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寄生蜂的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至为重要,调控其发育对提高产品贮存期、延长控害时间、适时防治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列举并分析了127种寄生蜂的滞育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出:(1)温度与光周期是影响滞育状态的关键因子,寄主及营养状态会影响滞育;(2)滞育敏感虫态多为滞育虫态的前一个发育时段;(3)部分种类存在母代效应,其子代抗逆性与适应力更强;(4)通过滞育延长寄生蜂产品的货架期是可行的,滞育贮存期最长可达16个月;(5)滞育后生物学研究表明,滞育解除后当代及子代的生防性能提升,但也付出种群死亡率增高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对寄生蜂滞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aed是一种优良的内寄生性天敌昆虫,可有效控制桃蚜等多种蚜虫为害。通过调控温光环境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既能提升子代烟蚜茧蜂的适应能力和寄生能力,又能显著延长天敌产品的货架期,促进天敌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烟蚜茧蜂的正常发育状态(ND)、滞育状态(D)及滞育解除状态(PD)进行RNA测序,改变并丰富了以往仅对正常和对照组进行分析的常规做法,重点研究只在滞育状态才特异表达、而在正常发育和滞育解除后无显著变化的转录组学波动规律。经分别构建正常发育、滞育、滞育解除样本组,再经RNA提取与纯化,c DNA合成,c DNA文库构建,文库质检合格后进行de novo双端测序,根据对9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获取unigene 40477个,获得ND组与D组差异表达基因458个,D组与PD组差异表达基因298个,进一步筛选出D组与ND及PD组显著差异、但ND组与PD组无显著差异的滞育关联基因59个,对后者进行了GO富集、KEGG通路富集等表达分析,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些滞育关联基因与自身防御、耐寒性、脂类代谢、表皮黑化、转录调控等途径相关,是影响烟蚜茧蜂滞育进程的重要调控和参与基因。  相似文献   

3.
瓢虫滞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滞育是瓢虫规避不良环境、使其发育与环境同步的重要策略。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瓢甲科昆虫滞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开展滞育研究的28种瓢甲类昆虫的滞育表现:滞育虫态多为成虫;滞育时期多在冬季;滞育诱导因子主要是光周期,其中夏季滞育者受长日照诱导,冬季滞育者受短日照诱导;若干种类瓢虫的不同地理种群间其滞育特征存有差异,其滞育表现较复杂。此外,分析了滞育判断、滞育调控、滞育后生理与生化特征等相关内容,并对深入研究瓢虫生殖滞育调控机理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不同温度及光周期条件对其子代滞育的影响。设置亲代经历的不同环境条件分别为:①在23℃下中红侧沟茧蜂成蜂经历L∶D=0h∶24h、4h∶20h、8h∶16h、12h∶12h、16h∶8h、20h∶4h、24h∶0h七种不同光周期处理;②亲代经历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3种不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的组合处理;③不同日龄滞育茧蜂与发育茧蜂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下饲养,观察子代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3℃时,成蜂经历不同光周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亲代经历不同的光周期与温度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交配后不同日龄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对其子代的滞育率影响不显著。在中红侧沟茧蜂的生活史中,温度与光周期的共同作用可影响其子代滞育的产生,亲代经历在子代滞育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进入滞育还是由其子代的环境条件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斑痣悬茧蜂对受药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后代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受到杀虫剂亚致死影响的寄主幼虫对寄生蜂的寄主选择及其子代蜂的影响,以容性寄生蜂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氯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4龄幼虫为寄主幼虫,进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非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成功寄生(完成化蛹)的概率随受药寄主的体重增大而提高,而且受药寄主有效存活的概率亦随其体重增大而提高;与对照寄主相比,寄生蜂对受药寄主的寄生率降低60.2%、子代蜂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子代蜂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显著增大。与来自对照寄主的子代蜂相比,来自受药寄主的子代蜂的寄生能力(用寄生率表示)未受影响,但其后代的结茧率降低10%、发育历期显著缩短、体型显著增大,说明羽化蜂的发育适合度得到了提高。选择性试验结果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根据对寄生蜂攻击次数的分析,未发现其在对照与受药寄主之间存在显著偏好;但根据第2次攻击的寄主识别期变量进行的风险分析,受药寄主被寄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寄主(低59.7%),说明寄生蜂偏好攻击对照寄主幼虫。