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条带式改良天然草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条带式补播改良天然草坡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条带式改良地可以提高草量。较天然草地风干草产量提高176.30%-225.60%(P<0.01),且可以改善草群品质,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重由原来的24.04%增加到75.465,有毒植物明显减少。草地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2.5%提高到83.55。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将蒿属植物为建群种的群落变为沙打旺-野艾蒿-万年蓬组成的群落。改良草地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2.
条带式改良陡坡草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条带式补播改良陡坡草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条带式改良草地可以提高产草量。较天然草地的风干草产量提高170.30%-225.60%(P<0.01),且可以改善草群品质,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重由原来的24.04%增加到75.46%,有毒有害植物明显秒。草地植覆盖度由原来的42.5%提高到83.5%。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将蒿属植物为建群种的群落变为沙打旺-野艾蒿-万年蓬组成的群落。改良草地地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景林  胡文良 《草业科学》1999,16(3):4-7,12
为改善草地植物生存条件,对退化草地进行了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改良方法都能改善草地生境,增中土壤速效养分。以施肥效果最佳,增加了牧草在草群中比重。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牧草分别比对照区增加9.02-10.17%、18.40-27.76%和-6.75%-1.87%; 柯食牧草增加1倍;围栏封育草地效果次之,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分别比对照区增加26.81-39.85%和20.74-37  相似文献   

4.
董宽虎  穆虎龙 《草业科学》1994,11(2):30-33,21
对条带式补播改良陡坡草地效果研究的结果表明,条带式改良草地可以提高产草量,较天然草地风干草产量提高176.30%-225.7%(P<0.01),且可以改善草群品质,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重由原来的24.04%增加到75..46%,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减少。草地植工由原来的42.5%提高到83.5%。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将蒿属植物为建群的落变为沙打旺-野艾蒿-万年蓬组成的群落。改良草地地表径流比天然草地减少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草地资源,素有“高原肉库”之美称,但由于近年来草地利用不合理,家畜载为量过大,草地出现不程度退化,为改善草地植物生存条件,对退化草地进行了改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改良措施可改善草地生境,增加土壤速效养分,施肥改良效果最佳,增加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牧划分别对对照区增加9.02%~10.17%,18.40%~27.76%和-6.57%~1.87%,可食39  相似文献   

6.
安徽南部丘陵山区退化人工草地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源俊  张斌 《草业科学》1997,14(1):30-34
采用小区试验和大面积应用的研究方法,结合地面处理,补播,除杂,稀土,根瘤菌接种综合措施,对安徽丘陵山区退化的人工草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提高1倍以上,优良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70%以上,第5个处理为最佳组合,鲜草产量提高3.04倍,优良牧草占草群经重92.4%,此项改良措施在改造老播区中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金荞麦引种栽培与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荞麦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生长期180天左右,株高1.3-1.5米,分枝6-16个,地上部枯萎在霜冻前,同期植物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重及有效成分含量都达到了高峰,此时间为最佳采收期,收获期各部位双聚原矢车菊甙元含量,根7.4-8.7%,茎3.9-4.3%,叶2.9-3.4%,花3.8-4.5%,地下部根与地上部茎、叶、花之比为1:2.9-1:3.4,全草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耐盐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干种子,种子萌发,苗期及成株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在不同Na2SO4和Na2CO3盐浓度胁迫下其膜透性,发芽率,根冠比,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诸生理指标,对其耐盐性作出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对Na2SO4的耐盐性为0.8% ̄1.0%,对Na2CO3为0.2% ̄0.3%,高于此浓度表现为Na2SO4、Na2CO3盐胁迫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对中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进行补播改良,其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工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一项重要措施。补播的第三年,改良草地产草量比天然草地产草量提高20-30%,草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32.5%提高到56.5%,草群品质改善,草群中可食牧草种类增多,有毒有害植物明显减少。杂草及有毒有害植物为建群种的群落,变为老芒麦-无芒雀麦-披碱草为优势种的群落。由于草地盖度的增加,也减少了土壤冲刷,有效地控制了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了LRH-A3诱导初情期前北京黑猪发情排卵的效果及其内分泌机理。对6头150日龄母猪肌注LRH-A3,75μg/头。在注射后0,1,2,3和4h及注射后1,2,3和4d采血测定LH、FSH、E2和P4浓度。注射后10d取卵巢,根据卵巢上黄体数计算排卵率。结果表明:注射LRH-A3后,出现排卵和卵巢囊肿的母猪分别为4头(66.7%)和2头(33.7%)。4头排卵母猪中的3头和2头卵巢囊肿母猪中的1头有发情表现。排卵的母猪,分别在注射后1h和3h出现LH和FSH峰;注射后2dE2浓度最高,3d和4dP4浓度上升。发生卵巢囊肿的母猪,注射后1h出现明显低于排卵母猪的LH峰,而FSH浓度没有上升,E2和P4在3d和4d都增加。通过试验认为,初情期前母猪的卵巢对LRH-A3至少有两种反应,即排卵或卵巢囊肿。  相似文献   

11.
