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林地位于库尔勒市东郊314国道旁的库鲁克浅山区,海拔1000m,造林地面积120hm^2(1800亩),其中试验地23.8hm^2(357亩),地形复杂,丘陵沟壑交错,从孔雀河水源到工程区制高点高差约50m,局部高差15~20mm,坡度大(约15~25度),土壤为第三纪风化基岩基础上尚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棕色荒漠土,土质粗(石砾54%、沙土46%),漏水漏肥,基本不含有机物质,以易溶性硫酸盐——氯化物盐土为主,盐碱重(总盐14.6~31.7g/kg),地表20cm以下,普遍为厚度20~30cm的盐盘;土壤田间持水量为7.4%。  相似文献   

2.
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是蔷薇科梨属的一个落叶乔木。花白色,梨果,种子黑色。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用之做梨树砧木,多为野生。辽西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目前能在荒山上造林的树种主要为油松和刺槐。而且刺槐又多生长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荒山上腹多呈干梢、长势不良。为了丰富造林树种,我们于1979~1922年,进行了杜梨人工荒山造林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试验设计 1.1 播种育苗试验试验用的杜梨种子来源于陕西省吴旗县,纯度80.9%,千粒重16.4g。在喀左县十二德堡林场和本所苗圃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在30~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地区荒山滴灌造林节水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库尔勒地区荒山滴灌造林节水效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滴灌较管道灌节水66.6%。由此推断,滴灌较漫灌节水73%~76%。该研究为滴灌节水技术的推广以及滴灌条件下树木合理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昆明地区荒山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昆明地区大面积宜林荒山的特点和课题的目的要求,进行了树种选择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银荆、墨西哥柏、旱冬瓜、冲天柏、柳杉、藏柏、华山松、滇石栎、槲栎、麻栎等树种,可以在滇中宜林荒山造林中大面积运用。  相似文献   

5.
6.
博山区荒山造林技术总结杨翠兰,李明臣(博山区林业局)博山区位于鲁中山区北部,地处东经117°43’~118°12’,北纬36°30’,海拔在300~1100m之间。其自然特点可概括为:一是土层薄裸岩多。我区岩石多为寒武系石灰岩,占总面积的68.1%,...  相似文献   

7.
山杏的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生态效益,在辽西地区的荒山造林中广泛推广。结合辽西的实际,对荒山抗旱造林中的技术要点做了简单的总结,包括整地、起苗、栽植、管理等方面,为发挥出山杏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昆明地区大面积宜林荒山的特点和课题的目的要求,进行了树种选择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银荆、墨西哥柏、旱冬瓜、冲天柏、柳杉、藏柏、华山松、滇石栎、槲栎、麻栎等树种,可以在滇中宜林荒山造林中大面积运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亚热带石灰岩荒山上进行32年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营造不同树种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其中南酸枣林下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4.62%、55.56%、79.20%和109.76%,而梧桐土壤有效磷及有机质增幅最大,分别为292.73%和75.40%;造林明显改善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状况,种植南酸枣、梧桐和无患子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刺槐与柏木林下土壤,虽总有机碳与对照无显著差别,但2种活性碳则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0.05)。长期营造林木使土壤pH值降低(从8.01降致平均7.3)。比较不同树种发现,南酸枣是改善石灰岩荒山土壤质量最好的树种之一,其次是梧桐和无患子,柏木和刺槐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11.
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的水分运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土壤剖面观测法,对北京永定河故道沙地上地表滴灌栽培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在滴头流量恒定为4 L·h-1的条件下,试验和测定不同滴灌时长和停灌后土壤湿润锋的运移距离和土壤湿润体的形态.结果表明:土壤湿润锋随着滴灌时长的增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移距离逐渐增大,每增加1h滴灌时长,土壤湿润锋的垂直运移距离的增幅逐渐减小,水平运移距离的增幅则大小不一;在各时长滴灌停灌后,土壤湿润锋将继续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运移1~3h,在垂直方向上的继续运移距离为2~10 cm,除在土壤最深处的水平继续运移距离明显较大外,在各土壤深处水平方向上的继续运移距离为1 ~ 10 cm;在持续滴灌1~6 h后,土壤湿润锋最终可以垂直运移到36 ~ 69 cm,水平运移到32~57 cm,持续滴灌3~4h后即可在0~40 cm土层内形成以滴头为圆心,半径30~ 40 cm的土壤湿润体;持续滴灌1~3h后土壤湿润体形态为逐渐增大的扁半椭球体,持续滴灌4~6h后土壤湿润体形态为逐渐增大的长半椭球体.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山地枣树不同灌溉方式等量灌水试验结果表明,根际滴灌技术灌溉水利用率和增产效益显著,滴灌和根际滴灌产量比不灌溉分别增产12 075kg·hm~(-2)、15 150kg·hm~(-2),WUE(水分利用率)滴灌提高66.94%;根际滴灌为72.07%,净增收入分别为62 536.0和76 086.0元·hm~(-2)。田间管道根际滴灌比地表滴灌使用寿命期长,滴灌和根际滴灌的管道系统年使用折旧期分别为8a和12a。  相似文献   

