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新疆温宿县、黑龙江方正和五常县和辽宁辽阳县的稻粒上发现一种细菌性黑斑病,稻米胚乳组织表面有黑(褐)色斑点;病斑仅在米粒上颖壳表面没有病斑,在强光照射下,颖壳表面可隐约透出米粒上的黑斑,病斑的位置一般在稻米中部;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mim,也有线形的,病斑长1~3mm,宽0.5~11mm;米粒上也发现有黑环斑,横绕米粒.病斑深度一般到胚乳为止,病粒比正常米粒略小,病斑处易破碎.  相似文献   

2.
1999年常州市水稻稻曲病偏重流行 ,全市调查1 3 2块未防治稻田 ,平均病穗率 2 4 .2 7%,病粒率0 .64 %。为了明确稻曲病曲果的发生规律 ,我们从水稻破口抽穗期至成熟期进行定点系统观察。水稻品种为 95~ 1 6(未审定 ) ,每隔 2d观察 1次 ,定 3 0 0穗 ,当出现病穗时 ,挂牌跟踪观察稻曲病曲果的形成过程。现介绍如下 :在 8月 2 3日前后 ,被观察水稻品种开始抽穗 ,8月2 7日左右齐穗 ,此间未见病穗初期症状。当齐穗时已有少数穗扬花 ,扬花结束后 1~ 2d ,就可见稻曲病曲果的初期症状 ,病粒颖壳接缝处出现条状乳白色黏稠物 ,宽度约 0 .2mm ,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浙江嘉兴市及余杭市晚稻谷粒上发现一种新细菌性病害,该病在扬花期始现,最初在内颖或外颖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褐斑主要出现在内颖上,有时内外颖同时褐变,受害枝梗上常出现较多的秕谷。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及与日本已报道的水稻谷粒内颖褐变病原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1999年 7月泰来县托力河乡发现一种为害小麦的新病害 ,经有关专家鉴定 ,此病为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这种病害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实属罕见。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症状 :病株叶片枯萎 ,穗部护颖上和部分病株的茎秆上有黑褐色病班 ,病穗的籽粒只有一层种皮 ,即不灌浆不结实 (此时健株已蜡熟 )。多数患病植株从茎基部又生出分蘖 ,但不能抽穗结实。将病部组织经培养基培养 ,颖壳及病粒的周围有乳黄色菌脓 ,同时病部生有白色菌丝。通过镜检乳黄色菌脓为细菌 (黄单胞杆菌 ) ,白色菌丝为大量的交链孢属和部分长蠕孢属的分生孢子 ,因此鉴定细菌侵染为…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抽穗期水稻进行接种,观察分生孢子及其侵染途径.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在颖壳表面可萌发形成菌丝,在颖口内侧可以见到菌丝伸向谷颖内部,可能为分生孢子直接侵染稻穗提供了一定证据.对抗、感品种谷粒的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颖壳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感病品种中的木质素较少;在抗病品种谷粒的颖壳中的红色荧光物质远远多于感病品种;在抗病品种谷粒表皮的胚乳细胞中也含有多酚类物质,这层细胞较正常细胞大,在感病品种中没有发现.稻曲球切片的紫外光观察可发现每一个稻曲球中存在6个"蝴蝶"型荧光结构,染色剂染色后观察证明该结构不含过氧化物酶、单宁类物质、木栓质和木质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秆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急剧上升为巫山县水稻主要害虫。该虫1代幼虫蛀食水稻秧苗心叶,致使叶片沿叶脉呈丝状破碎,破坏生长点,抑制秧苗生长;2代幼虫钻入心叶,取食幼穗,形成扭曲短小的白穗。受害稻穗直立,谷粒残缺不全,部分颖壳变白,形成“花白穗”。近年来该虫为害损失程度已超过螟虫,稻谷产量损失一般5%~10%,最高达20%。1发生概况多年监测调查得知,稻秆蝇在本县1年发生3代。其中2个世代在水稻上发生为害。以幼虫在小麦和看麦娘等心叶内越冬。在海拔500~800m地区,越冬代于翌年3月中、下…  相似文献   

