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kg/m3)、中(19.23kg/m3)、高(37.22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kg/m3、19.23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kg/m3组最高,19.23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kg/m3组高于9.34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宝石鲈生长及血液生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宝石鲈(Scortum barcoo)初始体质量为(107.52±0.87)g,分别在16℃、22℃和28℃3个水温处理组养殖28 d后对其生长及血液生化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宝石鲈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22℃和28℃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6℃温度处理组,22℃和28℃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温对宝石鲈的日增重(DWG)、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水温对宝石鲈的血液生化免疫指标影响各异,谷丙转氨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步下降,甘油三酯、溶菌酶、皮质醇水平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脾脏脏器系数先上升后下降.统计分析表明,水温对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溶菌酶和脾脏脏器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皮质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比较认为,宝石鲈在水温25~26℃时具有较优的养殖效果,水温升至28℃会对宝石鲈形成慢性胁迫,从而引起皮质醇含量的升高.本研究旨在为宝石鲈人工养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评估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宝石鲈(Scortum barcoo)的肌肉营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宝石鲈肌肉营养品质的调控以及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宝石鲈产业的发展.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跑道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宝石鲈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池塘养殖的宝石鲈...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5.
加州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40尾加州鲈为材料,测定了血液中红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值、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脆性等生理指标和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钠、钾、钙、氯等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总体均数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6.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不同盐度下宝石鲈生长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0~2.5%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组饲养宝石鲈,温度控制在(26±2)℃,饲养150d后比较其生长性能。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盐度显著地影响宝石鲈的生长(p<0.05)。在盐度1.0%的水体中,宝石鲈生长速度最快,存活率高,饲料系数较低。综合结果认为宝石鲈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0%左右,可望推广到盐碱水体或海水地区养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养殖密度对鹦鹉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三个养殖密度梯度组进行实验:低密度组(5.04 kg/m^3)、中密度组(10.12 kg/m^3)、高密度组(15.35 kg/m^3),每组设3个平行,实验鱼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中密度组鹦鹉鱼末体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增重率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SOD、GSH-PX、GPT和GOT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密度组鹦鹉鱼血清和肝脏中的MDA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与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当养殖密度达到较高密度(15.35±0.25)kg/m^3时,会显著影响鹦鹉鱼的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宝石鲈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澳大利亚引进体长3~5cm的鱼苗5000尾,利用地热水控制水温,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经过12个月养殖后,鱼体均重达到754g。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配合饲料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养殖密度对松江鲈生长的影响,选取体长为(2.97±0.12)cm、体质量为(0.26±0.03)g的松江鲈,分别按40尾/m2(A组)、80尾/m2(B组)和120尾/m2(C组)共3个养殖密度,在RAS中进行了为期24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鱼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日增长量、存活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A组鱼的体长日增长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密度组间鱼体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单位面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2.83 kg/m2)、B组(2.51 kg/m2)、A组(1.72 kg/m2)。试验组鱼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m=aLb,a=0.007 6~0.008 9,b=3.123 6~3.209 4),体长、体质量生长均以三次函数拟合较好。各组间的鱼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最小...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评估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及水质变化情况,将体质量为(250.00±50.83)g的钝吻黄盖鲽分成8个试验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8、22、26、30、34、38、42、46 kg/m3),进行了3个月的饲养试验,检测不同养殖密度下鱼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及饲料系数,同时对试验期间氨氮、亚硝酸盐和溶解氧等各项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钝吻黄盖鲽的成活率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低密度组(18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为36.1%,高密度组(46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低,为24.8%,且体质量增长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饲料系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养殖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适宜钝吻黄盖鲽生长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综合考量养殖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产量,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生产的最适养殖密度为42~46 kg/m3。  相似文献   

14.
以含可消化糖水平为0%、6%、23%和40%的等蛋白、等脂肪饲料饲养宝石鲈(Scortum barcoo)6周,禁食36h后饱食投喂,测定不同时间段血液指标及肝肌糖元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喂Ⅱ组(23%)饲料的宝石鲈生长及饲料利用状况最佳;摄食后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为先上升后下降,随可消化糖水平升高,血糖和甘油三酯上升幅度显著增大(P〈0.05),总胆固醇上升幅度依次减小,总氨基酸无明显变化;肝糖元除Ⅲ组(40%)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糖元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维持稳定。肝肌糖元含量上升幅度均随可消化糖水平升高而增大。结果显示在饲料可消化糖水平为23%时,宝石鲈的生长及饲料利用状况最佳,过高的可消化糖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生理负荷及胁迫作用,影响其生长及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15.
