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挥沙棘生态功能治理砒砂岩地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书义  王学东 《沙棘》1990,(3):8-10
  相似文献   

2.
马德彪  李兆平 《沙棘》2004,17(3):29-30
经过5年的造林试验,对沙棘油松混交林与纯林作了比较,通过试验分析了混交林对油松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林地土壤的改良作用及水土保持效能;还提出了营造混交林技术。  相似文献   

3.
沙棘,以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的生物生态学特点,遍布我国北方地区。沙棘繁茂的枝叶和发达的根系,宛如“地上一把伞、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层毯”,株株根蘖丛生,成方连片,被誉称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勇士”。沙棘,还以其广泛的药食两用等医疗保健价值闻名于世。在国家有关科研机构的攻关下,推出了以沙棘果、沙棘汁、沙棘叶为原料的医药、  相似文献   

4.
我国沙棘属人工林植物发生大范围早衰甚至死亡现象,严重制约了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发挥,已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现有沙棘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对近年来我国沙棘属植物的更新复壮方式、抗逆性、海拔适应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明确我国沙棘属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提出了今后我国沙棘属植物的3个研究方向:(1)保护现有我国野生沙棘资源,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保存库;(2)加强隐蔽性强的致衰因子的相关研究;(3)考虑地理生态型的因素,将种源选择与优株选育相结合。通过以上研究为充分保护并利用现存的中国沙棘天然资源,合理地开展遗传改良,培育优质、高产及功能性的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沙棘是优良的多用途树种,也是典型的克隆植物。其侧根(萌蘖根)在水平延伸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根蘖苗,具有极强的克隆繁殖和空间拓展能力,可依靠克隆生长赋予的生理整合作用及觅养行为等特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自身的繁殖生存;并能通过林窗更新、平茬以及林缘扩散等途径维持种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治理砒砂岩以及防止红土泻溜等方面。本文就其生态功能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鸿雁  吴钦孝 《沙棘》1996,9(2):29-3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是一种具有优良水土保持功能和较高经济价值的灌木树种,其医药和保健作用为人们熟知,但对于它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并不深入。因此,系统研究它的水土保持功能,不仅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沙棘引种适应性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华 《沙棘》2004,17(3):8-10
1999年从俄罗斯引进沙棘种子及硬枝扦插苗,经5年的培育栽植,现生长状况良好,综合分析得出引进品种性状差别,女友、卫队、小柳树表现良好,西伯利亚红晕表现最差。试验结果显示,俄罗斯沙棘在齐齐哈尔地区可以良好生长,但有关性状变化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棘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分析邵云(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122400)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欧、亚两洲。我国多分布在华北、西北。自50年代以来,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从酉北地区引进栽植,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目前在...  相似文献   

9.
辽西丘陵区沙棘林生物量和生态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海洋  田力平 《沙棘》1992,5(3):7-12
  相似文献   

10.
建平县人工沙棘林生长状况及其改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全忠 《沙棘》1993,6(3):4-9
  相似文献   