河南县圈窝子一年生人工草地混播及牧草产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县优干宁镇的阿木乎村,实施了燕麦与箭筈豌豆圈窝子混播种植。通过混播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一年生人工草地的产草量,平均产鲜草为43 560.3kg/hm2,比当地燕麦单播多产鲜草17 560.2kg/hm2,提高67.54%,干草多产5 299.48 kg/hm2,提高52.79%。混播燕麦比当地单播燕麦株高高15.7cm,重量提高0.86kg,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另一方面改善草地质量,增加牧户冷季饲草的储备。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于2018年牧草返青期以刈割模拟家畜采食行为,对祁连山区黑土滩人工草地进行了放牧强度(刈割率)为0、30%、50%、70%、90%的5级模拟放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休牧(未刈割)和放牧强度(刈割率)为30%时,对黑土滩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而随着放牧强度(刈割率)加大,垂穗披碱草的后期生长发育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当放牧强度(刈割率)达到90%时,垂穗披碱草的盖度、高度、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较休牧降低了41.0%、73.0%、87.4%和88.9%,研究结果认为返青期过度放牧利用会引起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快速退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三江源区对3龄和7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栽培草地进行围栏禁牧封育,封育期为3年,在每年8月中旬进行群落调查,以冷季放牧利用的垂穗披碱草栽培草地作为对照,分析围栏内外样地的群落特征以及逐年草地群落演替过程。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放牧>封育,且随草龄的增长,群落多样性指数有缓慢增加趋势;2)放牧、封育2种处理样地的总盖度和优势种的盖度及高度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 即随建植年龄逐步变小,与放牧相比,封育草地的各值显得较低一些;3)地上植物量变化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地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明  聂学敏 《草业科学》2012,29(1):112-116
对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围栏内外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围栏封育措施使高寒草地植被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均明显增加,从不同经济类群分析,其禾草、莎草等可食牧草比例增加,而不可食牧草比例相对下降。围栏封育措施对群落组成结构及植物种的重要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增加,一些可食牧草的重要值增加,而不可食牧草的重要值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5.
黄河首曲沙化草地恢复重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青草沙障、草方格 山生柳Salix oritrepha密植扦插 种草、羊粪生物结皮 种草、卵石方格 种草、遮荫网 种草、山生柳密植扦插6种草地恢复重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草方格 山生柳密植扦插 种草模式、羊粪生物结皮 种草促进恢复重建模式、卵石方格 种草模式、遮荫网 种草模式、青草沙障、山生柳密植扦插模式。草方格 山生柳密植扦插 种草模式,山生柳插穗成活率为92.3%,保存率为83.1%,平均生长量为12.4 cm,平均草高12 cm,覆盖度为78%,此模式值得推广。羊粪生物结皮 种草模式,各种草平均生长量为5.3 cm,覆盖度为43%~48%,是玛曲沙化草地最有前途的恢复重建模式之一,山生柳密植扦插效果最差,此模式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互助白牦牛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71头互助白牦牛4种血液蛋白质的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血红蛋白显现HBF ̄+S ̄-,HBFS和HBF ̄-S+三种表型,其表型频率分别为4.3%,94.3%和1.4%;(2)血清白蛋白、血清运铁蛋白和血清亲血色蛋白均呈单态,显现单一的ALBAA,TFDD和Hpl-1型;(3)互助白牦牛4种血液蛋白质的Ppoly为25.0%,H为0.0273。  相似文献   

17.
