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茶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其中武夷山之地最有市场认知。茶文化历史久远,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武夷山茶叶发展对推动我国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在不断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所生长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本文讲述了优质茶叶资源的出处,以及优质茶叶生长过程中需所处地理环境与气候,最后,对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区位进行了分析,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武夷山优质茶叶资源的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在清代以前,武夷山所产之茶均为绿茶,宋朝以产"龙团凤饼"(属蒸青绿茶类)闻名于世,武夷山绿茶高级莲心是外形秀丽、内质优异的上等好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深受好评.今仍有少量制作,民间手艺,现在已经快失传了.  相似文献   

3.
武夷岩茶应对入世挑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产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种之福建中小叶种的代表,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和乌龙茶的鼻祖,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其独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被称为乌龙茶的珍品。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武夷岩茶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既有面临“洋茶”的挑战,又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总的来说是机遇多于挑战。1 武夷岩茶产业现状武夷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优良等优越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4.
10月19日至23日,武夷山景区来了十几位游客,举着一个黄底绿色标志的旗子,上有王体(书圣王羲之)书写的茶之旅三个字,作为一行游人,这确实让他们显得有点不寻常。更奇异的是,千里迢迢地赶到武夷山后,这一行  相似文献   

5.
名山茶城相辉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大炎 《福建茶叶》2000,(Z1):34-35
“珠藏泽自媚 ,玉蕴山含辉”。武夷山 ,有如一颗深藏在大山川泽的碧玉明珠。在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强劲吹拂下 ,这颗久藏的碧玉明珠 ,日益熠熠生辉 ,更加妩媚动人。自从 1979年 7月经国务院批准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定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接着于 1982年国务院又审定武夷山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此后经过较长期的艰苦努力 ,举全市之力 ,加强对保护区、风景区的整治、保护工作 ,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获得圆满成功。联合国于 1999年 12月 2日正式批准 ,武夷山 (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茶叶发展过程中,其有着诸多优势,可以说,其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市场认知。因此,成熟分析武夷山茶叶发展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其将为当前武夷山茶叶优势的扩大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武夷山茶叶发展状况概述入手,结合武夷山茶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以及武夷山茶叶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地理环境分析,从而形成对武夷山茶叶发展状况的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具有丰富的地域性特征和内容。在我国武夷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其自然景观与茶文化内容相互映衬,具有深邃而丰富的地域茶文化特征。武夷山的"大红袍"抒发了武夷山自然地域下的独特茶文化内容和情感,变幻灵动的武夷山茶舞蹈成为了武夷山自然仙境中深刻的心语表达方式和元素,我们通过对武夷山茶文化的深入挖掘,分析茶舞蹈创作的不同元素,更好地体验和感悟武夷山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福建茶叶》2008,31(Z1)
[茶产地] 武夷岩茶之优与环境之独特不可分割.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北部,山体为红色砂砾岩,属于丹霞地貌形态,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9.
漫话武夷岩茶——兼论岩茶优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之久,茶区之广,名茶之多,茶艺之精,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尤为卓著的是武夷岩茶,为茶中瑰宝,乌龙茶中的珍品.武夷岩茶原产于武夷山,自然环境独特,生长于碧水丹山地带,因受优美生态环境熏陶,使岩茶品质独具“岩韵”风格特点.目前,武夷岩茶广受追捧,这是武夷岩茶“岩韵”的品质、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和岩茶悠久的茶文化底蕴所造就的;也因武夷山为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演化区域,其特殊生态,丰富的名丛种质资源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铸就了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同时为世界孕育出灿烂的武夷茶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南宋理学家朱熹把他那云淡风轻,朴实自然的情怀,写给了九曲溪.将近千年的岁月里,他的<九曲棹歌>中"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等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有文赞,朱文公一曲<武夷棹歌>,实是武夷山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武夷山水因此而灵动.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茶园涌翠,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建立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下的必然选择,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转型为国家公园试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从中国建设国家公园试点的大背景入手,分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探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契机,并针对武夷山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体制提出相关设想。为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与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世界红茶起源于中国,福建武夷山是红茶的故乡。武夷山桐木源(今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小种红茶的发祥地,因此武夷山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武夷岩茶走俏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武夷岩茶,今年春节一过,武夷山的茶苗销售就进入了旺季。这就给素有"茶乡"之称的星村镇茶农带来了培育茶树苗这个增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18,(10)
正2008年,福建武夷山首次承办了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时隔十年之后,中国茶业经济年会重回武夷山,2018年11月14-17日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将在武夷山举办。这两届年会之间的10年,是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武夷山茶产业的整体规模、综合产值和茶农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的10年。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06,(12)
“武夷山是出产中国岩茶的圣地,【大红袍】更是武夷岩茶的茶中之王。我希望在二○○八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用武夷山的【大红袍】叩开北京奥运大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奥运官员都能品尝到武夷山的【大红袍】,为世界奥运大家庭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新一代茶人、港商何一心日前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大胆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他同时表示:武夷岩茶必须突破原有的制作工艺,在口感、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何一心(大公报何德花整理)何一心是一位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多年。因为喜欢武夷的山水才喜欢上武夷茶。此…  相似文献   

17.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18.
张琳 《福建茶叶》2022,(3):38-40
我国福建武夷山盛产茶叶,现如今已形成专业、系统茶产品线,武夷山茶叶之所以能在市场中占据鳌头,主要源自茶叶的好品质、好味道、好色泽,而这些都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目前武夷山随处可见茶叶种植基地,茶叶作为农产品对生长种植环境要求极高,要想彻底提高茶叶种植品质就必须考虑周围一切地理因素.本文便以此展开研究,探讨武夷山茶叶地理环...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的《列仙传》称武夷山为仙家之第十六洞府,而传说中的武夷统治者真人刘少公则是带领武夷先民开山种茶的所谓“武夷茶神”。可见,武夷茶的历史与道教的兴起,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20.
星村镇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地处武夷山景区的中心地带,辖区之213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受污染的九曲溪水形成的独特小环境气候,铸就了星村所产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