将体长为(3.59±0.26)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按1 800尾.m-3、1 500尾.m-3和1 200尾.m-3的密度分别饲养在注水0.3 m3的圆形玻璃纤维桶(容量为0.5 m3)中30 d,检测了基本水质因子、对虾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酚氧化酶(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抗菌活力(Ua)、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体质量增长和成活率,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稚虾免疫指标及生长的影响。统计分析发现,试验过程中水体理化因子均在适宜范围,各处理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对虾的PO活力、Ua和AKP活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SOD活力则反之;对虾的体质量增长、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4.8 cm或体质量〈1.2 g)在密度为1 200~1 800尾.m-3时,密度胁迫可明显影响其免疫指标和生长。  相似文献   

16.
换水率和密度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日换水率(0、10%、20%、30%和100%)和养殖密度[0.980±0.008、1.760±0.005、2.810±0.007和(3.640±0.006)kg/m3]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率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养殖试验首先在非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测定各组刺参综合特定生长率(ISGR)及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日换水率为10%和20%处理组的ISGR分别达到每天(1.330±0.161)%和(1.410±0.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密度养殖试验证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ISGR逐渐降低,分别达到每天(0.610±0.500)%,(0.570±0.030)%,(0.560±0.045)%和(0.320±0.040)%,各组换水率及养殖密度组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波动;养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刺参的ISGR高于非循环水养殖组,可达(0.130±0.007)%,且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0.020 mg/L以下,而非循环水养殖的分别积累到(0.600±0.015)mg/L和(0.076±0.002)mg/L。研究表明,在换水率15%,养殖密度(2.810±0.007)kg/m3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菱鲆幼鱼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0.66 kg/m2、1.26 kg/m2、2.56 kg/m2、4.00 kg/m2,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为期100 d,实验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为4.67 kg/m2、7.25 kg/m2、14.16 kg/m2、17.77 kg/m2。结果表明:大菱鲆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各实验组的持定生长率(SGR)值分别为2.67、2.33、2.29、1.98;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大菱鲆的体重差异度出现显著变化(P<0.01);大菱鲆的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实验组1的饵料系数为0.70;实验组4的饵料系数为0.76;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脏的脏器系数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结果可为鱼类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wo consecu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Jade perch (Scortom barcoo) to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over a 30‐day period and to stress resulting from food deprivation over a 10‐day period. Groups of Jade perch were reared in recirculating tanks at three stocking densities (120, 180 and 270 fish m?3). Fish were weighed and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P1) and after 30 days (P2). Feeding was then stopped and fish were sampled again 10 days later (P3). Blood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serum level of cortisol (COR), glucose (GLU), total protein (TP), triglycerides (TG), lysozyme (LYS) activity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average body weight and serum COR, TG, LYS and ALP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stocking dens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tocking density treatments concerning the serum TP and GL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sh performed better at a stocking density of 180 fish m?3. Food deprivation for 10 day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P activity and LYS activity, TP and GLU concentrations and final average body weight but not in COR and TG levels.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池塘循环水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的影响,按占池塘面积6%的比例建设养殖单元,剩余94%水体作为尾水净化单元,构建了翘嘴鳜和水生植物(藕、菱)的复合养殖系统。2018年6月,试验设置了20、30、40尾/m2三个养殖密度梯度,每个放养密度组重复3次,对不同养殖密度翘嘴鳜的生长速度、饵料系数、肌肉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翘嘴鳜平均日增重由4.86 g降至4.19 g,成活率由92.88%降至86.49%,饵料系数由3.77增至4.34。肌肉干物质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TAA)含量是76.06~80.89 g/100 g、必需氨基酸(EAA)含量是30.39~31.28 g/100 g。肌肉中营养物质包括TAA、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等均没有随着养殖密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池塘循环水条件下适宜养殖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