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是近年来旅游业和茶产业相结合而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采用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通过对茶文化游客的调查,分别对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景区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得出2010年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价值67 894.91万元,其中使用价值65 675.11万元,非使用价值2 219.8万元,显示出茶文旅游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杰 《福建茶叶》2016,(11):148-14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成为了我国旅游从业者所关注的焦点。茶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是近几年来旅游从业者和相关部门将休闲旅游与我国的茶叶产业及茶文化相互结合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茶文化旅游出现不仅为人们的休闲旅游提供了新的去处,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本文选取苏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景区为代表,通过条件价值法及休闲旅游花费法两种方式,对进行茶文化旅游的游客进行实际调查,进而对苏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景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
洞庭碧螺春茶区茶树种质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螺春茶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和悠久的历史享誉海内外。2002年12月,洞庭碧螺春茶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当前洞庭碧螺春茶产业存在良种普及率低、茶园单产低、茶叶产品品质参差、加工技术传统、假冒产品泛滥等诸多问题,影响碧螺春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茶树品种缺乏特色,茶园良种普及率低是最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更新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4.
理性评估与评价历史茶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是践行具体工作行动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形成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基础.同时,充分了解历史茶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由此形成科学与合理的工作路径,提出具体的措施.根据历史茶文化资源的既定属性,科学发掘与开发历史茶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从而突显地域个性,打造特色茶园旅游景区.以特色茶馆为媒介,深度衔...  相似文献   

5.
太湖:碧螺春的福地因为康熙御赐了"碧螺春"的美名,碧螺春从此名噪天下,探寻碧螺春的成名的原因,一是要归功于康熙,一是要归功于太湖。  相似文献   

6.
有人戏言,中国十大名茶有很多版本,常常在不同的版本里看到不一样的茶,大家都喜欢用自己地方的某个名茶顶掉其中的某一个。但是,正如有些名茶在中国十大名茶里有被忽视、顶替的危险一样,有些名茶却在中国十大名茶里稳如泰山,无论哪一个版本的十大名茶,没有看见谁敢把碧螺春顶掉。  相似文献   

7.
<正>洞庭(山)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即享有盛名,古代因其特殊的花香,被称为吓煞人香。传说康熙南巡苏州时,正式赐名为碧螺春。原产地东西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东山岛是三面环水的半岛,西山岛四面环水,与东山岛隔水相对。东西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茶果间作区,枇杷、桃子等多种果树与茶树共同种植。江苏省农业厅1979年秋和1980年春对当地茶叶品种进行的普查报告显示,树龄在百年以  相似文献   

8.
宋秀虎 《福建茶叶》2016,(2):119-120
近些年来,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逐渐兴起。那么所谓的"绿色"、"生态"实际上是针对传统旅游模式而言的。它是一种强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模式,并且已经逐渐开始替代传统的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就是基于茶文化背景、以茶文化为媒介,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绿色生态旅游。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对茶文化的绿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提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旅游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有效的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这个目的的实现。本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对茶文化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几点浅谈。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09,(2)
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是苏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是江苏吴中集团控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下属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以"玉品牌"高档洞庭山碧螺春茶,(特级一等、特级二等、一级)为主。公司坚持以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的品牌化为中心与方向,采取基地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先后在  相似文献   

10.
洞庭碧螺春茶史考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地考察,系统综述,碧螺春荼生产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态条件、茶树品种、茶果间作的传统模式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09,(2)
传说一相传在很早以前,洞庭西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她唱起歌来就像甘泉直泻,给大伙感到许多欢乐。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的一个小伙子——阿祥。阿祥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数十里,  相似文献   

12.
朱龙凤 《福建茶叶》2016,(6):153-154
随着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里,以及对城市工作压力的缓解,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的发展起来。其中,围绕着茶文化而展开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就茶文化而言,需要大力挖掘茶文化中的显性层面、隐性层面。通过讨论和分析,茶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包括: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极其重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人们在不断深入认识茶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出茶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和功能,形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茶文化旅游。而如何科学评价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功能和开发潜力也成为了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首先应用专家意见调查法,构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信阳和阳羡国内两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在我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存在,在长期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多个领域均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包括基于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均借助于对茶文化的学习得以实现。文章所关注的是茶文化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对茶文化概念及其与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茶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16.
绿茶是国内外公认的健康饮品,是有科学家经过研究后确认的。热别是传统历史名茶,高级幽香型的茶最早受到上层阶级和文化志士的喜爱。幽香型中带花果香味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康熙南下途中发现并命名钦点的。这是基本历史常识,康  相似文献   

17.
原产地域保护绿茶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孝坤  郭雯飞  吕毅 《茶叶》2006,32(3):150-154
采用GC和GC-MS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洞庭碧螺春新茶的香气组成。在鉴定的42种成分中,主要是醇类和醛类。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壬醛,己醛,芳樟醇,香叶醇,顺-茉莉酮,6,10,14-三甲基-2-十五酮等,而绿茶中常见的青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等含量很低。洞庭碧螺春最重要的香气特征是具有高含量的壬醛和己醛,以及芳樟醇和香叶醇。此外,本文还将碧螺春的香型特点与龙井茶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1碧螺春生产的现状洞庭东、西山种茶、制茶,已有千年历史。说起碧螺春的来历,民间有两大动人传说的版本。其中共性是生长在太湖洞庭山石缝中奇香型的野生本地茶,被当地百姓采食,主要因其香气被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9.
浅析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巧义 《福建茶叶》2016,(1):116-117
我国茶文化已经由传统的物质文化逐步上升为精神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茶文化更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旅游行业高度重视。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行业和茶产业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并在分析茶文化与旅游业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多样化,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刺激中国旅游资源市场的发展,还能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基于此,本文将首先江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在分析其开发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江西省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促进江西茶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