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高梁及其近似种同源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形态学、细胞学以及分子生物学3个层次对高粱属的假高粱及其近似种的同源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归纳了3个不同阶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试验方法和试验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7月底8月初高粱生长后期,高粱蚜虫繁殖快,虫口基数大,为害重,严重影响高粱的生长。选用几种不同生物农药对高粱蚜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倍液对高粱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好,药后1 d、3 d和7 d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4种药剂。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倍液防治高粱蚜虫。  相似文献   

3.
 高粱是四川省主要经济作物,在高粱生产上普遍发生炭疽病。关于高粱炭疽病菌多数文献描述为禾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已有文献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分析证明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是高粱刺盘孢C. sublineola,并非C. graminicola。为明确四川省和国内高粱主产区炭疽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四川省泸州泸县等11个地区以及重庆等其他6个省市,总共采集了198份病样,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25个炭疽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GAPDH基因序列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215个来源于17个地区的菌株为C. sublineola,且分生孢子形态均为月牙型。其余10个分别来源于两个地区的菌株为兰花刺盘孢C. cliviicola,其分生孢子形态均为圆柱型。通过另外3个基因(CHSACTTUB2)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证明来自不同地区的17个代表性的炭疽菌菌株分类相同,且均属于C. sublineola。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形态及ITSGAPDH等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高粱炭疽菌的主要分类依据。在常规高粱品种Hui1等3个材料上接种19个代表性菌株,发现17个C. sublineola菌株的致病能力存在差异,2个C. cliviicola菌株均不能致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C. sublineola是四川高粱主产区炭疽病的致病菌。另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高粱品种402B对强致病力菌株ZG-FS-1具有较强抗性,402B具有抗病育种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山西高平高粱丝黑穗病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粱丝黑穗病[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 Langdon et Full]是世界高粱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粱丝黑穗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1~3]。据报道,美国高粱丝黑穗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其主要鉴别寄主为Tx7078、SA281、Tx414和TAM2571;墨西哥有3个丝黑穗病菌小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6.
高粱是酒都仁怀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高粱条螟在高粱产区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验证有机认证生物农药0.3%印楝素乳油对高粱条螟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10年用0.3%印楝素乳油对高粱条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7.
假高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假高粱 (Sorghumhalepense(L)Pers)属高粱属 ,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属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 ,也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 1988年 7月在我市新沂市纪集乡首次发现。现将假高粱的生物学特性和防除技术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假高粱发生情况假高粱在我市发生后 ,自 1988年起我们每年坚持组织人员进行调查 ,重点在铁路沿线两侧。至 1992年止 ,新沂、邳州、铜山、原郊区共有 17个乡镇先后发现假高粱 ,总计面积 2 0 0 0m2 以上。2 假高粱的生物学特性从 1989年开始通过盆栽试验和实地调查等方法 ,对假高粱进行了生物学…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新选育和引进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对川南高粱丝黑穗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抗性,利用4个高粱鉴别寄主分别对2013年和2014年自川南泸州、宜宾、自贡3市高粱上采集的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于2014—2018年对新选育和引进的55份不育系、88份恢复系和20份常规品种糯高粱种植资源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南3市采集的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均为1号生理小种。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对丝黑穗病菌1号生理小种抗性较强,对丝黑穗病免疫材料有45份,87.3%不育系糯高粱种植资源为抗性材料。