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超临界CO_2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岳鹏翔  吴守一 《茶叶科学》2002,22(2):131-134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此条件下,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升高、萃取时间的延长,咖啡碱的脱除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做青叶内蛋白质及其SDS-PAGE、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做青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其各可溶性蛋白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随做青强度增大而加快;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做青强度增加对多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同工酶谱显示做青处理及萎凋处理均能促进多酚氧化酶E2同工酶活性的增强。酯酶同工酶各谱带活性在做青过程中活性均较强。文中对多酚氧化酶和多酚类物质与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提出可以不导致做青叶细胞质膜通透性急剧增大,引起多酚类物质显著下降作为乌龙茶做青适度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陶瓷膜过滤澄清绿茶提取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陶瓷膜过滤绿茶提取液的渗透通量数据 ,确定了操作条件对绿茶提取液过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 0 0 5 μm的陶瓷膜可显著地提高绿茶提取液的澄清度 ,操作条件对主要理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为提高膜通量应选择较高的压力和较高的温度 ;膜的使用过程中通量的衰减是必然的 ,采用多种清洗剂交替清洗可使膜通量得到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肖文军  刘仲华 《中国茶叶》2008,30(11):10-11
二、膜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展望 1.纳滤膜将成为茶叶深加工中重要的浓缩手段由于反渗透膜几乎截留所有分子与离子,操作时要求压力较高,膜通量受到限制,相对来说设备投资成本和维修费用较高;而纳滤膜的孔径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可以较好地截留有机物而让无机盐通过,所以纳滤浓缩相对于反渗透浓缩具有投资少、能耗低的优点。在茶饮料、速溶茶以及某些功能性成分提取物的加工中,离子富集大,影响产品色泽、口感与保健功效,用纳滤膜进行浓缩,既可达到浓缩的目的,又可有效去除金属离子;因此,在茶叶深加工中,纳滤膜浓缩较反渗透膜浓缩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超滤和纳滤在大豆乳清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WCO5kDa的PS亲水UF膜切向流过滤大豆乳清时,膜通量随乳清浓缩比(VCR)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当VCR大于8以后,膜通量衰减速率减缓;该超滤膜对蛋白质、盐类、糖份和异黄酮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0%、3%、7.2%和6.1%.采用聚酰胺NF-1812(MWCO360Da)切向流过滤UF透过液时,当VCR小于3时,膜通量基本上随VCR增大而线性衰减,其后变化相对缓慢;该NF膜对盐份截留率小于20%,对糖份和异黄酮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5%和85%左右.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叶》2008,(3):39-39
以截留分子量为30000D的超滤膜对茶叶酶解提取液进行超滤分离,考察了操作压力、运行时间对膜渗透通量的影响;然后对由超滤截留液醇沉制取的粗多糖进行精制,考察了三氯乙酸浓度对精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滤法可以有效实现茶叶酶解提取液中大分子多糖与小分子多酚等活性物质的分离,三氯乙酸浓度为4%时,多糖得率34.3%,含糖量52%。  相似文献   

7.
茶叶摩擦性能的研究在制茶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报告介绍了红碎茶对各种常用茶机材料的摩擦试验方法,分析了红碎茶的含水率、粒度、法向压力、相对运动速度、材料性能和表面状况等因素对红碎茶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碎茶对固体材料的摩擦系数随其含水率的增加和粒度的减小而增大,随法向压力的增大和相对运动速度的减小而减小。红碎茶的内摩擦系数大于红碎茶对固体材料的摩擦系数,且随其粒度和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速溶乌龙茶制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溶乌龙茶是以乌龙茶为原料,经浸提、浓缩、干燥等工序制造而成的颗粒状固体饮料,冲泡后无茶渣。本文研究了制造速溶乌龙茶的工艺及其有关技术参数。成品茶汤具有明显乌龙茶特征。制得率21.6~25.6%。含水率2.5~3.1%、灰分10.8~18%,符合ISO标准。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微域制茶环境与品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室摸拟系统对影响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以毛蟹品种为材料,分析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作用和影响程度。 在环境温度20~30℃,相对湿度40%~80%范围内加工的乌龙茶,在同等工艺条件下,随着温度的提高,茶多酚氧化消耗量愈大,氧化产物特别是次生氧化产物含量明显增加,A_1的低温不利于茶黄素的积累,在A_2、A_4的温度内茶黄素的积累量接近,A_1的茶褐素生成量最少,超过A_2茶褐素含量明显增加。相对湿度的不断提高,茶多酚的消耗量却趋于减少,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随湿度增大而呈削减趋势。过高和过低的温度及湿度环境均不利于乌龙茶品质形成。 研究表明通过制茶微域环境的控制可以达到稳定和提高品质目的,并提出微域设计的可行性,生产性试验证明微域环境原理完全可以在生产上得以应用,克服不良气候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Cd胁迫对枇杷叶片酶活性及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塑料袋营养土栽培试验方法,研究了Cd胁迫对枇杷苗叶片酶活性及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POD的活性及MDA含量随着Cd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在浓度达300mg/L时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CAT与PP0的活性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上升,但其峰值出现在浓度100mg/L时:随着Cd浓度的增大,叶片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增加,膜透性明显提高,说明Cd胁迫会造成枇杷叶片细胞膜透性的破坏,使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  相似文献   

11.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超滤膜澄清乌龙茶饮料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澄清乌龙茶汁,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菜汁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高,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感官品质佳。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已醛、正戊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2)-已酸-3-已烯酯+苯乙醛、α-法尼烯、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等香气组分随做青强度增加而积累,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表明,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高含量的橙花叔醇可以作为优质肉桂茶的香气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茶浓缩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茶浓缩汁加工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汁完成提取后,先行粗滤和细滤,然后应用超滤膜将茶汁中的大分子物质分离和去除,再用反渗透膜进行循环浓缩,可获得优质的茶浓缩汁产品。超滤膜孔径,绿茶、乌龙茶以8~10万分子量为宜,红茶则以10万分子量以上为好,超滤膜的工作压力为0.2~0.3MPa,茶汁温度40℃以下为宜。反渗透膜的工作压力为1.5~3.0 MPa、工作温度控制在50℃以下为好。以此为基础专门设计的茶浓缩汁生产线,生产率可达 100 kg/h(年产500吨),茶浓缩汁浓度可达20%(Brix),并且透光率高,易于溶解,能保持茶叶风味,并可去除中、下档茶苦涩味重等部分不足,品质明显优于传统热浓缩产品。  相似文献   

15.
做青温度对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岭头单枞乌龙茶不同温度下做青香气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29℃)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少、精油总量低、特征组分含量低,中温(25℃)、低温(21℃)做青芳香物质种类多、精油总量高、特征组分含量高。说明做青温度是影响乌龙茶香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莽山茶区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特性及其制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振华 《茶叶通讯》2006,33(1):21-24
在湖南宜章县莽山茶区对引种的乌龙茶品种的制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莽山利用现有3种茶树品种,不仅可生产乌龙茶,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品质较好的乌龙茶。福云六号可作为生产绿茶的品种,不适宜生产乌龙茶,其他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应该分别加工,不宜混合生产乌龙茶。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9.
西湖龙井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浓度与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晓林  龚淑英  张月玲 《茶叶》2006,32(2):92-96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冲泡水温与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与冲泡次数对西湖龙井茶冲泡效果的影响.对茶汤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一次冲泡时,茶汤中各种成分的浸出浓度与冲泡时间呈正相关,各种成分的相对浸出速率为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茶多酚.分次冲泡时,酚氨比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各种成分浸出浓度据温度的不同在第1泡或第2泡出现最高值,第3泡之后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