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明戊菌唑在黄瓜中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对戊菌唑在江苏南京、北京和吉林长春3个试验点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01 mg/kg、0.10 mg/kg和1.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戊菌唑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5%~94.2%,相对标准偏差为4.8%~7.5%;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1.2%~93.2%,相对标准偏差为6.2%~9.1%;戊菌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戊菌唑在3个试验点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6~1.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2.3 d。戊菌唑按低剂量(57.0 g/hm2,a.i.)或高剂量(85.5 g/hm2,a.i.)施药2次或3次,在最后一次施药1 d、3 d和5 d后采收,黄瓜中戊菌唑的残留量均低于0.080 mg/kg。按试验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戊菌唑,参照CAC、欧盟或日本制订的黄瓜中戊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1 mg/kg),所采收的黄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治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白锈病,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62.5%嘧菌环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9%精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10%戊菌唑水乳剂等4种杀菌剂对菊花白锈病(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WR)的防效,采用插穗浸药法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带病插穗生根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28 d,10%戊菌唑EW3000倍液的累积防效最好,为82.46%;处理后57 d,39%精甲·嘧菌酯SC2000倍液和10%戊菌唑EW1000倍液的效果最好,累积防效达90%以上.带菌插穗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药浴处理插穗不能提高带菌插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因此,10%戊菌唑EW可用于防治菊花白锈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评价了七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5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这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在0.0572~0.2265 mg.L-1之间。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后7d,对水稻纹枯病防效最好的药剂为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防效为95.02%,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32%噻呋.戊唑醇悬浮剂、35%噻呋.氟环唑悬浮剂和5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的防效分别为93.15%、92.53%、92.26%、91.81%;在药后14d,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这5种杀菌剂混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达到93%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8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0%叶菌唑EW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一次用药与二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达80%以上,且防效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SC、40%戊唑醇SC、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40%戊唑·多菌灵SC二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一次用药,但其中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40%戊唑·多菌灵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叶菌唑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为叶菌唑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邻苯二甲酸正辛酯为内标,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叶菌唑含量。[结果]叶菌唑含量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2等于0.993 2;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8.59%,相对标准偏差为0.50%,符合农药分析要求。[结论]该方法可简明地分析出结果并且过程易操作,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重复性,可用于叶菌唑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棚室内甜瓜白粉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0.5%大黄素甲醚水剂、20%戊菌唑水乳剂、42%苯菌酮悬浮剂3种新药剂进行棚室内甜瓜白粉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2%苯菌酮悬浮剂的速效性最优,20%戊菌唑水乳剂次之,0.5%大黄素甲醚水剂相对一般;42%苯菌酮悬浮剂和20%戊菌唑水乳剂都具有较好的持效性,而0.5%大黄素甲醚水剂则相对稍差;3种药剂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小麦病害控害提质配方,使用50%戊唑.百菌清SC、42%戊唑.百菌清SC、30%丙硫菌唑SC进行小麦穗期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亩用量50g的戊唑.百菌清SC+助剂对小麦赤霉病、锈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95%以上,其对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的综合防效优异,且持效期长,是小麦病害控害提质解决方案理想配方。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控,开展了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等4种药剂防治赤霉病试验。试验结果:一是在赤霉病防控上,初花期防治一次,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效最好,达83.5%。初盛花期各防治一次,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效最好(防效88.2%,病指防效92.2%);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防效第二(防效87.2%,病指防效89.8%);48%氰烯菌脂?戊唑醇悬浮剂病穗防效第三(防效77.3%,病指防效82%);400g/L戊唑?咪鲜胺悬浮剂病穗防效第四(防效49.3%,病指防效55.2%);二是在增产效果上,初花期使用一次,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增产效果最明显,400g/L戊唑?咪鲜胺悬浮剂增产效果最低。初花期和盛花期各使用一次,400g/L戊唑?咪鲜胺悬浮剂增产效果最低,其他三种增产效果均达23%以上;三是在麦粒中毒素含量上,一次使用,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和48%氰烯菌脂?戊唑醇悬浮剂降低明显。两次使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降低明显,几乎与48%氰烯菌脂?戊唑醇悬浮剂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一次使用相当。400g/L戊唑?咪鲜胺悬浮剂无论一次使用或两次使用,虽有下降,但仍严重超标。因此,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8%氰烯菌脂?戊唑醇悬浮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这三种药剂可作当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打药剂配方,而400g/L戊唑?咪鲜胺悬浮剂则建议不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5种化学药剂进行室内拮抗作用测定,结果表明,30%戊唑醇具有最佳的抑制作用,当质量浓度为125 mg·L-1时,菌丝生长抑制率为91.79%,各浓度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变化不大。氟硅唑和12%戊唑·30%多菌灵抑制效果也较好,抑制率都在87%以上,不同浓度的抑制率差距不大。