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生产上所用的平菇菌种,栽培一段时间后容易引起退化,抗逆能力差,给生产者造成减产或绝收。因此,我们于一九八五年以来开始对野生平菇的菌株进行驯化筛选工作,以便从中选育出适应性强、抗病、抗杂菌、适应各种袋料栽培的西兰1号新平菇菌种。经过栽培试验,所出的菇形状、味道都和野生平菇一样,尤其是产量高于一般平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但不少平菇生产单位和专业大户,在袋栽平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菌种质量问题。菌种已做常规出菇试验,二、三级菌种袋出菇正常,可是三级菌种接到栽培袋料中,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却不发菌,或开始发菌正常,10天后菌丝逐渐消失,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3.
温海祥 《食用菌》1996,18(5):9-10
平菇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通过孢子分离法选育的菌种经常出现不育菌株,需进行严格的出菇试验,以确定菌株的可育性,保证平菇生产的安全进行。常规育种过程中,通常经过母种培养、袋料栽培等阶段进行出菇试验,花费较长的时间,同时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创造合适的袋栽平菇出菇条件较困难,往往成为出菇试验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应用静置液培方法培育平菇,观察菌株的出菇情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地菇农的平菇生产,退菌现象发生十分严重。有的菇场出二、三潮菇,有的仅出一潮菇,甚至只菇未出,刚发好菌的菌筒就大量退菌,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菇农一筹莫展。轻者勉强保本,重者绝收。这种现象严重挫伤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及食用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也越来越引起我地菇农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分析我地菇农的栽培生产全过程,就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谈一些浅显看法。1 笔者认为,退菌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菌株种性严重退化。由于一些供种单位或个人,受利益驱动,不讲信誉,对出售的菌种不作必要的出菇…  相似文献   

5.
王鑫 《食用菌》2003,25(4):32-32
近两年来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 ,我县平菇生产已成规模 ,成为菜农的支柱产业。但平菇生产退菌现象及畸形菇发生十分严重。有的菇场出一、二潮菇 ,有的甚至不出 ,刚发好的菌棒渐渐不见菌丝 ,有的出菇也是“大脚形、鸡爪状”的畸形菇。轻者保本 ,重者几乎绝收 ,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及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一年来的跟踪调查 ,研究分析 ,现就我县平菇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谈一些浅显看法 ,以供菇农及同行参考。1 严把菌种关 ,杜绝退菌现象发生 菇场退菌现发象生的主要原因是所用菌株种性严重退化。近年来 ,一些供种单…  相似文献   

6.
平菇是我国第三大食用菌,近年来栽培规模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存在液体菌种制作技术不完善、菌袋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缺乏栽培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等问题,导致菌种质量差、菌袋污染率高、产量不稳定和品质不高。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平菇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两种模式的集约化制袋、标准化出菇技术,介绍各环节要点,包括菌袋集约化生产流水线布局,出菇场地选择,品种选择,固体、液体原种和栽培种制作,栽培常用配方及培养料处理,培养料装袋、灭菌与接种,菌袋发菌管理与挑杂,出菇管理和采收等。  相似文献   

7.
发酵料栽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料栽培感菌率高,生长缓慢的难题,同时,还大大地缩短了周期,其它方法栽培平菇,菌丝长满培养料需30天左右,40—45天才能出菇,而发酵料栽培平菇,菌种只需15天左右即可长满培养料,20天左右即可出菇,并且对培养料新鲜程度要求不严格。发酵料栽培平菇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发酵  相似文献   

