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红楼梦》中与梅有关的文化相当丰富 ,体现在咏梅、赏梅、赠梅、用梅、梦梅诸方面。在咏梅和赏梅中 ,表现了大观园少男少女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自身的感怀。在赠梅中 ,则表达了情爱。梅也象征着人物高尚的精神和节操。  相似文献   

2.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爱梅、读梅、咏梅、听梅,与梅花结下了不了情缘。爱梅折射出一代伟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咏梅显示了一代伟人潇洒豪迈的气度、自信乐观的性格、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广阔高远的胸怀;听梅则是毛泽东坚毅乐观、潇洒从容的性格体现。梅花的品格和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林逋隐居孤山时,环居植梅三百六十树,对于林逋的隐逸、形象、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以植梅当作隐居生计,为做一个真隐士奠定了物质基础,植梅隐居是林逋选择孤山作为隐居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是绕屋而种的梅花营造了充满闲情逸致的隐居环境,陪伴林逋度过了寂寞难耐的隐居生活,梅花滋润着林逋的气节、充实着林逋的内心、丰富着林逋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林逋清逸的形象;三是林逋与梅朝夕相伴,为他咏梅成千古绝唱提供了前提性条件;四是林逋在孤山植梅养鹤,产生"梅妻鹤子"的美谈,促进了林逋不仕不娶的隐逸名闻天下。与此同时,林逋的孤山植梅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隐逸植梅使梅花被后人视为人品高洁的象征;二是林逋因植梅而咏梅成千古绝唱,不仅影响大,引发后人歌咏不休,而且在咏梅中赋予梅花以人格,因此从林逋开始,梅花成为一种人格之花、道德之花、精神之花。  相似文献   

4.
姜夔生活在南宋王朝与金朝南北进行对峙,民族矛盾处于尖锐时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使姜夔感到极其痛心,凄凉的心境表现在他的词创中。这期间他大量创作咏物词,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咏物词占有较大比重,其创作的咏物词有25首之多,占词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姜夔咏物词具有清空含蓄,幽韵香冷的风格,这是通过他独创的审美意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文章介绍和分析姜夔的咏物词,以梅、柳、荷、红芍的审美意象为例,分析这些意象的审美特征,从中可见姜夔的性情志趣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坐在窗边静观飞舞的雪花.不由得想到了雪中孤傲的梅花。梅与雪常在诗人笔下结上不解之缘.南朝王筠诗曰:“翻光同雪舞.落素混水池”写出了大雪纷飞时梅花与之同舞之意境。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学者墨客所喜爱;古往今来在中国文人的笔下.以梅为题.咏梅的诗词歌赋可谓俯拾皆是,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颂其节操凝重。  相似文献   

6.
乾隆胸有梅花君子情结,具有与梅比德、以美储善的高雅情趣。他植梅、赏梅、咏梅,还画梅、写梅、颂梅,甚至进而吃梅、品梅,这从他独创的"三清茶宴"可以得到历史确证。  相似文献   

7.
正梅花本是江南芳菲之物,但它的审美特征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其是两宋之际,梅花的精神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被人们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宋代文人众多,而宋代文人的咏梅诗词更是大大超越了之前的创作数量,苏轼作为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罕见的全能之才,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宦海沉浮,他也是能够真正把自己对于身世荣衰的复杂体验带到咏梅之作中的文人他的咏梅之作在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梅格"这一概念的提出,苏  相似文献   

8.
梅花,蔷薇科李属,是我国原产著名花木,引种栽培历史达3 000年以上,在我国的栽培分布相当广泛。我国植梅、赏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花形色高雅、刚毅、圣洁,千百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梅花文化现象。梅花作为审美对象经历了由实用到审美的过程。笔者契合梅花栽培品种的演变及历代咏梅、画梅大家的代表作品从梅花的色、香、姿、韵、神等方面为大家提供梅的审美参考。  相似文献   

9.
龙岩市莲花公园梅园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梅园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围绕梅花这一主题,以“松、竹、梅”相结合,“梅、兰、竹、菊”为辅助,进行景点设置.创造一个集游憩与“梅”文化一体,富于个性的观梅、赏梅、咏梅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与梅花     
杜甫涉及梅花的作品较多,所写多属野梅,花期较今天为早,地点以南方为主。江梅、红梅两大梅花品系的名称都首见于杜诗。杜诗专题咏梅较少,多属写景点缀,尤以即景抒情取胜。"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等诗句,是典型的文士恣意游赏的雅逸情态,对后世文人赏梅影响较大。杜甫以"疏枝"写梅,千古第一人,早于林逋"疏影横斜"两个半世纪,值得重视。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为后世咏梅常用典故,并引发了一段扬州官署植梅的佳话。晚清以来成都草堂多植梅花,并形成人日赏梅风气,体现了人们对杜甫咏梅的深情纪念。  相似文献   