13.
辽西半干旱石质山区覆盖保墒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辽西北半干旱石质山区进行不同材料覆盖保墒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因覆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地膜覆盖能提高土壤温度,覆草和覆石均降低土壤温度;造林后覆盖,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照提高0.39%~2.34%,覆草效果最好;不同覆盖材料均能提高大部分树种的造林成活率,以覆草效果最好,覆膜次之。  相似文献   

14.
董立国 《湖北林业科技》2020,49(2):23-24,64
为了研究滴灌措施下干旱地区防护林内土壤盐分的变化情况,选择建平地区常见的荒山绿化树种——沙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滴灌与不滴灌、不同滴灌年限处理下的土壤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滴灌处理可以明显降低浅层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不灌溉林地处理下土壤盐分变化情况与流动沙丘的对照处理趋于一致,但是后者盐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程度更强;滴灌后1~3年,随着年限的增加,同土层中盐分含量逐渐降低,根系生物量干重逐渐增加,且根系分布情况上移,主要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由此可知,滴灌对浅层土的洗盐效果较好,但是滴灌时间长了根系有向浅层土层集中的趋势,建议每年大水漫灌1次,以有利于根系的下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祁连山北麓荒滩采取穴状造林方式为主,在确保灌足1次定植水的条件下,开展鱼鳞坑、鱼鳞坑+覆膜、鱼鳞坑+覆膜+给水袋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比试验,测定钙果(欧李)(Cerasus humilis)的成活率、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钙果(欧李)荒滩造林中采用造林技术措施,可在祁连山北麓荒滩上正常生长,因此钙果(欧李)可以作为荒漠治理树种在造林中推广引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西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以石质山半石质山地抗旱造林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植苗、覆膜及客土袋等3种造林方法,对造林后土壤水分和温度进行观测。采用烘干法对不同深度(10cm和20cm)的土层分别进行取样测量。结果表明:距地面10cm处土壤水分含量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客土袋造林、覆膜造林、植苗造林,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三者之间的差异极显著;在距地面20cm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客土袋造林、覆膜造林、植苗造林,三者之间差异极显著;距地面20cm处土壤温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客土袋造林、覆膜造林、植苗造林,客土袋造林和覆膜造林差异不大,但两者与植苗造林技术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荒山荒地造林是河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中也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加大了对荒山荒地的造林力度。荒山荒地造林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条件,结合河西地区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等选择适宜于当地的造林措施,但目前河西地区荒山造林效果仍然不佳,生态作用尚未凸显,不能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文章通过河西地区荒山造林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更加适宜于当地造林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将苗木冬储或冷藏来抑制苗木栽植前发芽,并采用开沟引黄河水洗盐压碱后再造林的方法,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水分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通过表面覆盖薄膜、砂石、秸秆等方法进行保水试验,通过添加锯末子、农家厩肥、生物炭等方法进行保墒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林木成活率、林木高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提高土壤含水率上,8种处理方法由多到少依次为添加生物炭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秸秆覆盖砂石覆盖添加农家厩肥对照;在提高林木成活率上,8种处理方法由多到少依次为添加生物炭添加农家厩肥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秸秆覆盖砂石覆盖对照;在林木年高生长量上,8种处理方法从高到低依次为添加生物炭添加农家厩肥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砂石覆盖秸秆覆盖对照,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以添加生物炭为最佳。因此,干旱地区土壤添加生物炭在土壤蓄水保墒、促进养分吸收利用、改良土壤结构方面效果最佳,对干旱地区的蓄水保墒造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