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香菇菌深层培养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获得多糖产率高的香菇菌株和提高香菇菌丝体多糖收率,我们从多种香菇菌中筛选出优良菌株。经过设计和深层培养实验,初步地确定了香菇多糖提取工艺。 一、材料和方法 (一)香菇菌株的筛选 对7402、7405、7912、7839、7912、7403、日香5、LD1等菌株,采用测量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和甜菜渣麦麸袋栽培养基上的长速,称量在液体培养中菌丝的湿重和干重,测定干菌丝中多糖含量。各菌种分别接种在两种培养基中,每品种  相似文献   

2.
香菇菌株的筛选和香菇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真菌类药物研制中,为了选用多糖产率高的香菇菌株和提高香菇菌丝体多糖收率。作者从8种香菇菌中筛选出LD_1优良菌株。按正交表Lg(3~4)设计实验,初步确定了香菇多糖提取工艺。一、香菇菌株的筛选 1.材料与方法:奉香、广香、香三、T_3、K_2、7402、7405、LD_1 8种香菇菌株(均由大茅山制药厂提供)。筛选方法采用测量菌丝在马铃薯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和甘蔗渣麸皮瓶栽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称量在液体培养中菌丝的湿重和干重,测定干菌丝中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3.
香菇的发酵研究及相关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研究,筛选所获香菇菌株能适应液体培养环境,48h前为其调整期,48~144h处于增殖生长期;发酵培养96~120h,生物量即达30g/1OOmL(鲜重);提制的香菇营养液,氨基酸含量达1851,49mg/1OOmL,多糖含量为14.75mg/100mL;提制的香菇多糖粉是一种甘露糖肽,行较强的免疫活性,得率在0.3%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宜宾市丰富的桑枝条资源,2018年至2019年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开始利用桑枝屑栽培香菇,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择11个香菇菌株,分别进行菌丝生长和桑枝屑栽培出菇试验。结果表明,香菇“808”为综合性状最优菌株,适宜在宜宾市桑枝代料栽培食用菌中进行推广。若以香菇多糖含量为筛选指标,则桑枝栽培香菇“236”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香菇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和保湿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玢  任清  李奇  董银卯  赵云云 《食用菌》2008,30(5):58-60
利用热水浸提法从新鲜香菇中提取香菇多糖,通过L9(3^4)正交实验对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提取香菇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料液比1:7,提取时间6h,pH6.0,最优产品得率1.46%;并采用体外法、体内法对香菇多糖的保湿性能进行评价,采用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香菇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表明香菇多糖具有保湿效果。  相似文献   

6.
香菇发酵工艺及香菇多糖的提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香菇(Lentinus edodes)由于含有抗肿瘤活性多糖——香菇多糖(Lentinan),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1969年日本学者千原率先证实了香菇的热水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羽田(1972年),佐佐木(1976年)则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成份是香菇多糖。1980年恂二等确认,香菇多糖是一种免疫激剂(Lmmuno potentiators)。香菇多糖是目前用于临床,作为协助性 T 细胞的有效促进剂。香菇多糖还对血清 GPT(转氨酶)有明显的仰制作用,陆永智等(1985年)从动力学特性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验证。单春文等(1986年)还证实含有香菇多糖的提取物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香菇的海绵固定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等重要的药用价值[1]。传统的固体发酵法,不仅多糖得率低,且多糖的提取过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采用固定化液体培养可克服以上缺陷,而且可重复利用香菇菌丝体进行分批发酵:因此正被日益重视。本文就海绵固定化培养香菇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应用前景。1 材料和方法1.1 培养条件1.1.茵株 香02、Cr02,由南京农大微生物系提供。1.1.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①固定斜面培养基为PDA,26℃培养7-10天至白色菌丝长满斜面。②液体菌种培养基为:葡萄糖1%,蛋白胨0.1…  相似文献   

