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不同模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免耕覆盖稻草8cm栽培的产量最高,达30960.00kg/hm2,比对照增产42.32%;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13 443.77元/hm2,比对照提高190.17%。  相似文献   

2.
金宏伟 《吉林农业》2011,(10):98-98
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可使下种和收获时间提早10天左右。稻草覆盖能减轻春旱及倒春寒对马铃薯的危害。不用铲趟,省工省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因为没有土块挤压,薯块整齐、表面光滑,薯块大,商品性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集秸杆还田、免耕和无公害等优点于一体,具有省工、省力、低成本、高效益、病害轻、无草害、薯块整齐、表面光滑、薯块鲜嫩、破损率低、商品性好等优点。同时稻草覆盖,增加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高效适应性广、粮饲菜兼用的作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只要能遮光就可以正常生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技术集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省工省力、高效生态、无公害为一体,整个生育期除施用一次基肥外,无需除草、打药、灌水,只是简单的摆薯播种、稻草覆盖、拣薯收获。稻田免耕,将种薯直接摆放在土面上,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施耕作方式、播种方式和肥料品种栽培试验,初步建立了适合泰兴地区在耕作方式上选择浅旋耕、在播种方式上采用单薯播种和在肥料品种上选用"农大"牌马铃薯专用肥的马铃薯稻草覆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卓根 《农家顾问》2007,(1):28-28
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是在免耕的土地上摆放马铃薯种,然后覆盖稻草,收获时在地上捡薯的方法,与传统的翻耕播种相比,每种667平方米省工8~10个,需要2001平方米(3亩)地的稻草覆盖。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马铃薯病害轻,草害更轻,有利于生产无公害马铃薯,也为稻草还田提供了新的途  相似文献   

8.
9.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普通栽培产量最高,经方差分析,免耕栽培各处理与普通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免耕栽培3个处理中,以开穴覆土盖稻草3cm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是一项轻型的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通过对稻草覆盖不同方式栽培对比试验,得出结论,稻草覆盖10cm免耕栽培处理产量最高,亩产量高达2219.3kg,比普通栽培增产55.3%,达极显著水平;产值和纯利润也达到最高。其次是复混有机肥及稻草包心栽培,亩产量为1713.0kg,比普通栽培增产19.8%,其效益也非常明显。以上两种栽培方式简便易行,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广。  相似文献   

11.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华俊  江芹  董玲  宁志怨  李卫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18-10020,10030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贵南地区旱地马铃薯栽培的选地、整地、良种选择及处理、重施底肥、播种、地膜覆盖、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的防治、收获与储藏、以及废旧地膜的回收与处理。  相似文献   

13.
江淮地区春季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适宜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廖华俊  董玲  江芹  陈静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12-5914
[目的]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品种。[方法]以东农303为对照品种,对10个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薯块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等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品种。[结果]在10个参试品种中,中薯3号表现最好,产量高、薯块较大、结薯集中、芽眼中等、表皮光滑、薯形优美,且大中薯率高,高于对照12.51%;其次为费乌瑞它和郑薯5号。中薯3号、费乌瑞它和郑薯5号生育期短,薯块膨大速度快,产品上市早,经济效益好,同时不影响下茬水稻种植,适宜江淮地区春季稻草覆盖栽培。[结论]该研究为江淮地区发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林琼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20,25
于2010~2011年,开展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普通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可改善马铃薯生长条件,有利于薯块膨大生长,减少畸形薯、烂薯裂薯,提高大、中薯的比例、产量、商品率以及抗逆性。稻草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53004 kg/hm2、15189.3元/hm2。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国内外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指明了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方向,包括秸秆肥料化、秸秆基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分别从秸秆肥料化、秸秆基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饲料化等角度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策保障、组织管理保障、经济保障、技术保障、建立产业示范园区几个方面,提出了农作物秸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秸秆原料炭化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马友华  沈周高  马中文  谢昕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12-8613,8738
从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加以炭化、活化方面,阐述其生产机制炭、活性炭和麻秆炭的工艺技术方案、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安徽省未来的秸秆炭化方面的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900kg·hm~(-2))、中(750kg·hm~(-2))、低(600kg·hm~(-2))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4种种植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试验,并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同等肥力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及商品薯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 112.45kg·hm~(-2)和89.1%;相同密度下肥力越高,单株个数、大中薯个数、单株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也越大;施肥量×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影响显著。综合来看,900kg·hm~(-2)施肥量与60 000株·hm~(-2)种植密度组合为该种植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8.
宁南山区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在宁夏南部地区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的马铃薯综合性状最好,产量达55935kg/hm^2,大中薯率74.1%;其次为起垄覆膜种植技术,产量居第2,较对照满天星常规种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马铃薯全膜双垄大垄面膜侧种植技术和起垄覆噗种植技术可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9.
秋季覆盖黑色地膜垄作侧播马铃薯综合效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显示:覆盖黑色地膜垄作侧播马铃薯综合效益均较对照突出,生育进程覆膜种植较露地种植生育期缩短9-10d;覆膜种植单株薯重在624.56-812.0g之间,较对照598.0g高4.44%-35.79%;小区平均产量最高为起垄秋覆黑膜垄上种植74.37kg;较对照小区产量平均值57.1kg高30.04%;不同处理产量较对照增产117.94-295.53kg/hm2,增幅在12.01%-30.09%之间。  相似文献   

20.
套种能够增加收获指数,延长作物生长时间,提高光、热、水、肥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避免同一作物群体相互遮阴争光的矛盾,同时错开农时,减轻了从播种到收获对劳动力的压力,便于精耕细作,是一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肥的种植方式。马铃薯与其他作物套种常有种植,但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套种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该文详细介绍了晋北高寒区,早熟马铃薯套种晚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