11.
乾嘉时期为经学繁盛的时代,词学也衍生出新变的质素。学人之词成为词坛的创作主流,词体之尊基本实现。凌廷堪的《梅边吹笛谱》体现了创作与词学的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清代学人之词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徽州作为中国野生梅树的分布中心之一,植梅的历史较为悠久,最早也是作为果梅种植的。最迟在唐代就有观赏梅的栽培,宋代以后得到了广泛栽培,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历史景象,种植于私人庭院、官衙、寺庙、书院及墓地。徽州人在长期栽培利用梅花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徽州区域的地方梅文化现象,包括咏梅、画梅、盆梅、梅饰、梅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咏梅诗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咏梅诗的分类研究为主要内容,从汉代乐府诗到近现代诗人诗作,概括得出咏梅诗发展的3个阶段。同时,分析归纳从汉代乐府诗到清末民初诗人咏梅诗作约1000首,对描写梅花品种、自身器官、观赏特性、生长地、梅花与人的情感、与梅花有关的社会活动、梅花精神品格之美、咏梅诗典故等主要方面的诗句进行了归类,运用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梅花自身变化与咏梅诗发展的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论乾隆皇帝与梅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创清朝最鼎盛时代的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喜爱梅花的君主。他不仅在不能露地栽梅的宫中植梅养盆梅观赏,而且到江南赏梅,曾六次到著名的赏梅胜地邓尉赏梅;他不仅自己画梅,而且喜欢收集鉴赏著名的梅画,甚至反复考证石碑上的梅画;他不仅用梅花装饰建筑、用品,而且用梅花比喻品格、精神;他不仅写诗文赞咏梅花之品格,也赞咏那些著名的咏梅之人;他非常赞赏那些以梅花自喻的高洁人士,特别是对开创唐朝最鼎盛局面的贤相宋璟“遥企名贤”,又是书梅花赋,又是写诗,又是作画,“手写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景其人焉”。  相似文献   

15.
林逋以植梅的方式在孤山隐逸奠定了梅花作为人品高洁象征的基础,而咏孤山梅成千古绝唱又引发了咏梅的高潮,因此,孤山梅花成为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圣洁之花,不仅许多人心仪不已,而且不少人特地前往观赏。由于孤山梅花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林逋的梅林虽在漫长的岁月中时有荒芜,但后世不断有人补植。因此,除了在文化、精神上外,林逋还在物质上"留下梅花代代香",由此构成了文化味浓厚、精神性强烈的孤山梅花变迁史。  相似文献   

16.
以林逋孤山种梅为标志,梅花被赋予了代表文人雅士的理想人格的清逸形象,种梅即表示种梅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种梅既是高逸超迈的道德人格的体现或标榜,以梅花的孤高,以种梅之行为表达出文人雅士不同流合污的人格;也是一种超越流俗的精神归宿,往往为那些对现实失望后“独善其身”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归隐方式;同时也是获得极致审美的一种途径,为自在闲适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有着无可替代的意趣、情致。在种梅过程中,亲手栽种、月下栽梅、栽梅又种松竹的配置,都映射出种梅者对道德人格和精神品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梅的姿态典型地表现出以疏、欹、曲为特征并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点的植物姿态美。从南北朝开始,历朝历代的诗人骚客在无数的诗词中所赞美的梅之疏、之欹、之曲,都是天然状态的梅姿,其中有许多是生长在荒山野滨的无任何人工干扰的梅树之姿态。从《西湖梦寻》记载看,即使是《病梅馆记》中提到的西溪之盆梅,至少有部分是天然的,并非人为制作的,表现的是自然美,而非人工美。梅姿得到推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梅的姿态典型地表现出疏、欹、曲之美,集中地体现了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植物形态美;另一方面,由于梅花作为人格的象征而为文人画士所推崇,所以,中国文人把符合传统审美观和道德观的对植物姿态的欣赏都理想化地加在他们喜爱的梅花身上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诗经·秦风·终南》中梅楠之争,通过梅、楠二字形义辨析、诗经时代陕西关中地区的梅与楠的种植情况以及《终南》篇中"有条有梅"的比兴所指,认为诗中的"梅"是指楠木之"鉾"而并非后代所说的酸果之"梅"。  相似文献   

19.
花人同化 畅神乐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家的畅神自然审美观主张赏花人在清新自然的赏花审美环境中,动用五官和肺腑,全身心投入地与花融为一体,人的身心均获得了自然美的滋补、疗养与慰藉,实现了天人合一、花人合一的最高自然审美境界——这正是道家赏花审美所追求的在天地大化中寻求"畅神"的自由境界!道家在中国古代赏花审美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以赏花审美为畅神之情、养生之艺、乐生之趣的民族花文化传统精华,理应继承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菊与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菊花的风骨显示出了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为此,结合古文献中菊花史料的记载,详细地剖析了古代菊花文化的历史演变和菊花呈现的审美思想与中国传统丰富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