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罗家新 《防护林科技》2017,(12):42-43,55
以辽东山区本溪市生态林总场卧龙林场内5块标准地内的50余株阔叶红松人工林内的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20a前后保留木生长量的对比,分析阔叶红松林择伐后保留林分生长的数学模型,估算其伐后20a的林分蓄积,结果表明:估算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是相吻合的,伐后保留100m~3·hm~(-2)左右的林分蓄积,20a后林分的蓄积量增长约一倍,材积年生长量约为5m~3·hm~(-2),年平均材积生长率约为5.5%。采育择伐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生长。研究实际材积总生长量及其组成的变化情况,通过择伐后保留林分的情况建立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模型。  相似文献   

2.
杭州地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自1995年在富阳发现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lus以来,累计发病面积已达2690.5hm^2。根据杭州地区病害发生的自然地理及经济活动特点,把杭州市松林划分为发病区、接壤区、监控区和监测区,前3个区定为综合防治区。在综合防治区内实施枯死松树择伐或强择伐,并现砍现烧桩,在严重危害的松林及接壤区实施皆伐改造,配套诱捕器、饵木堆捕杀媒介昆虫技术,有效地控制发病区的扩散。综合防治区枯死树从1999年的5.2万株下降到2.0万株,发生面积减少438hm^2,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抚育择伐处理对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的短期影响,为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择伐(保持林分现状,无人为干扰)、除灌(清除林内灌木层和阔叶更新层,保留马尾松更新小树)、伐除非马尾松(伐除胸径≥4 cm的非马尾松树种,择伐强度为15%)和伐除优势马尾松(伐除树木平均胸径以上的马尾松个体,择伐强度为70%) 4种抚育择伐处理,采用原位分解法,分析不同抚育择伐处理下马尾松林凋落叶经历12个月后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率差异,并探讨影响凋落叶分解的主要因素。【结果】未择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4种抚育择伐处理的凋落叶年分解速率分别为0. 304、0. 397、0. 311和0. 315 g·g-1a-1;相比未择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抚育择伐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30. 59%、2. 30%和3. 62%;随着分解进程,不同抚育择伐处理下马尾松凋落叶C含量在前6个月显著降低,随后轻微波动,N含量呈先释放后持续固持的趋势,P含量则无规律性变化;处理与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C和N释放速率影响显著,而对P影响不显著;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和N/P显著正相关(P0. 05),而与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 05)。【结论】短期来看,不同抚育择伐处理均能提高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减缓养分过度累积,促进养分归还土壤。未来开展马尾松林经营时,应选择林分各层次的轻中度择伐,以调控形成合理林分结构、促进马尾松林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4.
河北易县清西陵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在西陵乡1530亩散生古油松林下,被河北农大西陵教学林场辟为圃地或进行了林、果、药、农、花卉等多种种植的复合绿化。与原古油松——草地相比,效益明显提高,仅松下种植林苗一项,1991年2000年就收入404.6万元。但在混交30多年的古油松—落叶松林中,却反应出了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5.
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tata(Lamb.)Hook.)人工林进行4种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分别为弱度12.9%、中度23.5%、强度46.1%和极强度64.6%,分析不同强度择伐5 a后对植被、土壤和凋落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采伐相比,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蓄积量和断面积均随择伐强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下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密度、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强度择伐下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总量均最大。综合比较得出,强度择伐5 a后林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改善效果较佳,更适宜南方山地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国有林场天然林择伐作业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天然林资源现状,本文对择伐的必要性、择伐作业中采伐木的选择、择伐强度和郁闭度的控制进行了论述,从而提出既可充分利用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好幼苗幼树,又能保证伐区作业质量的择伐采运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择伐后19a的调查,证明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调查的9个小区中,6小区择伐强度较小,伐后它的公顷保留量比其它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多保留27.70m3,19a后,6小区的公顷生长量比8个小区平均每公顷为生长56.24m3,6小区比8小区每公顷多保留29.92m3蓄积,19a后,6小区净增林木蓄积143.06m3/hm2,8小区仅净增65.28m3/hm2,前者的净增量是后者的2.2倍。用每公顷少采29.92m3蓄积,换来每公顷多生长77.78m3蓄积,这是生态经济双丰收。现在6小区已完全郁闭成林,公顷蓄积量已达本地区阔叶红松林近熟林水平,8小区还处于阔叶红松林中龄林初期。6小区林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它8个小区,重要值与其它8个小区近似,处于合理的区间,天然更新良好,说明适宜控制择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和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择伐作业中采伐木优良树木占多大比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每公顷250m~3蓄积,每m~3立木单价为5000日元,如按平均17%的择伐率进行择伐时,每公顷采伐木的立木价格就是21万日元。如果能把每公顷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择伐作业中的采伐强度、郁闭度,采伐木的选择等控制因子的论述,提出既可以充分利用好森林资源、保护好幼苗幼树、实现永续利用,又能很好地保证伐区作业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渔梁村30年生杉阔混交林进行林分蓄积结构与林分蓄积量的数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杉阔混交林择伐强度、择伐周期及采伐木选择的方案与策略。利用蓄积结构信息指导杉阔混交林择伐经营,从而达到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高了林分质量与优化树种配置,为杉阔混交林择伐经营提供数据储备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线性函数的线性化方法,使传统的天然林直径分布的反"J"型曲线转化为直线形式,并探讨了直线参数变化的直观表现。通过对长白山天然林123个固定试验地林分直径分布的线性拟合,平均相关系数为0.98,表明天然林的直径分布线性化表达是可行的。可利用参数设计择伐株数和预估采伐前后的直径分布。参数在天然林择伐作业设计中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天然林经营,特别是为择伐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择伐40年后的阔叶红松林过伐林(以下简称为择伐林)和未砍伐的典型阔叶红松林(以下为原始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择伐对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原始林和择伐林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和总细根年平均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总细根生物量以及活细根在6月以及9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细根在5月、7月以及8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始林和择伐林的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80%的活细根和75%以上的死细根分布在0 20 cm的土层中,其总细根生物量、活根和死根仅在3040 cm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始林和择伐林的不同直径级(2 5 mm和≤2 mm)的活细根的生物量比、死细根的生物量比以及总细根生物量比在相同土层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择伐经营后马尾松次生林阔叶树的生长与群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庆平 《绿色科技》2023,(19):113-116
为分析主伐择伐保留、套种栽植密度对成熟杉木林下套种楠木林分生长量的影响。于2015年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开展试验研究,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26年生成熟杉木纯林进行主伐择伐,保留3个密度处理,分别为600、750、900株/hm2,于2015年1月在林下套种2年生楠木,套种密度分别为1200、1050、900株/hm2,并设置主伐择伐保留900株/hm2,杉木不套种楠木的对照组,于2023年3月对林分生长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主伐择伐保留杉木密度600株/hm2、林下套种楠木1200株/hm2时主林层杉木、亚林层楠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立木材积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和对照组(P<0.05);主林层杉木单位面积蓄积随主伐择伐保留密度增加而增加,亚林层楠木单位面积蓄积随择伐保留密度增加而减少,但各处理间总单位面积蓄积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成熟杉木林,主伐择伐保留密度增加后,对杉木及林下套种楠木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林分生长量未有显著变化,考虑原因可能是...  相似文献   

