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耐翁先生,暮年退休,壮心不已,献身于他所钟爱的艺术事业,取得了世人所公认的艺术成果,为离退休老人树立了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的楷模,实属难能可贵。耐翁先生原名傅继扬,字耐雪,老年改耐翁,号石巢。祖籍福建南安。1912年生于厦门艺术世家,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喜爱绘画、印石、古玩和盆景,善于钻研。积数十年经验,逐步形成自  相似文献   

2.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耐翁先生送行,借此送行的时刻,对耐翁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对他的夫人及其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耐翁先生是“厦门盆景花卉协会”的创建人,也是厦门盆景的奠基人。他一生热爱艺术,热爱工作和自己的事业,17岁开始参加工作,任过教员、银行职员、会计课  相似文献   

4.
<正>厦门市盆景花卉协会概况厦门市盆景花卉协会是著名盆景艺术家傅耐翁先生于1985年9月8日创办的民间社团组织,1991年首批登记为法人社团组织。在耐翁先生领导下,协会自办刊物《闽南园艺》,宣传普及盆景花卉技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为该刊题词,至今该刊已出版74期。协会与厦门大学生物系联合举办"闽南园艺进修班",面向社会举办盆景  相似文献   

5.
厦门盆景界前辈耐翁先生生前栽培了不少盆景,其中《芥子纳须弥》(上图)小型榕树盆景,我尤其喜爱。试赏析如下。"芥子纳须弥"取自佛学中的"纳须弥于芥子"句。芥子,词典作"轻微纤细的事物"解释。把一座高大的须弥山纳入一颗芥子之中,寓大于小,即盆景界口头禅缩龙成寸;画家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意境高深。  相似文献   

6.
本刊1990年7—8月号上,刊登了耐翁先生赏析梁凤楼的盆景《柽柳》一文。12月号上许天旭对耐文提出不同意见。其实,耐翁先生赏评的作品应为本期所发的图片。引起争鸣实由错发照图所致。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读者的细心与意见的相对正确。在此向作者、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7.
仲秋的一个周末,我怀着对盆景艺术的痴情,访问了著名盆景大师傅耐翁先生。幽柔的灯光下,白发如云的傅老正在伏案疾书。原来,他要赶在今年十月在湖北举行的全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之前,撰写论文:《盆景流派之我见》。他郑重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地方对‘派’字不求甚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而却以地区划界,急于创建新派,或已被称为一派者,这种无学求意义的派,必然给盆景界造成混乱。”他主张群策群力,集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国盆景的发展,在艺术的造型、风格方面有优势。但在技术尤其在树木盆景的培育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韩国盆景艺术家范成永在参观我国几个主要盆景园后,向赵庆泉先生恳切建议:中国盆景在用土、施肥、栽种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方法。盆景权威论培育先辈耐翁在23年前所著的《盆景技艺》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2010,(10):52-53
厦门市盆景花卉协会是著名盆号艺术家傅耐翁先生于1985年9月8日创办的民间社团组织,1991年首批登记为法人社团组织。在耐翁先生领导下,协会自办刊物《闽南园艺》,宣传普及盆景花卉技艺.  相似文献   

10.
涂白术简述     
耐翁先生在《盆栽技艺》中提出:盆景的剪裁表面上是“剪枝”,而实质上却是“留枝”。这对克服某些初学者拿起枝剪就把看不入眼的枝干统统剪去的不良习惯,确实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暮春季节,绿满江南,我在祖国的“黄金海岸”厦门市,拜访了著名盆景艺术家、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傅继扬(耐翁)先生。耐老已近八十高龄,仍思维敏捷,步履稳健,他引我登上了他的住室晒台,亲自为我介绍指点他创作的盆景。晒台上的盆栽、盆景有一百多  相似文献   

12.
本刊第四期发表了《夕阳凝辉,其热犹炽》一文后,反响强烈,许多盆景爱好者、盆景专业工作者纷纷来信,表示要向傅耐翁先生学习。傅耐翁先生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受人崇敬的老艺术家,他不仅学识渊博,谦诚好学,而且以自己的楷模精神,带动了福建省乃至全国盆景事业的迅速发展,其功绩将永载我国盆景发展史志。 1988年初,当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酝酿组建之时,耐翁老先生闻讯兴奋不已,慷慨陈词,提出组建方案,建议吸收会员应德才兼顾,重社会整体效益,要坚持艺术真善美。对现存的盆景风格流派,主张百  相似文献   

