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萝卜小菜蛾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平 《广西植保》2009,22(4):16-17
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SC是棉铃虫多角体病毒,能有效防治萝卜小菜蛾。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3d,能有效杀灭小菜蛾,对菊酯类、BT等农药抗性强的小菜蛾防治率高,是目前防治抗性小菜蛾的较佳选择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昆虫的弱化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感染2龄幼虫,感染3d,幼虫体长和体重明显小于对照幼虫。病毒感染4龄幼虫,残留活虫幼虫历期延长,但取食量减少37.52%。病毒感染5龄幼虫,感染幼虫蜕皮时间延迟18h,幼虫历期延长2d。幼虫血淋巴蛋白电泳结果表明,幼虫蜕皮时间延迟主要原因是蜕皮过程延长。病毒感染5龄初幼虫,残留活虫蛹重减轻14.19%,成虫产卵量减少20.58%。结果表明,HaN-PV感染棉铃虫幼  相似文献   

3.
4.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病原物,隶属于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对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定了HaSNPV G4株和C1株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并与其它病毒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研究了HaSNPV部分基因的结构、转录、表达及其功能.构建了HaSNPV Bac to 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重组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为HaSNPV大面积防治棉铃虫展示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重组病毒杀虫剂将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麦胚人工饲料饲养甘蓝夜蛾幼虫,饲料添毒接种生产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东北农学院分离的菌株)。以2×10~6PIB/ml接种8龄末期幼虫为最佳接种条件,增殖效果最好,产量最高达4.55×10~9PIB/虫。自制MbNPV可湿性粉剂,室内毒力测定的LC_(50)为4.89×10~4PIB/ml,杀虫效力明显优于液剂。  相似文献   

6.
根据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5’引物和3’引物,通过PCR技术成功扩增389bp的目的片段,并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fg,应用此技术从带毒的虫卵和蛹的总DNA中也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该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病毒的垂直传递。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本特性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EoNPV属昆虫杆状病毒属A亚组,单粒包埋型。其病毒粒子平均大小62×220nm,具有特异的肽谱、DNA内切酶谱和血清学反应特性。在动物机体及离体细胞中均未显示对非宿主昆虫和人畜的致病能力和遗传诱变效应 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EoNPV对其宿主昆虫茶尺蠖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效。茶尺蠖人工饲养及EoNPV人工增殖技术的建立,及具有光保护作用的EoNPV杀虫剂剂型的成功筛选,为EoNPV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EoNPV作为茶尺蠖的生物控制剂,应用于茶园是有效、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制备及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活体增殖病毒 ,制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剂 ,室内对 4龄甘蓝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其LD50为9.42×103PIB/头。田间防治效果表明 ,采用1.0×1011PIB/hm2 和3.0×1011PIB/hm2的剂量防治甘蓝夜蛾的效果都在70%以上。乳液的稳定性较好 ,粘着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10.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型体内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作杀虫剂的棉铃虫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型存在着异质现象。采用体内纯化基因型的方法,从低剂量HaSNPV感染的单条棉铃虫死虫中分离到两株具有纯基因型的病毒,其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彼此存在差异,但都没有亚克分子带。实验结果表明,该两株病毒为纯基因型病毒。  相似文献   

11.
甘蓝液蛾核型多角本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药效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紫褐夜蛾(Sarcopolia illoba)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是一种毒力高、宿主范围广的病毒,王义等(1987)在国内首次报道,值得开发利用。因此,作者对SiNPV制剂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毒源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东北农业大学昆虫教研室分离株。 (二)人工饲料按王义等(1987)和潘洪玉等(1991)方法,以灰菜叶粉为主要原料分别配成配方A和配方B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13.
利用HZ-IB3细胞对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毒株进行了三轮空斑纯化,得到一个克隆株H9。电镜观察表明,此克隆株H9为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SNPV)。H9的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BglI,HindⅢ,PstI,XhoI,EcoRI,BamHI,KpnI,BstEⅡ完全酶切后分别产生10,13,7,6,27,11,6和12条片段,以λDNA/EcoRI-HindⅢ双酶切片段和HighMolecularWeightDNAMarkers为标准作工作曲线,求出了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大小。实验测得HaNPV-H9基因组的大小为129.96kb,分子量为85.77×106,表明H9不同于其它已报道的HaSNPV。利用单、双酶混合酶切分析和部分酶切分析,通过逻辑推导,完成了H9基因组DNA的PstI和XhoI各单酶解片段的重叠和延伸,最终构建了H9基因组DNA的PstI、XhoI的物理图谱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在病毒传播中的可能作用,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不同C型凝集素在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后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eal-time qPCR和RNA干扰技术研究了NPV在棉铃虫体内的增殖状况及对棉铃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感染NPV后,棉铃虫血细胞C型凝集素Ha-lectin1Ha-lectin5基因表达变化明显,其中Ha-lectin1在血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显著上调;注射dsRNA后,Ha-lectin1基因相对于actin的表达量均值由0.19下降到0.04,下降幅度达79%,显示Ha-lectin1基因被成功干扰。随着Ha-lectin1基因的沉默,病毒滴度由0.0015快速升高到1.95,棉铃虫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到97.7%。表明C型凝集素能够抑制NPV在棉铃虫体内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区使用病毒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燥和长日照的新疆棉区,使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每亩10×10~(10)PIB,喷雾一次,防治棉铃虫,均获得较好效果。与化学农药相比:虫口下降率虽不如菊酯区,但蛀铃率接近,经T测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两种重要生物防治因子。中红侧沟茧蜂传播NPV对于利用二者协同防治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给中红侧沟茧蜂饲喂含病毒蜂蜜水、体表喷洒病毒液、中红侧沟茧蜂在染毒宿主体内产卵、从染毒宿主体内发育、蜂茧浸泡病毒5种带毒方式的传播病毒效率,以及饲喂带病毒蜂蜜水方式下的传播机制。结果表明,饲喂带病毒蜂蜜水和体表喷洒病毒时中红侧沟茧蜂传毒率较高,在连续传毒的3 d内传毒效率分别为15.1%、9.1%~9.3%、2.4%~4%,其他3种方式传毒效率较低。在田间防治时可以利用中红侧沟茧蜂的传毒作用采用病毒与寄生峰的协同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验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加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摸索优化了田间使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成虫始盛期开始,每5天1次按667头/hm^2连续释放赤眼蜂3次,并于卵孵始期按照稻欢3.3毫升/hm^2、药液量66.7毫升/hm^2喷雾,两者结合使用对二化螟有较好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和环境安全,并有利于田间赤眼蜂增值,提升水稻田间自然控害能力,是一种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运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蜀柏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蜀柏毒蛾(ParocneriaorientaChao)是四川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性害虫,一年发生2代。近6年年均发生面积达165960hm2,主要分布在遂宁、南充、绵阳、德阳等地。受害严重的林分鳞叶被吃光,林木年生长量损失达2.091m...  相似文献   

19.
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室内感染2龄小菜蛾、棉铃虫和甜菜夜蛾,测得LC50分别为2.47×106、7.96×105和2.22×105PIB/ml。以4.22×107和4.22×106PIB/ml两种浓度感染小菜蛾、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2龄幼虫,测得LT50,小菜蛾分别为6.15和7.32天,棉铃虫分别为8.20和11.37天,甜菜夜蛾分别为5.53和7.20天。致死时间均随感染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