15.
野生乌饭树经人工栽培后4—5 a即可形成较密实的冠层,平均苗高78.2—87.6 cm,冠径58.8—63.5 cm,单株鲜叶产量1. 56—2. 15 kg,每公顷产量分别为30 420—41 925 kg,产值为24. 34万—33. 54万元,每公顷可盈利18. 54万—26. 6万元,4—5 a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上层林木的郁闭度对下层乌饭树生长和鲜叶产量有显著影响,当上层榉树郁闭度为0. 6时,下层乌饭树的苗高、冠径和鲜叶产量为全光纯林对照的60. 1%,74. 4%和38. 7%,上层榉树郁闭度为0. 9时,下层乌饭树苗高、冠径和鲜叶产量仅为全光纯林对照的31. 6%,33. 0%和6. 0%。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经营措施对次生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推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培育进程,该文以次生林冠下人工培育红松(29 a)形成的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中度择伐、轻度择伐和皆伐)对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其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树高生长的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皆伐,而轻度择伐不利于林冠下红松的树高生长;中度择伐与皆伐应在红松生长到20 a左右对林冠层进行上层抚育,轻度择伐应在红松更新后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以保证林冠下红松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树种多样性与森林经营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区典型样地林木树种多样性指数调查和计算得出,适度择伐的林分树种多样性指数高,次生阔叶林、未受干扰的成熟阔叶红松母树林、阔叶红松林强度择伐迹地、人工落叶松林,树种多样性指数顺次降低;以择伐为主的黑龙江省穆梭林区,20多年来,森林越采越多,森林动物蕴藏量是其林区面积所占比例的3倍多。大兴安岭区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得出,原在樟子松林内严重受压的山杨,在火灾后森林恢复中有重要作用,森林经营中应适当保留针叶纯林内混生的少量阔叶树。树种多样性指数高,有利于森林受到重大外力破坏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分析评价了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现状 ,指出现有天然林龄级主要为中幼龄林结构 ,群落类型主要为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 ;人工林龄级结构主要为幼龄林 ,群落类型主要为人工落叶松林、人工红松林 ,天然林林分总平均蓄积量为 74 339m3/hm2 ,人工林林分总平均蓄积量为 5 3 5 6 6m3/hm2 ,林分平均胸径主要为 14~ 2 4cm的中径木 ,6~ 12cm的小径木次之 ;密度主要集中在 2 0 0~ 80 0N/hm2 范围内 ,林分的郁闭度值主要集中分布在 0 3~ 0 6的范围内 ,平均为 0 5。  相似文献   

19.
森林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森林的热量平衡是森林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也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森林热量平衡各分量的特点与变化规律,我们于1960年至1965年,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红旗林场(北纬48°19′,东经129°29′)进行了此项研究工作。观测点设在坡度5°以下、地势较平坦的落叶松林、红松林和臭松林中。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 Rupr.)林龄60年,平均高24米,平均胸径23.7厘米,郁闭度0.45。红松林(Pinus Koraiensis Sied et zucc)林龄180年,平均高25米,平均胸径42.5厘米,郁闭度0.71。臭松林(Abies nephrolepis Maxim)林龄45年,平均高8米,平均胸径13.2厘米,郁闭度0.87。观测用的标准地面积为20米×20米。对照点设在林区空旷地上的气象观测站内。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五年夏季我们在友好林业局春明林场、新青林业局丽林林场实行采育择伐的阔叶红松林内,建立了永久性标准地.对保留林木进行逐株挂牌登记,以备长期观测伐后林木生长变化情况;设置天然更新和植被样方,以了解伐后更新和植被演替规律.经过八年的试验观察,我们认为这种采伐方式在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阔叶红松林内是可行的.现将新青林业局丽林林场标准地试验观测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