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遥感技术及GIS、GPS系统的支持进行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在我国刚刚开始,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充分认识到3S技术在今后湿地调查与监测中的重要性,在院科技基金中特别设立了“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研究”项目。本项目是3S技术在我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方面的一个试点,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现状,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工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全国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提供一套可供参考、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GPS) (简称 3S技术 )是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 ,为了在今后全国湿地资源监测中采用 3S技术 ,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在辽河三角洲开展利用 3S技术对湿地资源进行监测的试点研究。在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系列论文之一中 ,主要论述了三角洲湿地分类及现状分析 ,这里主要论述 3S技术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并对双台河口国家级保护区 1994年、1997年两年湿地类型、面积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蕾  许东 《辽宁林业科技》2006,(1):26-29,33
生态旅游以其独特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现在主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辽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文章在分析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辽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开发现有问题,对辽河三角洲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景作了分析,提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简称3S技术)是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为了在今后全国湿地资源监测中采用3S技术,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在辽河三角洲开发利用3S技术对湿地资源进行监测的试点研究。在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系列论文之一中,主要论述了三角洲湿地分类及现状分析,这里主要论述3S技术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基于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分析了辽河三角洲近30a来的景观演变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4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图(1976年、1989年、1998年、2004年),并计算主要景观类型的面积、斑块数、景观指数以及不同年代间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a来景观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要景观类型的空间转化上,而且转化的速度和程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和干扰,尤其是农业开发、油田开发以及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利用 3S技术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分类及现状分析以及对双台河口国家级保护区 1994、1997年两年湿地类型、面积、监测结果的分析 ,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功能区划 ,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以1997 年6 月TM 图像为试验数据,利用灰度分析的方法,在充分分析了水体、沼泽植被、人工建筑等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同时,对比分析沼泽湿地各主要地物的光谱物征的差异,得出对于辽河三角洲地区,利用TM 图像进行湿地资源监测的波段组合为TM4、TM3、TM2 三个波段,这样的波段组合可以使不同地物的灰度值差异达到尽量大的效果,既有利于目视解译,又有助于计算机自动分类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3S技术对辽河三角洲湿地分类及现状分析以及对双台河口国家级保护区1994、1997年两年湿地类型、面积、监测结果的分析,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功能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在黑龙江省湿地资源调查的应用,即解决了内业判读准确性问题,又解决了外业调查耗工耗时的问题。文章就3S技术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建波 《绿色科技》2021,(10):49-50,53
指出了湿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关系,为此从玉龙湿地资源保护的角度,针对遥感调查和监测体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性,并且结合玉龙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分析了主要的遥感调查方法和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湿地保护的优化策略:从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政策扶持等角度落实优化探...  相似文献   

11.
介绍基于"3S"技术的广州市湿地调查的技术路线、湿地分类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湿地总面积86 178.7 hm2.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39 286.4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5.6%;河流湿地10 804.9 hm2,占12.5%;湖泊湿地154.3 hm2;库塘湿地35 933.1 hm2;地热湿地2处.因为近年来对滩涂的掠夺性围垦、开发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过度捕捞和发展水产养殖,使湿地遭到严重破坏.藉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体系设计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3,(6):62-69
为了满足全国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国家于2009年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于2012年完成。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按照湿地国际公约要求的调查类型和8 hm2的起调面积,利用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动植物、水文水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受威胁等情况详查,获取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介绍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体系,展示了部分调查成果,并且分析了国家两次湿地资源调查间隔期内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等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2004年SPOT-5影像和2013年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九龙江流域近十年间湿地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研究显示湿地资源呈现逐年退化的趋势,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阐明了湿地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力,最后提出要加强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根据近几年的鸟类调查,保护区内目前已记录鸟类194种,隶属于18目43科.从保护栖息地、鸟类科学化管理及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鸟类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4年7月日10,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三届二次会员大会暨林业资源调查监测新技术研讨会分别在呼和浩特及昆明成功召开了北方片区和南方片区大会。通过两次大会参会专家及会员代表的技术交流及对协会工作报告的审议,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邀请部分会员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针对林业资源调查监测新技术应用作了相关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卫星遥感影像分类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得到成都市城市景观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景观要素,特别是城市森林的面积、景观元素的特征值以及景观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建囊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湿地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鸟类的乐园”和“生物基因库”等。陕西省湿地总面积约为29.3万公顷,其中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栖息地。然而,由于经济和生存的压力,以及湿地保护观念淡薄等原因,人们对湿地进行了过度开发和破坏,湿地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3S”技术在二类调查和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介绍了“3S”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及在林区二类调查中的应用现状 ,并对林区实现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机制及其宏观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虽有众多假说 ,但均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诸多生态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得出了许多结论、导出了不少争议。本文主要简述了生物因子 (如生产力、生物量、种间关系、土壤微生物 )和非生物因子 (干扰与空间异质性、气候、土壤因子等 )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在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研究中所用的 3S技术与数学方法。总之 ,我们应坚持综合作用的观念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不同的对象层次上 ,全面、深入地研究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才能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全面、完善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002年LANDSAT影像数据和2010年ALOS影像数据,分别使用遥感监督分类常用的最大似然、最小距离和马氏距离3种分类方法对两期影像进行图像分类。通过比较分类结果可以发现:在地表覆被较为简单的沿海湿地,最大似然分类要优于其他2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