7.
高粱青霉颖枯病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杂交高粱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1984—1987年作者对山西省高粱青霉颖枯病进行了病原、症状、侵染及防治等试验研究。该病从灌浆初期即开始显症。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胚乳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或暗红色,并趋于坏死、干枯,影响养分、水分向上输送,使籽粒秕瘦变小,颖壳张开度减小,籽粒表面绉缩,色泽发暗,光滑度降低。导致千粒重、出粉率、发芽率、发芽势下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含量上升。发病后一般减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8.
番茄脐腐病又名蒂腐病 ,是大田栽培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几年在莆田市病果率为 5%~1 0 % ,重者达 1 5%以上。 2 0 0 0年 6月 2 7日田间调查 ,病果率 30 %~ 4 0 % ,严重田块达 60 %以上。该年全市春番茄种植面积超过 1 50 0hm2 ,因脐腐病造成的损失惨重。1 症状脐腐病在番茄幼果期到着色成熟前的青果期均可发生 ,尤以青果期最易染病。病斑只发生在果实顶端的脐部 ,病部初为水渍状暗绿色 ,不久即变为暗褐色或黑色的直径达 1~ 2cm的坏死斑 ,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病部的果肉组织呈干腐状收缩 ,脐部凹陷 ,表皮如革状并皱缩…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在崇阳县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病严重田块,病株率达45%,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1.田间症状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苗高,病株节间伸长,茎节上逆生不定根,茎秆逐渐变褐、腐烂,其内有白色蜘蛛丝状菌丝。病株一般不能抽穗或不能完全抽穗,在死亡病株的叶鞘和茎秆上可产生淡红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可见散生或群生的蓝黑色小粒(子囊壳)。抽穗后,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  相似文献   

10.
赵宜谦 《植物保护》1991,17(1):32-33
一.国外外发生情况 (一)国外发生情况:白秆病在国外叫晕斑病,发生在小麦上叫小麦晕斑病,其英文名称为Halo spot of wheat,Halo是晕,Spot是斑,直译为晕斑病。 晕斑病学名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and Johns[异名Septoria donacis( Pass.0]属于半知菌类、壳月孢属。 根据国外报道晕斑病发生在许多栽培和野生禾本科杂草上,而在挪威能侵染大麦并造成流行。在美国、英国和北欧等冷凉而潮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尖枯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千金子、牛筋草、虎尾草、白茅、菰、马唐和芦竹等10多种禾本科杂草均可是病菌的野生寄主。试验还表明,田间水稻叶尖枯病能够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12.
由线虫为害造成的水稻干尖病又名水稻白尖病。本致病线虫耐寒不耐高温,在干燥的稻种内可存活3年左右。因它以幼虫或成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所以带虫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通过灌溉水和土壤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稻种内的线虫,在浸种催芽时即开始活动。播种后,大多数线虫游离于水中及土壤内死亡,而少数侵入稻苗或传播为害。稻苗被害后,上部叶片尖端2~4厘米逐渐卷皱,呈白色、灰色或淡褐色的“干尖”,病健部界限明显,继则捻曲、歪扭,“干尖”因风吹或磨擦而折断脱落,常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湖北植保》2004,(3):9-9
名称病虫防治适期防治方法水稻稻纵卷叶螟2代7月上旬3代8月上旬田间每10 0丛水稻出现稻纵小苞( 2~3cm) 80~10 0个时,使用2 5 %绿色三氟3 0~40ml对水40kg喷雾防治。白叶枯病7月中稻田出现明显的零星病叶或发病中心时,用叶枯宁、克菌壮等药剂喷雾防治,间隔7d再喷1次。稻飞虱2代7月上旬3代7月下旬8月初每丛水稻盆拍虫量达15头以上每667m2 用10 %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2 0 g、2 5 %扑虱灵3 5 g等药对水5 0~60kg喷施水稻中下部,保水3~5d。二化螟2代7月中下旬3代8月下旬早栽中稻百蔸枯鞘40~5 0根,中晚稻2 0 0蔸有集中受害一株以上时用5 %锐…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水稻穗瘟病在江苏沿海地区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之大 ,为害程度之重是近 2 0a来没有见过的。据东台市调查 ,1 999年水稻穗瘟病大流行的特点一是发病时间早。于 8月 3 0日在生育期较早的水稻上始见 ,9月 5日前后大面积上普遍发生 ,其见病期比水稻破口抽穗期仅晚 7d左右。病穗出现时间之早是籼改粳以来没有过的。二是流行面积广。全市总发病面积 2 .7万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 81 .0 8%。其中病穗率在 1 %以下的面积占 2 5.96%,病穗率 1 %~ 5%的占4 6.1 5%,病穗率 5%~ 1 0 %的占 1 8.2 6%,病穗率 1 0 %~ 2 0 %的占 5.77%,病穗率 2 0…  相似文献   

