的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164和4956 g/m2,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处理⑤的草产量最低,为3263 g/m2。在2年试验中,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进,5个处理中白三叶的比例均逐渐下降,而狗牙根却相反。2005年年初,白三叶的竞争率大于狗牙根,以后随着气温升高,狗牙根的竞争力占主导地位。2006年,草地群落逐渐被狗牙根替代。[结论]5个处理中,处理②和③可获得较高的草产量,但从群落的稳定性考虑,白三叶和狗牙根不宜在高频刈割方式下混植。  相似文献   

13.
在30℃、75%RH条件下研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与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的种间竞争,并采用V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赤拟谷盗与锈赤扁谷盗混合饲养时的种群数量均小于单独饲养时的种群数量,两物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种间竞争关系。属于资源利用型竞争;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条件下赤拟谷盗的种群数量均大于锈赤扁谷盗的种群数量;混合饲养条件下两个物种可以共存,并形成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这个竞争系统中,赤拟谷盗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禾本科草坪草种间竞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微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24-1627
在盆栽条件下,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法对禾本科的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ts.]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运用De Wit的相对总生物量(Relative yield total,RYT)和相对...  相似文献   

15.
以砒砂岩地区林龄为8 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和Jaccard指数对沙棘群落18个优势种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优势种在整体上呈现正关联,且呈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总对数的60.8%,说明该群落演替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由于生态习性和生境的不同,沙棘群落分为2个不同的生态种组,对生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种对在适合其生存的生境中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红豆杉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留坝县庙台子(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的27株中国红豆杉对象木及290株竞争木的调查,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分析了中国红豆杉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中国红豆杉种内竞争强度较小,占总竞争强度的15.38,其种群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竞争,占总竞争强度的84.62.对中国红豆杉竞争较强的主要树种是栓皮栎、青冈和金银忍冬等当地的优势种.随着中国红豆杉胸径的增大,所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弱,胸径在10 cm所受到林分的竞争最为激烈,竞争指数与中国红豆杉胸径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调查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方法]从苜蓿种子田播种后第1年开始,连续2年对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运用多项群落多样性指标研究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结果]在苜蓿种子田中发现节肢动物12目58科256种,其中天敌昆虫8目21科,害虫7目27科.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苜蓿的物候期及田间管理等情况有关,并受环境条件和气候的影响较大.[结论]2010年群落各多样性指标均高于2011年,说明2011年在田间施用化学农药对群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