8.
《中国食用菌》1996,15(5):23-24
对17个树种袋料栽培的香菇子实体进行氨基酸和香菇多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基质对香菇的氨基酸含量、蛋白质量、多糖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香菇的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量均比较高的基质树种有枫香、栓皮栎、白栎、自花泡桐、麻栎、银荆、杜英;香菇多糖含量比较高的基质树种有桤木、小果冬青、银荆、阿丁枫、拟赤杨、栲树、杜英、光皮桦;香菇多糖含量与氨基酸含量之间显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L135、香66、808、日大4株香菇菌株为试材,采用苯酚-硫酸法、滤纸片扩散法及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香菇胞外多糖含量、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以期为香菇药食资源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L135、808、香66、日大4株香菇的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2.82±0.02)(1.61±0.04)(1.85±0.03)(2.22±0.06)mg·mL-1.当多糖质量浓度达到1.0mg·mL-1时,菌株香66的还原能力最强,菌株日大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其清除率为39.97%;菌株L135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其EC50 值为3.53 mg·mL-1;菌株808的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香菇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多糖因具有很高的生物学功能已得到广泛的研究.现对香菇多糖的分离和纯化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香菇多糖的应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灵芝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系列灵芝(Ganoderma sp.)菌种中筛选出多糖产量高、生长快的紫灵芝菌株(G.japoncium),研究了不同氮源、碳源及金属离子对紫灵芝产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的蔗糖为碳源,0.2%的豆饼粉为氮源,0.2%的FeSO4为培养基可获得较高多糖。发酵罐放大实验表明,采用同样的培养基,每100mL发酵液胞外粗多糖含量可高达181.7mg,每100mL发酵液菌丝体含量可高达151.0mg,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比较缓和,相对摇瓶生长,发酵生产可获得更多的灵芝多糖。  相似文献   

12.
发酵型冬虫夏草菌茶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茶为主要原料,配伍麦麸组成固体培养基,接种冬虫夏草菌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加工冬虫夏草菌茶。结果显示,冬虫夏草菌在茶叶为主料添加麦麸的培养基上长势良好,通过L9(34)正交试验,以菌茶粗多糖含量为指标,筛选出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茶叶60 g、麦麸30 g、碳酸钙0.4 g、蔗糖1.2 g。在料水比为5∶3(w·v-1)培养基上,接种12%(mL·g-1)冬虫夏草液体菌种,24℃培养12 d,55℃烘干,粉碎包装。成品菌茶汤为酒红色,香气清淡,无絮状物沉淀,pH值7.28,菌茶粗多糖含量为7.566%,茶多酚含量为1.488%。  相似文献   

13.
取宿根福禄考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外植体的影响,并探索了最适于产生愈伤组织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1 mg/L+30 g蔗糖;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3 mg/L+30 g蔗糖,月增殖倍数可达7.5;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15 g蔗糖,生根率高且生根快根粗壮;试管苗移入田间,在珍珠岩∶草炭为2∶1的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88.50%.  相似文献   

14.
灵芝胞内多糖高产菌株G7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摇瓶培养实验从 2 2个广泛栽培的灵芝菌株中筛选出了胞内多糖产量最高的菌株 ,并以胞内多糖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子及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株深层发酵所需的营养因子及非营养因子条件 ,包括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培养时间等。研究发现G7的最佳培养条件及目标产物不同 ,所需的培养时间也不同。G7在对数期内大量形成胞内多糖 ,在 6 0h胞内多糖产量最高达 5 33mg/mL培养液  相似文献   

15.
鸡腿蘑对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6个鸡腿蘑菌株分别接种在新料和含30%金针菇菌渣的原种培养基上,比较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结果表明,在含菌渣培养基上所有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更快;且在新料上菌丝长速愈慢的菌株,在含菌渣培养基上生长速率的增加愈明显。出菇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在新料和含菌渣培养料上的产量表现不同,这表明,不同菌株对菌渣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6个菌株中,5号菌株在新料和含菌渣培养料上的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美味牛肝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发酵主要影响因子和发酵培养基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单因子培养基优化处理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选择出3个对牛肝菌多糖发酵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最适培养基为20.0g葡萄糖 7.0g酵母粉 3.0g黄豆粉 1.0gKH2PO4 0.5g MgSO4·7H2O 0.5 gMnSO4·H2O.  相似文献   

17.
考察添加不同浓度的氧化铝(粒径为200~300目)对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发酵菌丝体生长及多糖(胞内和胞外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添加范围内,灰树花菌球直径随氧化铝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小,当添加氧化铝浓度为20 g/L时,游离菌丝体明显增多,且菌球主要表现为S型(D<0.5 cm,D:菌体当量直径,与对象具有相等面积的圆形的直径),其中L(D≥1.5 cm)、M(0.5 cm≤ D<1.5 cm)和 S 型菌丝体的比例分别为4.9%、24.3%和70.8%;添加3 g/L氧化铝时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达到5.81 g/L,比空白组提高了2.7倍;添加20 g/L氧化铝时灰树花胞外多糖产量达到最大,为8.46 g/L,为空白组的1.7倍左右,而菌丝体多糖产量以添加0.1 g/L氧化铝时最高,为65.6 mg/g。  相似文献   

18.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多糖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胞外多糖为指标,通过摇瓶培养的方式对白灵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灵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蛋白胨0.75%、CaCl20.2%;白灵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  相似文献   

20.
对藿香蓟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为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各培养阶段适宜培养基为: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6-BAlmg/L+NAA0.5mg/L;诱导丛生芽培养基:MS+6-BA2mg/L生根培养基:1/2MS+NAA0.5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