20%吡唑醚菌酯抑制效果稍差,在62.5 mg·L-1质量浓度下抑菌率为73.21%。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差,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85%。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为:20%吡唑醚菌酯、氟硅唑、 12%戊唑·30%多菌灵、菌清、 30%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040mg·L-1、0.5530 mg·L-1、 5.0597 mg·L-1、 10.094 mg·L-1、5.0153 mg·L-1。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几种新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本文对氰烯菌酯、氰烯戊唑、丙唑戊唑醇、戊唑醇、多菌戊唑、戊唑噻酶酮(勇护)、戊唑咪鲜胺(+助剂,金品)进行防效调查,从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病穗率防效还是病指防效,复配剂效果明显优于单剂效果,特别是戊唑醇与氰烯戊唑、丙硫菌唑两种复配剂第一次病穗率防效均在85%左右,病指防效在90%左右,是极具推广前景的两个复配药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蚊不叮霜中维生素B1含量。为高效、快速、准确测定蚊不叮霜中维生素B1的含量奠定基础。【方法】 UV法的检测波长为246 nm,采用百分吸收系数法计算维生素B1的含量;HPLC法检测波长为267 nm,色谱柱选用C18柱。【结果】 UV法在7.47~14.9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精密度实验RSD=0.30%,重复性实验RSD=1.04%,平均回收率105.13%,RSD=1.72%,样品在处理后30 min内稳定(RSD=0.91%);HPLC法在4.85~11.31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精密度实验RSD=0.28%,重复性实验RSD=0.90%,平均回收率101.77%,RSD=1.93%,样品在处理后12 h内稳定(RSD=0.39%)。【结论】 HPLC法测得三批样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39、8.39、8.45 mg/g;UV法测得三批样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73、8.70、8.77 mg/g。UV法及HPLC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均较好,但UV法测得含量及回收率均偏高,测定准确度不如HPLC法,且UV法稳定性较差,故最终确定采用HPLC法测定蚊不叮霜中维生素B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王志强  钱允辉  张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216-2217,2235
试验测定稻米中吡虫啉农药残留,样品经高速匀浆提取、florisil柱净化,在269 nm波长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回收率为81.90%~87.80%,相对标准偏差在3.24%~4.51%,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001 6 mg/kg,该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肉制品中L-抗坏血酸与D-异抗坏血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攀  刘梅  付建  娄喜山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53-353,355
利用偏磷酸溶液提取,以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值2.5~2.8)为流动相,亲水性Venusil MP C18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检测波长245 nm,建立准确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肉制品中L-抗坏血酸与D-异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L-抗坏血酸与D-异抗坏血酸可以达到基线分离,在2~1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10~100 mg/kg浓度水平添加回收率为79.3~105.1%,相对标准偏差4.5%~13.6%(n=6)。此法可以准确快速地分析肉制品中L-抗坏血酸含量与D-异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砂糖桔中嘧菌酯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配备有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砂糖桔中嘧菌酯残留。以乙酸乙酯/环己烷(V/V=1/1)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砂糖桔中的嘧菌酯,经固相萃取净化,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残留量。确定砂糖桔中嘧菌酯的最佳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257 nm,流动相V(乙腈)/V(水)=70/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嘧菌酯在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23%~92.04%,最低检测浓度为0.01μg/g,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HPLC法作为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的检测方法,探讨了不同pH值和不同萃取溶剂对靛玉红提取的影响,确立了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靛玉红在1.5~2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精密度RSD=0.64%,加样回收率为97.33%,重现性RSD=0.54%。HPLC法简单可行,准确性好,重现性高,是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测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秋菊  高丽娟  张丽华  石树旺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81-13582,13585
[目的]比较并筛选出适用于白藜芦醇在线检测的方法。[方法]通过试验对比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花生根白藜芦醇的异同。[结果]从线性相关性看,R(UV)=0.999 6,R(HPLC)=0.999 8,2种方法都有良好的线性度,都适用于花生根白藜芦醇的检测;从精密度[RSD(HPLC)=1.87%,RSD(UV)=2.52%]和回收率[HPLC 98.8%~101.2%,RSD为1.25%;UV法97.8%~103.5%,RSD为2.25%]看,HPLC法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从平均测得结果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白藜芦醇含量为0.699 1%、RSD=2.52%(n=4),HPLC法测得白藜芦醇含量为0.690 4%,RSD=1.87%(n=4),2种方法结果相近。[结论]本着在线监测和仪器的普适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更有优势,更适用于花生根白藜芦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的喹乙醇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改进,简化了提取步骤,改变了流动相体系,并对喹乙醇在鲫鱼、鲤鱼和草鱼肌肉组织中的残留和配合饲料中喹乙醇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100mg/kg,平均回收率为77.6%~90.1%,相对标准偏差为0.495%~4.920%。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稳定、可靠,适合检测水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中的喹乙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的喹乙醇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改进,简化了提取步骤,改变了流动相体系,并对喹乙醇在鲫鱼、鲤鱼和草鱼肌肉组织中的残留和配合饲料中喹乙醇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100mg/kg,平均回收率为77.6%~90.1%,相对标准偏差为0.495%~4.920%。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稳定、可靠,适合检测水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中的喹乙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乙腈法提取残留物抑食肼.用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并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稻杆中抑食肼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液相色谱法在稻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回收率均在84%~104%,变异系数均在0.095~0.140,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