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0年起,在辽宁省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中探讨实用造林抗旱技术,即:植苗覆盖栽植技术;SAP容器苗培育、深栽造林技术;灌木培抗旱土堆、剪干保活技术;一次成林沙地樟子松移植技术;杨树窄带宽距营造技术。实践证明这些技术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业部将在今后3年内推广12项林业开发技术: 1.林木良种引种、推广和速生丰产栽培的综合技术; 2.各种类型的生态林业综合技术; 3.名、特、优、新林副产品的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 4.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5.中幼林经营管理、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的综合技术; 6.油茶、油桐、核桃、板栗、黑荆树等木本油料,木本粮食、药用材、特用经济林的丰产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多伦县近年来实施飞播技术、封育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沙障固沙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来防治土地沙漠化。针对这些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效果分析,认为这些技术在多伦县沙漠化防治中经推广应用是成功的,并且效果明显。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成林后,起到了明显的阻沙、降低风速、恢复植被的作用;封育、人工造林技术可迅速提高植被盖度,稳定植被群落;在实施封育、人工造林、沙障固沙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飞播,效果更明显,保存率更高,植被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3S技术为基础,对汤浦水库进行网格化规划、施工和管理。在规划过程中借助GPS、GIS技术,做到空间信息的精准定位;在施工过程中借助RS、GIS技术和DEM数据,对施工面积和长度进行投影计算和非投影计算,做到经费和工程量的精准核算;在管理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技术、互联网计算和3S技术,进行网格化管理。该方法对精准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大荔县日光温室冬枣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园址选择、棚体构造、土壤管理、整地挖坑等建园技术;苗木选择、栽植方法、栽植密度等栽植技术;培育树形、覆盖地膜、水肥及土壤管理等棚前管理技术;棚内温度调控、土壤管理、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大棚栽植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分子指纹技术和克隆基因文库技术4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综述了4种技术在海洋、湖泊、河流和其它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二是种群结构和污染之间的规律;三是菌株的筛选和利用,使人们可以在水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变得更加高效、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林业近讯     
全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86年11月在通辽召开。这次会议主要议程是传达了全国林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精神;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及中专委员会、技工学校委员会和职业中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讨论了研究会“七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落实了研究课题;交流了我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会议认为:我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已初  相似文献   

8.
林业信息化是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对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在目标和要求、规格和规范、方案和机制以及教学体系和政产学协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农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例,对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设计,以期协同林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加强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在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政产学对接,跟踪需求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二政产学共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三政产学共建,统筹安排第一、二、三课堂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四政产学联动,协同多方资源,高效落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建成6个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校内教学科研实践子团队;在建立林业信息技术交叉复合型课程群的基础上确定了林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聚焦林业问题开展综合性学科竞赛,在"挑战杯"竞赛中成绩优异;建成基于15个林业信息化软件及其运行数据的辅助实践教学平台;建成30个林业信息技术校外实践基地;所培养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质量较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不仅在林业行业从事信息化工作具有优势,而且在一般IT企业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得到行业及社会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微波技术在我国木材干燥、木材改性、胶粘剂合成、材料缺陷检测、竹木产品含水率检测和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现状,微波干燥技术使木材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较小,具有加热时间短、干燥质量好、提高出材率等优点;通过微波改性技术,可以赋予竹木材某些特殊的功能,使低档竹木材高档化,从而有效地利用竹木材料,提高经济价值;借助微波技术进行胶粘剂合成,反应速度比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十倍;提出了微波技术在木材干燥、木材改性、无损检测、萃取甲醛释放量检测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谭泽飞 《森林工程》2005,21(3):66-69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在汽车工业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CAE技术中有限元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CAE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CAE技术在汽车车身结构分析、发动机零部件的分析、变速器分析、NVH分析以及汽车碰撞过程的模拟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前观光农业园存在问题,基于智慧技术构建智能观光农业园建设框架;以河南佳多琵琶寺生态农林园为例探讨智慧技术在观光农业园建设、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总结智慧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不足;提出智慧化观光农业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新思路,我们认为:强化法制意识,实现法制管理;改革管理体制;依靠科技人才与科技进步,及时推广新技术、新方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更要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林木种苗信息化建设是指应用计算机高新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种苗行业实现以决策支持、数据处理、网络通信、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为主的管理现代化;以辅助设计、自动控制技术促进的生产自动化;和以资源开发、信息加工共享形成的服务电子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根据弥勒石漠化山区的特点进行选用特色的技术措施管理,选用覆膜建园提高种植成活率;采用宽行种植有利于人工修剪、套袋、打药、采果等工作;注重深施肥引根抗旱技术,增强果树抗逆能力,预防果树早衰;进行有机水果(高原口味)管理技术,严格施肥和用药规范,打造无公害苹果品牌.为石漠化项目在弥勒市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GPS技术的概念、来源、仪器设备的组成、主要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以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从三方面阐述了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阐述了GPS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最后展望GPS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Web环境下的主要开发软件、技术;构架了实用技术方案;并应用这种技术方案实现了"林权证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在不同应用面的推广,证明这种技术构架对中、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具有简单、易学、效率高、易配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七彩红竹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在七彩红竹繁育方面积累的经验;详细介绍了竹鞭扦插育苗技术、盆栽育鞭技术和分蔸育苗技术;指出盆栽育鞭繁殖技术可用于规模化育苗。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三优一体化技术”在伊犁河谷的转化应用,即选择优良的砧木:基砧新疆野苹果,中间砧GM256;优良的品种:工藤富士、红盖露;优化的栽培技术:矮化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果园生草技术。通过标准化建园,以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伊犁河谷苹果栽培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19.
《林业实用技术》2021,(5):79-81
为了促进竹林培育技术在竹产区科学有效的传播与利用,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和社会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个竹产区县(区)的竹农毛竹林培育技术传播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竹产区有平均61.1%的受调查竹农对目前的技术不满意,技术传播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技术传播途径单一、技术传播手段滞后及技术内容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建议:1)尽可能采用看、听和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竹农进行思考,使竹农尽快完全掌握新技术;2)针对技术需求阶梯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3)注重技术传播的区域平衡性,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棚室保护地发展速度迅猛,面积进一步扩大,栽培作物品种日益多样化,栽培技术不断先进化、自动化;在作物灌溉技术上,不断在传统灌溉技术的前提下逐步改进,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