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光合细菌在水产动物苗种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水产动物苗种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净化水质,改善育苗池的微生态环境;作为饵料及饵料添加剂强化幼体营养;调节幼体体内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防治疾病、提高育苗存活率的作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草鱼种池塘培育新的高产技术 ,我们采取了饲喂生物活性饲料与投喂水生植物小浮萍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活性益生 (菌 )素稳定和增强肠道消化功能与生物方法调节水质的技术进行草鱼种精养培育 ,取得了草鱼水花成活率 70 %、夏花成活率90 %以上。 0 0 6 7hm2 水面产草鱼、鲢、鳙鱼种16 76kg ,其中草鱼大规格鱼种为 1380kg ,现将试验结果作一报告 ,以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1 1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 0 16 7hm2 ,水源为深井水、配备3 0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2 5m× 0 8m饲料台一个。1 1 1 池底淤泥厚度约为 2 0cm ,苗种放养前约一个月时间 … 相似文献
4.
水产动物的苗种是养殖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养殖对象高产的前提,而苗种的开口饲料又是苗种生产的基础。苗种培育是个很细致的过程,由于种苗幼小纤细,摄自强度低,食料范围狭、营养要求高一对外界环境变化和敌害侵袭的应付能力差。而苗种的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变态周期短,所以苗种的饲料必须营养化、科学化。人工培育必须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成活率。目前,苗种的培育大多数仍沿袭传统方法:一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饲料、这种饲料不仅营养单一,而且受季节和水质因子等影响,生产极不稳定,成本也不低;二…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生物技术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及饲料业中的应用.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饲料添加剂,对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用生物技术可开发饲料源,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率,促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微粒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微粒饲料的发展历史、特点、种类、加工工艺及配方.微粒饲料按加工工艺及性状不同分为微粘饲料、微胶囊饲料和微膜饲料.苗种摄食习性、消化生理特征及营养需求不同,对微粒饲料的要求也不同.指出了微粒饲料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裂壶藻及其制品在水产苗种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海洋鱼类体内所含有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系由海洋浮游藻类所合成,经浮游动物、鱼类的食物链转移,最终积累在鱼体和生殖细胞的卵黄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积累在卵黄内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源源不断地供给发育中的胚胎所需。当积累在卵黄内的必需脂肪酸消耗殆尽时,仔鱼不得不从外界摄取的食物中继续得到自身不能合成的这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或HUFA),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由于海水鱼类、虾类自身不能合成这类多不饱和脂肪酸,故将… 相似文献
8.
9.
乌鳢苗种培育的关键与配合饲料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鳢仔鱼刚从卵膜中出来时,个体发育还很不完全,非常娇嫩,管理难度大,具体表现在:①乌鳢苗很容易受波浪、水流等的影响而粘绢死苗;②晚间结群栖息容易造成缺氧死亡;③体表无鳞容易受伤感染水霉和遭原虫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的侵袭;④死卵、死苗腐败时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和油珠,污染水质环境等。因此,在网箱中或孵化器中繁育时,当鱼苗摄食活动正常以后,才可将鱼苗更换到大网箱或直接下池培育。一、乌鳢苗种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1.鱼苗的开口引食。乌鳢苗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轮虫、小型水蚤等,个体大小控制在2… 相似文献
10.
试验在流水条件下,选取体质健壮的初孵施氏鲟仔鱼1500尾,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强化开口试验,同时观察其摄食习性、生长与形态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在16~25℃水温条件下,经100d饲养,施氏鲟平均全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并获得96%开口成活率和90%的最终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苗种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保证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而幼体开口饲料则是确保苗种生产的关键。有不少国家(如日本等)自70年代起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开发微粘、微膜和微囊等微颗粒饲料,目前日本、英国、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家在微颗粒饲料应用技术方面已趋成熟,并形成一定的商业性生产规模。我国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开始,先后有大连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开始研制开发微颗粒饲料,并有少量产品投放市场。近几年来,杭州高成生物营养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海洋水产研究所、升索渔用饲料开… 相似文献
14.
15.
16.
鲟鱼类是起源最早的现存脊椎动物类群,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称其为水中的“活化石”。史氏鲟为淡水鱼类之一,为珍贵品种,具有极高的养殖价值。其肉味鲜美,为上等佳肴,其“鱼籽酱”营养丰富,被誉为“黑色黄金”。史氏鲟养殖的最主要时期为苗种时期,此时鱼体质弱,易患病, 相似文献
17.
大口鲇苗种培育和配合饲料驯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水体,高密度,全投饵的集约化培育方式,在1994~1995年中,共将8.9万尾3~4日龄,全长6~8cm的初孵大口鲇苗,经11~41天培育,养成全长30~100mm的鱼种5.112万尾,出池率为57.4%,用人工配合饲料驯食全长50~60mm的鱼种,只需一星期左右,全部摄食配合饲料,驯食阶段成活率为54.1%~84.7%,为配合饲料养大口鲇成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国内外生物科技的动态趋向新颖生物活性物质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藉以增强鱼类和畜禽动物的体质与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并冀于防止化学药物所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以及人、畜、水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