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能力弱于不育系,对丝黑穗病表现为免疫、高抗、抗病、中抗的种质资源分别为32、1、2和5份,抗病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占恢复系糯高粱种质资源总数的45.5%。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最差,抗病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占常规品种总数的45.0%,其中对丝黑穗病免疫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仅有1份,为国窖红3号;对丝黑穗病高抗和抗病的糯高粱种质资源常规品种无,主要表现为中抗,应加强川南地区糯高粱常规品种的丝黑穗病抗性改良。鉴定的对丝黑穗病免疫的糯高粱不育系、恢复系和常规品种可作为川南高粱丝黑穗病病区主栽品种或抗丝黑穗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和花生品种阜花18号为材料,设置高粱单作(S)、花生单作(P)和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3个处理,研究高粱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差异。间作处理取样位置为相邻行和间隔行,高粱和花生分别命名为S1、S2和P1、P2。结果表明:相同种植面积时,间作高粱产量显著高于单作,间作高粱产量增加36.14%,间作花生产量较单作下降12.86%,高粱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提高12.0%;与单作相比,间作高粱S1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28.01%、12.86%、18.53%和18.42%,间作花生P2分别增加39.87%、66.67%、47.94%和21.43%;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共检测到种群2 825个,花生2 826个;丰富度指数中,高粱间作处理Chao1值显著高于单作,S1和S2分别增加8.10%和8.23%,花生P2和P1分别增加7.70%和4.23%,高粱花生间作处理微生物数目(Observed OTUs)均显著高于单作;多样性指数中,花生P2的Shannon指数增加了27.60%,间作高粱S1和S2的Simposon指数均显著高于高粱单作;各处理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同时优势菌门与根系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影响,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高于单作模式。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高粱为优势作物,花生为弱势作物。间作体系显著改善高粱相邻行根系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粱青霉颖枯病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杂交高粱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1984-1987年作者对山西省高粱青霉颖枯病进行了病原、症状、侵染及防治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多种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25%绿麦隆WP等6种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的效果及对高粱的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观察各药剂对高粱田主要杂草的控制作用及对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38%莠去津SC 125 mL+96%精异丙甲草胺EC 45 mL,或单施96%精异丙甲草胺EC 90 mL,或单施40%异丙草·莠SC 60 mL,对高粱田稗草、马齿苋、反枝苋、藜等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高粱产量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4种生物农药对高粱蚜虫的田间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蚜虫多发生在6月底至7月中旬,具有暴发快、繁殖快、发生严重、虫口基数大等特点.为了保障贵州省仁怀市有机高粱生产,提高有机高粱产量与品质,筛选对高粱有良好防控效果的生物农药,本试验选择4种生物农药,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生物农药对蚜虫的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0.3%印楝素稀释防治有机高粱蚜虫效果最好,对蚜虫的最终防效达到了79.57%,因此建议防治高粱蚜虫首先推广使用0.3%印楝素,推荐使用剂量为稀释500倍.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由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选育的2个高粱新组合"45A/R882"和"13163A/20982R",通过了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田间现场技术鉴定。通过实地考察院特作所设在永川区五间镇的高粱种植基地的2个高粱新组合的田间生长情况,并经过挖方测产和听取选育工作情况汇报、审阅相关技术资料与充分讨论后认为:两个高粱新  相似文献   

14.
草甘膦防除假高粱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经对几种茎叶除草剂除草效果的筛选 ,结果表明草甘膦为假高粱的有效除草剂 ,草甘膦的最佳剂量为 60 0 0 g .a .i /hm2 ;试验还就假高粱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进行比较 ,表明化学除草是对假高粱有效、可行的扑灭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高效的高粱除草剂和适合的施药方式, 我们进行了高粱田间杂草化学防除药剂及施药方法筛选试验, 通过除草效果、产量和收益分析, 初步认为:施药方法上土壤封闭明显优于茎叶处理。土壤封闭剂中, 42%丁·异·莠去津SC、42%异丙草·莠SC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防除作用优良, 鲜重防效均超过90%, 高粱产量虽低于人工除草, 但差异不显著, 减产幅度在1%以下; 使用这类药剂高粱生产的利润高于人工除草。茎叶处理剂中, 25%辛酰溴苯腈EC等除草剂对高粱生长影响较小, 对藜、反枝苋等阔叶杂草防效高, 高粱产量低于人工除草, 但高粱生产的利润高于人工除草。建议在高粱生产中使用这些除草剂。  相似文献   

16.