以伊犁河谷昭苏马场春秋牧场不同围封年限草地为对象,对围封条件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草地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和立地条件的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由未围封的异株百里香(Thymus marschalianus)+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逐步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针茅(Stipa capillata)+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方向演进。随围封年限的延长,草地植物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围封5年时达到最大,之后降低;而群落盖度和优良牧草比例继续增加,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丰富度指数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与其它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在围封1年时达到最大;优势度指数围封6年时达到最大;不同围封年限草地之间的相似性指数都在0.65以上;围封6年与围封5年草地的相似性指数最大,说明草地恢复到一定阶段后群落趋于稳定,未围封草地受放牧干扰,物种变化波动较大,与围封草地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18.
以锡林郭勒典型温性草原区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利用管理方式围封禁牧大针茅,围封禁牧羊草,公共放牧大针茅、私人放牧大针茅、大针茅火烧围封恢复和开垦人工饲草的典型草地设置实验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称重和根钻取样等方法测定、比较上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构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大针茅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而长时间的围封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地下生产力(P<0.05),但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P>0.05)。随着利用程度的减弱,群落C3植物生产力和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0.05),C4植物生物量保持稳定(P>0.05),但比例下降(P<0.05)。火烧显著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地下生物量(P<0.05),但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同时C4植物生物量显著上升。人工开垦极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使群落获得了相对天然群落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高山草甸和灌丛草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牧草发青季(2017年7月份)、丰草季(2017年9月份)和枯草季(2018年3月份),对不同海拔梯度林周河谷南山阴坡和北山阳坡草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河谷南山阴坡低海拔处以白草为优势种,海拔升高100 m左右时出现灌丛植被类型;山坡中段为草甸草场,主要以高山嵩草和苔草为主。总盖度最高月份为7—9月,随海拔升高,盖度相应增加,不同季节同一海拔高度总盖度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海拔高度、同一季节中总盖度差异极显著(P<0.01)。(2)季节显著影响牧草含水率(P<0.01),可饲用牧草含水率7—9月份最高,10月份后随牧草枯萎而下降,进入冬季降至0%;同一季节不同海拔梯度中,低海拔和中段海拔可饲用牧草中含水率较高。(3)不同季节可饲用牧草的产草量间差异极显著(P<0.01),单位面积总可饲用牧草产草量10月末最高,夏秋季最低;随海拔高度升高,可饲用牧草的产草量显著增高(P<0.05)。(4)经三维响应曲线拟合,总盖度y、海拔梯度x_1、月份x_2之间的关系为:y=a_1+a_2×x_2~2+a_3×x_1+a_4×x_2(a_1,a_2,a_3,a_4分别为-657.137 4、-0.882 8、0.167 1、12.507 0);含水率y、海拔梯度x1、月份x2的关系为:y=a_1+a_2×x_2~2+a_3×x_1+a_4×x_2(a_1,a_2,a_3,a_4分别为-146.147 1、-3.883 9、-0.010 0、62.100 6);产草量y、海拔梯度x1、月份x2的关系为:y=a_1+a_2×x_2~2+a_3×x_1+a_4×x_2(a_1,a_2,a_3,a_4分别为-131.065 5、2.977 2、0.069 0、-36.511 1)。结论:通过研究,建立了林周河谷南山阴坡主要高山草甸放牧草场的总盖度、含水率与产草量的立体时空变化特征;北山阳坡主要为高山灌丛,非天然放牧场所,作为饲用牧场,研究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为持续研究冀西北坝上地区豆禾混播对草地产草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选择建植3年的豆禾同行混播草地,测定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按豆禾比3∶7混播时,年干草产量最高,达9 612.52 kg·hm-2,较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1.40%,较单播禾草提高了56.64%~61.80%;豆禾混播以MWP3∶7,MW5∶5组合CP、CF含量最高,MW3∶7、MWP3∶7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最低,均与单播禾草之间差异显著;且MW3∶7第1茬、MWP3∶7第2茬牧草相对饲喂价值(RFV)与相对牧草品质(RFQ)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及单播禾草。综上所述,豆科与禾本科在混播比例为3∶7,5∶5时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组合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组合同行混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