13.
2007年9月,厦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林妙燕女士送展的榕树盆景《雄风浩然》,在“国际(中国·厦门)第六届园博会”上荣获银奖。它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军先生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榕树盆景《一览众山小》一起载誉而归,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14.
百年树木     
《中国花卉盆景》2010,(2):47-47
在首届厦门海峡两岸盆景精品展上,认识了盆艺多冠王、《阅历雄姿》的主人柯成昆先生,被其作品富有的高雅与禅意所撼动。然而直到探访他那陈列着各种盆景的偌大院落,才切实了解到柯先生对盆景艺术乃至厦门花卉盆景发展的热忱与用心。  相似文献   

15.
漫谈细叶榕     
适用于制作榕树盆景的白榕,称谓为小叶榕、细叶榕。实际上盆景爱好者都认为是大叶榕,而把某些叶子特小品种,称为细叶榕,而真正称得上细叶榕的品种极少,而“冒牌”的却很多。问题的提出和寻求《中国花卉盆景》于1994年12期转载了海外一篇精辟文章《浅谈杂木盆景》,作者写道:“在同一树种中,品种优劣,差距很大,例如榕树,目前榕树盆栽几乎全部实生苗,若要保持优秀品种原有特长,则必须以插枝培养,选择叶小、面平、富有光泽、叶与叶之间间隔小,并发育良好的品种。”这说明榕树在海外也不能满足盆景素材的要求,应寻找叶小、节短,发育良好的品种。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印度榕应用,最早见于耐翁先生1981年所著《盆栽技艺》。先生认为,“印度榕,叶小节密,但枝条肥笨、僵直,缺乏古树的老而瘦的气味,因叶特小,曾  相似文献   

16.
(二)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松柏类盆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这是清代文人汪鋆在其《砚山丛稿》中对松柏类盆景的赞颂。明清时期,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始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关于盆景理论研究的风气很浓,与盆景有关的书籍比较多。如:高濂著《高子盆景说》,屠隆的《盆花》,吕初泰《盆景之一》、《盆景之二》,文震享的《盆玩》。以上五篇关于盆景的专论集中写于明代末期的数十年间(1541~1646年),加上清代吴涣子所著《花镜》中的"种盆取景法",  相似文献   

17.
猴年伊始,接读刚出版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那朱紫欲滴的花卉封面,那苍翠典雅的盆景封底,令人游目骋怀。这时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印象:戴着金边眼镜的老者,目光炯炯有神地射向远方。斯人也,正是《中国花卉盆景》的创办者苏本一。这本杂志,他20年前创办,20年后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其人比五更三老,厥德如翠柏苍松。』这是我家曾有过的一副楹联。字是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张树侯写的,峭拔劲挺,沉雄飞动。我当时年少,不知何为五更三老。听长辈说,五更三老是古代年高德韶的贤士,其智足为国师。时间虽然流逝了六十余年,但对这副楹联我却记忆犹新。庆贺《中国花卉盆景》创刊20周年,把『五更三老,翠柏苍松』之词,献给苏本一,应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而举办的全国盆景雅石花卉精品展,于1999年11月12日在厦门中山公园隆重举行。这次规模盛大的大型展览是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参展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共展出盆景612盆、雅石190件,另有名贵花卉80余盆。据  相似文献   

19.
弘扬华夏盆景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务必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法则为前提,把"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因材施艺"作为盆景素材、尤其是野生树桩素材制作技法的行为准则。据此,福建石狮企业家蔡锦全先生创作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朴树盆景——《九龙腾飞》,并于2009年9月荣获中周(厦门)盆景精  相似文献   

20.
秋江归舟冯松根制作何润钊摄漓江情唐华杨制作、摄影宋念祖制作杭州日根供稿三角枫 仲济南制作并摄影*黼㈣耐翁 制作单俊年制作翮豳竹趣单俊年制作施彪制作张尊中制作飞伞影河山郑大兴制作 梁广标摄雪松 许万明供稿盆景作品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