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通过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幼虫,而减轻了受到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间接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具有鉴别出接受亚致死杀虫剂不久的寄主幼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母代光照经历对菜蛾盘绒茧蜂滞育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研究了在同一温度(25℃)3、种不同光照条件(8L∶16D、12L∶12D、16L∶8D)下饲养的菜蛾盘绒茧蜂,其后代在4种不同温度(13、15、17、20℃)和2种光周期(8L∶16D、11L∶13D)下饲养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母代的光照经历、子代饲养温度和光照周期这3个滞育诱导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滞育率。母代的光周期经历与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或光周期之间、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与光周期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但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母代在长日照条件下饲养可以降低子代诱导滞育的临界温度。子代在较低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发生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但当子代在相对较高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发生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是烟叶储藏期害虫之一,对卷烟制品的危害很大,郭军等研究了烟草甲的寄生蜂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在解剖镜下观察象虫金小蜂各虫态发育情况,发育历期,羽化、交配及产卵等行为,并观察补充营养对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旨在为利用象虫金小蜂防治烟草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正文见649~655页)。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老熟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对柑桔大实蝇老熟幼虫、滞育蛹和滞育解除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同一虫态不同个体间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其变异范围均符合正态分布。柑桔大实蝇不同发育状态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已解除滞育进入发育状态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1.15℃和-9.76℃;其次为滞育蛹,分别为-8.93℃和-7.63℃;而老熟幼虫最高,分别为-7.09℃和-3.43℃。此外,老熟幼虫的结冰点和过冷却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3.24℃,显著高于滞育蛹(1.30℃)和滞育解除蛹(1.39℃)。表明,倒春寒对已进入发育状态的柑桔大实蝇蛹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松毛虫赤眼蜂产品的低温储运时间,本研究在两种恒温恒湿储存条件下,对以柞蚕卵为寄主的非滞育的发育虫态为幼虫期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进行了恒温恒湿储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储存条件下,各项指标均随储存时间的延长不变或降低。在温度(3±1)℃、相对相对湿度(65±5)%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产品贮运时间不宜超过60 d。在温度(13±1)℃、相对湿度(70±5)%条件下,贮运时间不宜超过30 d。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下褐带卷蛾茧蜂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温度对褐带卷蛾茧蜂Bracon adoxophyes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该蜂在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褐带卷蛾茧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36℃下产卵前期略高于32℃下的产卵前期,说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卵巢发育。随温度降低,其世代历期显著延长,说明低温会显著抑制该蜂发育。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该寄生蜂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在24℃下单雌产卵量最高,为619.86粒,16℃和36℃下的产卵量最低,分别为139.60粒和154.43粒。在24、28和32℃时,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01.78、74.25和73.41,在36℃和16℃时,其种群趋势指数较低,说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其种群繁殖,且低温的影响大于高温。在24~32℃下,褐带卷蛾茧蜂的种群趋势指数较高,说明24~32℃是适宜该寄生蜂种群增长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对处理当代褐飞虱及其子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LC_(15)(0.011 mg/L)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成虫羽化率显著下降,单雌产卵量从226.6粒下降到176.4粒,产卵期也显著缩短;子代的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缩短,而子代的产卵量、产卵期和成虫寿命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子代种群数量趋势指数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对当代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子代发育历期缩短可能使褐飞虱存在一定的再猖獗风险。  相似文献   

12.