8.
平菇因适合室内及温室塑料大棚、人防工事、菜窖等处栽培,目前平菇的栽培面积在大幅度增长。为了提高平菇栽培的经济效益,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同时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平菇菇种,我们在现存的菌种中挑选了3个以前未做过出菇试验的平菇菇种,做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9.
种源安全是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生产上常发现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现象。不同来源的标示同一品种的菌种栽培表现不一,可能存在菌种质量差异或种性保持不良等问题。为防范香菇种源系统性风险,保障菌种安全生产与使用,浙江省农业厅委托本单位开展了香菇主推品种种源的第三方集中出菇试验。现将香菇品种“庆元9015”10个不同来源菌种的集中出菇试验和种性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秀珍菇的菌种特性及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云 《北方园艺》2007,(11):213-213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袖珍菇、小平菇,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菇形秀小、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秀珍菇是一种全国栽培量渐增的新兴食用菌,但各地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种性不稳、制种困难等问题,因此,对其菌种特性和制种技术进行研究总结,旨在为其规模化栽培的前期制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复壮平菇菌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菌种退化是关系当前食用菌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研究克服菌种退化的有效技术是食用菌良种繁育工作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菌种退化的特征。表现为与原始的出发菌种对比,具有明显发菌慢、出菇迟、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抗逆性降低,它不是当年制种、栽培不当引起,而是呈持续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不同菌株的混合栽培、转管多代次等都会引起菌种退化,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交替进行是防止菌种退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经过有性繁育出的菌种,可以突破母本的优良性状,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优于母本.每年进行孢子分离,以有性繁殖来发现优良菌株,以组织分离来巩固优良菌株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3.
我州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黑木耳总产达100万斤,大规模生产的还有双孢蘑菇和平菇,其他如榆黄蘑、元蘑、猴头菌、花脸蘑和毛木耳等人工栽培实验也获得成功,即将投产。但目前菌种质量不稳定,影响栽培效果。全州100多个菌种厂,生产的菌种栽培效果各不相同,有些菌种几乎不出菇(耳),长出杂菇,或者出的菇体不大,生活力弱,易受虫害和发生烂菇等。  相似文献   

14.
在重庆种植早秋平菇因较好的效益受到菇农喜爱,早秋栽培在发菌期及出菇期往往遇到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的影响,而菇农习惯沿用秋冬栽培技术措施来安排和进行早秋生产,这样往往造成严重损失。从菌种生产、出菇场地、培养料、制袋、发菌、出菇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阐述了利用大棚栽培早秋平菇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平菇是一种性喜凉爽气候的食菌,可在春秋两季栽培。为探索春栽平菇的大面积高产规律,我们以本所菇房为基点,对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所的菇房系三幢座北向南草房,实用面积868尺~2,各房均设菇床4层,栽菇面积1533.2尺~2。菇床宽70~80厘米。以棉籽壳生料栽培,料水比为1:1.7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平菇柱状立体栽培,在发菌期栽培袋内各菌种层发菌速度不一致,发菌期过长,污染率过高,在出菇期菌墙稍高易倒,采收二茬菇后出菇袋失水严重且补水困难等问题,我们和有关直属食用菌推广站一起,摸索出了平菇微孔发菌渗灌出菇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一、微孔发菌培养料的选择、配料、拌料同常规。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低温型晋平、539、广温型佛罗里达平菇菌株。栽培袋选用的薄膜筒规格同常规,不同点在于在薄膜筒上做  相似文献   

17.
平菇一年四季都能栽培,这不仅延长了供应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平菇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然在夏季栽培平菇,由于受到高温的影响,技术如果掌握不好,大面积栽培效益便不那么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的推广实践,认为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应掌握下列关键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优质菌种 平菇栽培品种较多,夏季栽培应选用高温型菌种,此菌种子实体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4~28℃,如榆黄蘑、侧5、红平菇、新平1012、鲍鱼菇、佛罗里达等。其中菇农普遍应用被称为平菇高产之王的“新平1012”效果更好,这是一株高产、优质的广温型新菌种,子实体发生的最低温度3℃,最高温度35℃,最适为8~28℃。菇潮涌,菌盖肥大,柄短肉厚。  相似文献   

18.
袋式立体栽培平菇是目前我国平菇栽培的主要形式,从菌袋制作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现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其对策简述如下:1)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①菌种退化,菌龄长。②播种量少,菌种块小且分散,菌丝损伤后愈合慢。③料内含水量过高,透气性差,袋内缺氧。④培养料的pH值不适。主要对策:①菌种从母种开始控制转管代数,从分离得到的母种到生产母种不能超过三代。严禁原种—原种、栽培种—栽培种的扩繁方式。栽培种满袋后存放时间不能过长,菌龄以不…  相似文献   

19.
成庆军 《食用菌》2005,27(4):49-49
栽培平菇孢子过敏反应是一常见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总结出几点预防措施供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菌种在多年使用后,产量、品质常有退化现象。在生产中,常见的克服方法,是配制营养优良的培养基、避免长期连续转管等。作者认为,通过有性繁殖选育后代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其具体操作由单孢分离、初生菌丝交配、栽培选育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种 平菇中蔬10号,引自九江国棉一厂食用菌菌种厂,种植6年,产量下降,有畸形菇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