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按照工业化进程划分理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期阶段,从一般规律来看己具备了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条件.从启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出现的内需不足、工业产品相对过剩等问题,与农村居民购买力偏低有直接关系.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品,其着力点在于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乔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65-6666
按照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对城市与农村应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但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向城市倾斜是导致“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还没有按照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向农村提供公共物品。今后应按照这一思想发挥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总结襄樊市实施财政支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襄樊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潘吉良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98-398,400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以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在剖析城乡发展失调的表现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2006,(2):1-1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充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特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时农付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提取、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和相关的几个问题 1、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表述。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简述20个字,既有手段:生产发展;也有目标:生活宽裕。既有看得见的村容整洁,也有感觉得到的乡风明,更有制度保障: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8.
张献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80-33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财政的公共化.而新型农村公共财政的构建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及渐近性原则.其目标模式应是公共品供给上的分级财政,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向内倾斜型财政,收支决策上的民主型财政,管理监督上的法制型财政.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动态发展型财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现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表.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从2006年开始取消对农业税的正收.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乡镇政府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一是为农村公共的管理营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定位;二是为农村教育提供服务的职能定位;三是为村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财政的提出及概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问题展开讨论,到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其引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再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财政收支运作的立足点南主要着眼于满足国有制经济单位的需要逐步扩展至着眼于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财政收支效益的覆盖面由基本限于城市里的企业与居民逐步延伸到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与居民.  相似文献   

11.
宫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06-2407
阐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而建立公共财政,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经营管理者和主要提供者的公共财政,在目前我国县乡财政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现今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研究,改革农村财政支出体制,推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建立规范的农村财政监督机制,使资金能及时到位、足额发放、最有效地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和人居环境发展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广东省佛山市统筹城乡发展为例证,从实证分析、经验总结的角度探索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目标和必然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分析中国农村建设现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财政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进而提出了现阶段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它赋予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强党对新农村工作的政策指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体现;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何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06-6608
根据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从多个层面探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支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将把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认识上的准确与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的科学与理性。否则,在实践中有可能产生一些偏差和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国家既花了大量的资金而农民又不满意的结果。当前,在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尽管总体上形势很好,但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盲目攀比、强迫命令、强求一律、包办代替等不好的苗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农村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现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别是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再次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承担着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责任。建立规范的供给机制,加强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大量农村优秀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出现人力资本空心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降低,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老龄化,阻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究其原因在于城乡较大的经济差异、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服务的差异等。对此,我们必须在城乡统筹战略的指导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投资环境,促进农村工业化;继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留住农村优秀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