伪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s(Garman)]是一种短光照滞育型的植绥螨。在温度为15.5℃、光照为16L:8D和8L:16D条件下饲育,滞育率分别为83.3%和0。诱导滞育的敏感虫期是个体发育的初期。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刚羽化的雌成螨置于滞育诱导条件下饲养,其雌成螨滞育率分别为83.3%、81.3%、75%、44.6%和0。由不同虫态诱致的滞育个体和进入滞育经历不同时间的滞育个体,其解除滞育的难易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经过系统观察表明,稻纵卷叶螟在气温35~37℃高温期间可以出现滞育现象.滞育虫态为1龄幼虫,滞育率达90%.滞育的过程随高温的结束而解除,幼虫3龄后体长和体重的发育接近正常,可以对抽穗期水稻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表明,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随饲养的光周期延长,预蛹体内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升高,而子代滞育率下降。为探明H2O2在滞育诱导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短光周期下饲养获得的预蛹体外用外源H2O2点滴处理,随后测定预蛹体内的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lalse,CAT)的活性、子代滞育率。结果表明,外源H2O2点滴处理后的预蛹,其子代在13℃短光周期下的滞育率下降。当用1.6 mol/L H2O2处理预蛹后,子代的滞育率从对照的83.76%下降至35.22%,接近于母代饲养在长光照周期下的滞育率(12.24%);H2O2含量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致;SOD活性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CAT活性随着外源处理的H2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二者的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反;POD活性在低浓度(0.2 mol/L)处理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高浓度(1.6 mol/L)处理时,在处理后的4 h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甚至更低,在处理后的20 h则显著升高。表明外源H2O2处理,在滞育的诱导过程中有类似于在长光周期下饲养的作用,能阻止子代滞育的启动,但在对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滞育持续期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滞育解除后蛹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以非滞育幼虫发育而来的蛹作对照,观察了从5种滞育持续期(2、4、6、8、10个月)条件下发育而来的蛹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草地螟蛹重、化蛹前期、蛹期和蛹的存活率均差异显著。其中,非滞育幼虫发育而来的蛹最重,显著高于其他滞育持续期的,但不同滞育持续期的幼虫发育而来的蛹重差异不显著;所有经过滞育的化蛹前期均显著延长,其中以滞育2个月幼虫解除后的最长(14.78 d),其余处理随滞育持续期的延长,化蛹前期显著延长;所有经过滞育的幼虫滞育后蛹期均显著延长,其中以滞育2个月和6个月幼虫发育来的蛹期最长,滞育4、8、10个月幼虫发育而来的蛹期差异不显著;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蛹的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日本平腹小蜂是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 能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本研究分别测定了日本平腹小蜂非滞育老熟幼虫、滞育25、35、45、55 d老熟幼虫和滞育解除老熟幼虫体内的总蛋白、脂类、糖类及醇类等生化物质的含量, 以及海藻糖酶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关键酶的活性变化, 比较了日本平腹小蜂滞育、非滞育和滞育解除老熟幼虫体内重要生化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滞育老熟幼虫显著积累脂类、甘油三酯、糖原等能源物质以及山梨醇等低温保护物质, 且滞育个体的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 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其抗逆性, 满足滞育维持期及滞育解除后恢复发育的能量需求, 保证滞育个体的发育和存活。结果为解析日本平腹小蜂的滞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棉铃虫越冬蛹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蛹滞育越冬。由于越冬蛹春季发育至眼点开始移动后,抗寒力明显下降,易受低温影响而死亡,故掌握其眼点移动进度和温度的关系,不仅可以提前越冬代蛾发生期的预测,还有助于分析春季低温对越冬蛹存活的影响程度,为该虫冬后有效虫源分析提供依据。李锦华等(1988)曾报道四川棉铃虫越冬蛹滞育解除与3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作者以河南省新乡县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结果表明,食物质量对棉铃铃虫滞影响不大,光帮温度是诱导该虫滞育的主要因素,以12:12(光照时数:黑暗时数)光周期诱导作用最强,高温对滞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是感受滞育信息的敏感虫态,不同虫龄间感受程度差别不大。在22℃、12:12光周期下幼虫以少一半时间接受短光照处理才能产生滞育个体,处理时间越长滞育率越高。供试棉铃虫在22  相似文献   

19.
黑纹粉蝶滞育蛹体内过氧化氢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系统研究了黑纹粉蝶越夏蛹和越冬蛹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滞育蛹在滞育期间CAT活力与温度密切相关,越夏蛹在越夏期间CAT活力处在低水平是夏季高温所致,而越冬蛹在越冬期间CAT活力处在高水平是冬季低温所致。滞育蛹的CAT活力明显低于同期的非滞育蛹。本试验结果有助于理解高温能够抑制该虫滞育的发育,而低温则促进了滞育的发育这一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黑纹粉蝶滞育维持和终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将自然条件下的同龄滞育蛹周期性地转至不同恒温下的试验测定,表明了温度对黑纹粉蝶蛹滞育的维持和终止有重要作用。在越夏期间,高温维持了越夏的滞育;在越冬期间,冬季低温能促进滞育的发育,加速滞育的终止。结果还表明,在较高温度和较低温度的条件下,越冬和越复的滞育均能够终止,但在较高温度下,滞育的发育需要更长时间;在较低温度下,滞育发育的时间缩短。由此推断,该虫滞育发育的最适温度较低。最后,讨论了该虫滞育发育的温度机制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