1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是广西主要病害 ,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在玉州区自 1 978年下半年开始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至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蔓延。长期使用常规杀菌剂 ,易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产生抗性。现由广西区植保总站提供 2 0 %龙克菌悬浮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进行药效试验。1 试验材料1 .1 试验作物及品种 水稻 (晚造 )、博优 90 3。1 .2 防治对象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 .3 试验地点 玉州区茂林镇大路排垌。1 .4 供试药剂  2 0 %龙克菌悬浮剂 (由广西区植保总站提供 )。 2 0 %叶青双粉剂 (浙江省温州东风厂 )。95 %细菌灵原粉 (…  相似文献   

16.
水稻普通矮缩病 (简称普矮病 ) ,近年来在我市局部偶有发生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今年受去冬今春气温异常影响 ,该病在我市多个乡镇普遍发生 ,全市发病面积达 16 6 6 6 6万hm2 ,发病较轻的病丛率在 5 %左右 ,重病田块病丛率达 2 0 %~6 0 % ,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 1年。普矮病是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大斑黑尾叶蝉传播病毒而引起的 ,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若虫体内越冬 ,第 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感染普矮病的水稻病株显著矮缩 ,分蘖增多 ,叶色浓绿 ,叶质僵硬 ,叶面呈现黄白色条点。1 原因分析(1)气候因素有利虫源越冬、…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恢鸿 《广西植保》2003,16(2):21-24
稻白叶枯病 (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自 1 884年在日本发生以来 ,迄今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我国所在的亚太原发生区的水稻受害最重。水稻受白叶枯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 ,依病害发生的类型、早迟及其严重度不同而异。凋萎型引起青枯凋萎、枯心或白穗 ,损失严重 ,有时甚至被迫重栽或毁种 ;叶缘型发生早 ,一般损失尚较小 ,但孕穗期如植株上部 3张功能叶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6%以上时 ,减产将达 2 0 %以上 ,最严重的可达 70 %~ 80 % [1~ 3] 。  近百年来 ,国内外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实践证明 :在各种防治方…  相似文献   

18.
寒地水稻叶鞘腐败病的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叶鞘腐败病 (AcrocylindriumoryazeSawada)最早于 1 92 2年首次记载于我国台湾省 ,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黑龙江垦区水稻发生为害渐趋严重。一般减产 1 0 %~ 2 0 %,严重时达 3 0 %,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此 ,进行了该病的药剂防治研究。1 试验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药剂 施保克 2 5%EC(德国AgrEvo公司 ) ,50 %多菌灵WP ,50 %丰米WP ,2 5%粉锈宁WP ,2 0 %三环唑WP ,3 0 %稻病宁WP ,4 5%硫·三环唑SC(瘟特灵 ,下称 ) ,克瘟散 4 0 %EC ,3 %井冈霉素SL ,甲基托布津70 %…  相似文献   

19.
伍明祥  吴娟 《植物医生》2003,16(4):12-13
水稻纹枯病是玉屏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常年发生面积为 2 333hm2 次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 5 .6 % ,为害损失粮食 5 5 .6万kg。因此 ,进一步掌握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 ,搞好预测预报 ,指导大面积的综合防治 ,是目前全县水稻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1 发生规律全县一般在 7月 4日始见病斑 ,在 7月 19日前病情较为稳定 ,扩展较慢 ,病株多为 1级即始病期 ,7月 19日~ 8月 10日发病进入高峰期。这期间 ,田间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上升较快。 7月 2 4日调查病丛率为 76 % ,病株率为 13.6 8% ,病情指数为2 .85。 8月 5日病丛率…  相似文献   

20.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颖枯病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1997~1998年,通过田间调查和药剂防治试验,初步了解该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以种子消毒、健身栽培和喷药保护为主的配套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