假高粱在大轮散装进口大豆中的分布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近年来进口粮数量的增加,许多口岸经常面临检查进口粮是否携带假高粱以及假高粱是否超标出证的问题。本文统计分析了1996年至2000年6月份张家港口岸大轮散装进口大豆中假高粱分布情况,旨在为今后的合理取样检查提供参考。1 进口大豆概况张家港口岸近年来每年进口大豆100万t左右,进口国主要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3个国家。每船进口大豆的数量在1~5万t不等,每船取样3~5次。从1996年至2000年6月,共检验检疫了71批(船)进口大豆,发现假高粱51批(船),其中假高粱超标23批(船),对外出证23份,并有效地做好了疫粮的监管工作。2 不同国…  相似文献   

17.
郭琼霞  黄可辉  虞赟 《植物检疫》2005,19(6):330-333
本文利用PCR特异引物扩增rDNA-18S-26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分析假高粱与丝克高粱rDNA-18S-26S的酶切图谱,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按照酶切片段的长度来区分两个近似种.被AflIII酶切后,假高粱被切割为674bp、174bp两个片段,而丝克高粱被切割成181bp、174bp、495bp、669bp 4个片段.为建立PCR-RFLP分子鉴定方法有效地区分假高粱与丝克高粱这两个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禾谷类作物的安全性及药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玉米、小麦、谷子、高粱4种禾本科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玉农乐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40g/hm2对玉米安全,2倍量80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3倍量120g/hm2对玉米药害严重,植株矮化穗小。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药害严重,苗期死亡;75%宝收干悬浮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25g/hm2、2倍量50g/hm2和3倍量75g/hm2对4种作物均安全。苗后茎叶处理,3个剂量对小麦均无明显药害。推荐量对玉米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谷子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倍量玉米有轻度药害,高粱药害严重,部分苗期死亡。3倍量玉米和高粱药害严重,玉米不能恢复正常生长,高粱大部分苗期枯死;25%宝成干悬浮剂苗后茎叶处理,有效成分推荐量18.75g/hm2推荐量对玉米安全,2倍量37.5g/hm2对玉米有轻微药害,7d左右恢复正常生长。推荐量对小麦、谷子、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药害严重,苗期死亡;20%豆磺隆可溶性粉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有效成份推荐量15g/hm2下对4种作物均安全,2倍量30g/hm2和3倍量45g/hm2下对玉米、小麦、谷子安全,高粱有轻度药害。苗后茎叶处理,推荐量、2倍量和3倍量对小麦均安全。推荐量对谷子安全,2倍量和3倍量谷子有轻度药害。推荐量下玉米、高粱均有药害,2倍量和3倍量药害严重,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在我市危害夏高粱的穗部害虫有高梁条螟Proceras venosatu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ralis、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梁穗虫(隐斑螟)Cryptoblabes gnidiella Miler、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等。高粱条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8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期,一般每穗有虫2—3头,长势好的可达10头左右;桃蛀螟一年发生4代,在10月中下旬以第四代幼虫为害夏高粱穗部,一般百株有虫15头左右,最高单穗有虫12头;玉米螟常年发生3代,以第二、三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一般每株有虫1—4头,最高8头;高粱穗虫一年发生2代,第二代于8月中旬末开始进入穗部为害,9月初进入为害盛期,一般每穗有虫1—2头,单株最高8头。此4种害虫为害夏高粱主要是蛀茎、食粒、造成断茎、破粒,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经1987年以来对防治适期、防治指标、防治用药试验,提出了心叶期适时用药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20.
戴树涛 《植物保护》1984,10(3):38-38
高粱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全县粮播面积的11.6%、粮食总产的15%、1976年以来,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现已成为高粱增产的主要障碍。1982年发病率平均达23%,严重田发病达50%。 1983年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县有6个公社25000多户使用25%粉锈宁0.3%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