11.
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5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容重的均值来看,自然保护区类公益林林地最低,天然混交林相对于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大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类型公益林林地土壤最大蓄水量顺序为:江河源头>江河两岸>自然保护区>湿地和...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处理(CK)、风干鸡粪(CM)、有机无机复合肥(OIC)和生态有机肥(BIO)处理对定植大果榉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大果榉地上部生长指标(株高、胸径和叶面积)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M、OIC和BIO处理均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其中BIO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与CM和OIC处理相比,BIO处理初期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低,而有机质含量在整个观测期均表现出较高水平;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果榉株高、胸径和叶面积增长率,其中BIO和OIC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料对杨梅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Improved fallows are the deliberate planting of fast-growing species — usually legumes — for rapid replenishment of soil fertility. Improved fallows are rapidly spreading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tropics as a sensible way for in situ accumul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N in vegetation and soil, as well as for providing sustainability enhancing services. Research on improved fallows increased after the mid 198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is known as the second soil fertility paradigm, which is based on sustainability considerations. Many lessons have emerged from short-term improved fallows (<5 years duration). These include the diversity of farm sizes where improved fallows are used, the advantage of sequential versus simultaneous systems, the utilization of dry seasons unfavorable for crop producti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woody versus herbaceous leguminous fallows, the magnitude of N accumulation, the strategic use of N fertiliz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 Other key services provided by fallows include fuelwood production, recycling of nutrients besides N, provision of a C supply to soil microorganisms, weed suppression, Striga control, and improved soil water storage. Natural fallows of non-legume shrubs belonging to the Asteraceae family, collectively called daisy fallows, may provid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fallows.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fallows is paramount.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in Africa is clearly the supply of germplasm of improved fallow species. This must be overcome though large-scale seed orchards and nursery development before impact at the scale of millions of farmers can take place.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November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5.
几种丛生竹根际联合固氮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几种丛生竹种麻竹、吊丝球竹、青皮竹、粉丹竹、马甲竹、绿竹等进行根系固氮能力调查测定 ,用直接法测定 (干根样品 )前 5个种竹种的根系最高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2 0 .50、2 4 .81、10 .83、7.4 9、2 .4 6nmol(C2 H4 )·g- 1·h- 1,用富集培养法测定 (鲜根样品 )前 5个种竹种的根系平均固氮酶活性分别为 2 75、4 31、169、188、79nmol(C2 H4 )·g- 1·h- 1。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丛生竹根系固氮能力的调查显示 ,充足的水分供应、较高的温度及适当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竹子固氮。对几种丛生竹种根际不同部位固氮菌数调查测定显示 ,根际固氮菌数最多的竹种是吊丝球竹 ,在根际不同部位固氮菌数由非根际土→根际土→根表→根内依次急剧递增 ,越往内部根际效应越明显。用 2 #、12 #、14#、7#菌及混合菌液对麻竹组培苗进行接种显示 ,接种固氮菌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植株含氮量 ,14#、7#菌和混合菌接种可显著提高麻竹组培苗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毛竹根际分离的多粘芽孢杆菌固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从毛竹根际分离到的菌号GW1,GW-5,GW-10,GW-16的4株菌进行鉴定和固氮特性研究,从其菌体形态及生理化特性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它们固氮的最适温度,GW-1为30-35℃,GW-5,GW-16为30℃,GW-10为35℃,最适固氮pHGW-1,GW-10为7.5左右,GW-5为7.0左右,GW-16为6.0-7.5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不同演替阶段的热带天然林土壤化学性质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农林业中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1-3].土壤和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的维度上,反映了土壤性质随植被演替的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依据.很多学者对土壤性质与植被演替的关系作了研究,比如,张庆费[2]对浙江天童森林公园植物群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能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和再合成作用,而土壤化学性状的改善,也为常绿阔叶林的进展演替奠定了基础;宋洪涛[3]等对滇西北黄栎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后认为在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 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 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森林土壤是氮最重要的贮藏库,且发挥着重要的氮源、汇和库的功能,而其氮素贮存和输入过程也显著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改变了全球的氮素输入,造成了森林衰退及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森林土壤氮贮量及氮输入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综述了森林土壤氮贮量和生物固氮、大气氮沉降、凋落物归还、施肥等氮素输入途径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争论焦点问题进行了提纯、分析。最后,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森林土壤是氮最重要的贮藏库,且发挥着重要的氮源、汇和库的功能,而其氮素贮存和输入过程也显著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改变了全球的氮素输入,造成了森林衰退及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森林土壤氮贮量及氮输入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综述了森林土壤氮贮量和生物固氮、大气氮沉降、凋落物归还、施肥等氮素输入途径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争论焦点问题进行了提纯、分析.最后,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三种灌木耐旱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盆栽法设置三种土壤相对含水量,研究紫穗槐,沙棘,柠条的耐旱能力。测定了生长指标,计算出耐旱生产力;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蒸腾日进程和叶保水力的影响;用压力室和PV技术测定并计算了水分胁迫对苗木渗透调节能力和水分状况等影响。综合上述三类指标,得出柠条的耐旱性最强,其耐旱生产力,蒸腾,保水力和渗透调节能力最高。沙棘和紫穗槐的耐旱性接近,沙棘的蒸腾和保水力的调节能力大于紫穗槐,但渗透调节能力却低于紫穗槐,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