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优质中籼稻保优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南山 《中国稻米》2001,7(2):25-26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稻米品质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多年以来 ,生产上推广的水稻种植技术主要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 ,以提高稻米品质为直接目的的保优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得较少。近几年来 ,我们把优质稻保优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总结了一套优质水稻保优高产配套技术 ,以指导大面积优质稻生产。一、选用优质高产良种 ,合理规划种植优质高产良种是优质稻保优、高产的前提要素。不同的优质稻品种由于种性不同 ,保优高产所需的生态条件及栽培技术等也不尽一致。因此 ,必须根据当地的生产和经济…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是长江下游传统的稻米生产基地,为提高优质稻米生产能力,国家发改委在扬州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目的是扩大建设田间基础设施,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研究完善适合当地生产特点的植保和土肥新技术,最终在扬州建成一定面积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能够省工、节本、高产地生产优质稻米。  相似文献   

3.
安徽耘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绿色食品”水稻高产种植新技术,包括选用优质稻、机插秧、平衡施肥、适度稀植、科学管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配套技术措施,实现了水稻增产增效,可在来安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着提高科技含量、简化生产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的原则,围绕增产、提质、节本、增收等综合效益。实现667m^2产超千斤的目标。1高标准夯实麦播基础1.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良种是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首先要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5.
李兆勇 《北方水稻》2008,38(2):12-15
1995~2006年,淮安市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价格波动以及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呈现同步变化特征。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1.21%~47.46%,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4.11%~62.16%。淮安市水稻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机械化程度高,但也存在着缺少与高产优质多抗相协调的品种,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不发达、专业化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制约了淮安市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将淮安建成国家级水稻生产基地和优质稻米基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绿色食品水稻龙头企业实行“市场+公司+基地+农户”这种运营形式及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于特种稻生产、专品种种植和优质稻米生产,建立符合市场体系的工作制度以及适当增加投入,努力培育水稻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7.
大理州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分析大理州水稻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水稻生产条件;坚持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打牢基础;狠抓新良种繁育推广,突出主要当家品种,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重视科技培训,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依靠科技振兴水稻生产;培育和壮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优质米产业化开发步伐等促进大理州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稻米产业是高邮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高邮市优质食味稻产业在种植品种推广、生产技术普及、专业化服务、品牌化创建等方面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稻米市场竞争加剧,高邮优质食味稻米也面临生产主体规模、标准化生产推行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加大优质食味稻主体品种推广力度、推广应用优质食味稻米绿色生产技术、推进强化优质稻米品牌创建等方面提出振兴高邮优质食味稻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促进当地水稻种植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绿色食品水稻龙头企业实行“市场 公司 基地 农户”这种运营形式及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于特种稻生产、专品种种植和优质稻米生产,建立符合市场体系的工作制度以及适当增加投入,努力培育水稻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10.
叶秀奎 《杂粮作物》1999,19(3):38-38
河北省是甘薯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甘薯品种退化严重,生产用良种不足,且以边散地,旱薄田种植为主,土壤瘠薄,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造成甘薯产量水平一直较低。近年来,我们探索出一套旱薄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1选用优质品种,育足壮苗选用优质...  相似文献   

11.
谈充分发挥茶树良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良种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优势,通过选用适应环境条件、适制茶类的良种,2良法栽培、精工细做,就能充分发挥茶树良种优势,获得茶叶生产两高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场多年来种植的主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均在4000hm’左右。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产量逐年提高,1998年稻谷总产量达4066万kg,商品率达95%,成为江苏农垦系统最大的优质米生产基地。1992年首批获得华东地区绿色食品标志,所生产的银月牌状元米畅销14个省、市、区,响誉大江南北。1998年又获’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唯一指定的无公害大米,并享有永久冠名权。(-)回顾80年代中期的“卖粮难”,迫使我场开始注重对稻米品质的研究和优质稻米的开发生产。稻米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优质食用稻米作为商品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百万亩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啤酒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其酿造的啤酒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液体面包”,市场需求量大。为使啤酒大麦品质符合酿造质量标准,其栽培技术极其重要。1良种的选用选用良种是啤酒大麦高产优质的关键。河西地区前几年主要以匈84为主,己有近十年的种植历史,由于连年种植,致使其品质、产量匀有所下降,各种病虫害也逐年加重,为此近年来甘肃各科研推广单位大力协作,相继选育出了甘啤3号、甘啤4号、垦啤2号、垦啤3号等适用于河西走廊地区的种植品种。在播前要进行…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地处湖南北部,洞庭湖平原腹地,共有冬闲田面积3400公顷左右,土壤肥力为:有机质34.8g k/g;速效N169.3m g/kg;速效P18.2m g k/g;速效K67.7m g k/g。该地区具有土壤肥力高、土质好,光能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亚麻种植。为了调整我区种植业结构,发展冬季农业,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有效增加我区农民的经济收入,2001年开始引种冬季亚麻,播种面积达1000公顷,亚麻生产已初具规模,本文就本地试种亚麻成功的主要技术和经验作简要介绍。1选用良种良种是实现亚麻高产、优质的前提,同时,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纤维…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响水县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和稻米生产现状进行简要概述,从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基础设施差、种植效益低下、粮食流通体制不畅、施肥存在盲目性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障碍,提出了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优质稻米品种的示范与推广、推广应用优质稻米绿色保优栽培技术、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品牌战略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为响水今后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农业大省,水稻是云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快速增长、成本利润率快速下降、种稻效益低下、稻米自给率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够、优质多抗高产品种供给不足、水稻机械化程度较低、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和施肥技术欠缺”等一系列制约水稻绿色发展的瓶颈,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种稻比较效益,加大绿色高效的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与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稻田种养结合技术”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确保云南稻米安全,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的绿色稻米产业,促进云南水稻产业的绿色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龙泉市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龙泉市剑池、兰巨、查田、小梅等乡镇多年试验示范和种植实践表明,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遗传,但与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也密切相关。因此,要生产优质稻米,必须选用优质品种,选择土壤、水源、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同时改善栽培技术和改进加工工艺,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方水稻生产的现状。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北方水稻栽培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呈增长趋势。稻米品质同市场需求比有差距,高产优质品种较少,稻米食味值需要提高。应该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并采用营养土保温旱育苗、合理稀植、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组成的配套栽培技术,来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9.
绿豆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从选地整地、种植方式、选用良种、施肥和播种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沿淮淮北绿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绿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寒地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黑龙江省的气温、降水、土质等优越条件,指出该省是生产优质稻米的好地方。同时就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质量、提高稻米品质、选用优良品种等方面提出优质稻米生产的相关技术和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