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是我国的国饮,它在我国不仅是日常人们主要的物质消费内容,而且还渗透到文化领域,形成了人们喜爱的咏茶诗词作品。咏茶诗词在我国的发展当属唐宋年间最为迅速,且唐宋咏茶诗词具有极其丰富的茶文化意象和审美意境,在诗人构造的茶诗意境之中,还传递出我国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于我国的诗词创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意义和价值。本文即对唐宋咏茶诗词的缘起和发展进行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唐宋咏茶诗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咏茶诗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占据较大分量,是中国茶文化与诗词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对我国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进行分析发现,其与茶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咏茶诗词不仅体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学识,也体现出了其自身清新素雅的个人风骨。茶是唐宋文人表达个人审美意境,表达人生哲理的重要依托。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宋咏茶诗词艺术风格与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至唐宋时期到达极盛,形成了极为繁荣的宋代"咏茶"文学,宋代的"咏茶"散文以"以俗为雅、雅俗贯通"为纲目,具有极其高雅的状态和艺术特色,它不仅显示出宋代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传递出宋代茶人的风俗人情、精湛的制茶工艺和人生体悟的追求,在其"咏茶"散文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充分体现出宋代"咏茶"文学家在艺术创作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文莉  张建兵 《福建茶叶》2016,(12):316-317
咏茶诗词,是中国茶文化与诗词文化结合的产物.唐宋文人的诗词创作与茶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而咏茶诗词本身,不仅彰显出了唐宋文人所具有的文学风采,同时也体现出了唐宋文人依托于茶所表现出的审美追求乃至人生理想.本文在对唐宋时期咏茶诗词的兴起与繁荣景象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分别对唐代与宋代咏茶诗词所具有的审美追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咏茶诗词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咏茶诗词文化有助于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海外传播。但当前咏茶诗词中没有大众熟知的代表作,对咏茶诗词的挖掘整理也只限于理论层面和小众范围,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效果也有待提高。为此,咏茶诗词文化需要大力传承推广。主要策略有:正确认识咏茶诗词的文化价值,打造咏茶诗词的核心代表作,拓宽咏茶诗词的推广渠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体现出卓越的艺术特色。唐宋咏茶诗繁盛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原因,包括有唐宋诗歌题材的不同选择有禅宗“以俗为雅”的深远影响与“茶禅一味”哲学命题的时代滋养等。  相似文献   

7.
张昕  白宇 《福建茶叶》2016,(7):334-335
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茶文化不断走向昌盛和繁茂,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极盛时期,这与宋代的经济繁荣以及文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宋代的咏茶文学推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在"以俗为雅、雅俗贯通"的宋代文学主张之下,宋代咏茶文学上升到较高的地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即研究了宋代茶文化的流变以及宋代咏茶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李优优 《福建茶叶》2016,(10):332-333
遥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茶与诗词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茶诗,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当时的茶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宋诗词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伴随其中的茶诗更是为茶文化的发展带来生动优美的文学色彩。基于此,本文将对唐宋茶诗中茶的审美意象作以评述,借此弥补茶文化美学方面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深厚而久远,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典籍《茶经》之中,有大量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描述,因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之作。在对典籍《茶经》的翻译过程中,本文对其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翻译和解读,使其最大化地诠释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经历了470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自身不断完善,同时对每个时代的文学领域也产生着巨大影响。茶文学诗词是茶文化与文学的整合,茶文学在唐宋两代发展最为兴盛。本文就以宋代的咏茶文学为例,对其发展与价值进行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我国流传久远、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茶诗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在中国茶诗词之中可以领略到以茶养性、以茶悟禅的雅趣,具有极为深远的禅茶诗化审美意境,其中所隐含的意境和留白的手段与英美意象派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英美现代诗歌舞台之中,意象派诗歌开启了西方诗歌自由的先河,可以在英美意象派诗歌中寻找到东方茶文化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咏茶诗词从先秦开始到清末结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它不但是古代先民的浮世绘,记录着先秦百姓的日常生活;还体现着平静温和的文人气息,代表着文人的独特心理。既包含着礼仪天下的友情观,也蕴藏着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隐居梦想。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拥有着独特情趣的文学味道。中国咏茶诗词囊括着强大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渗透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黄晓芳 《福建茶叶》2022,(1):261-263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咏茶诗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咏茶诗词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咏茶诗词推广并没有形成大面积的传播,只有在个别的地区,咏茶诗词文化会有所交流和发展.另外,在学术研究方面,对咏茶诗词文化的挖掘也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仍然是一种小范围的研究,咏茶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待进一...  相似文献   

14.
宋代咏茶诗词作为我国中华传统茶文化与诗词文化两者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结晶。这些咏茶诗词彰显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审美价值,阐释了宋朝时代那些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人生境界以及对美学的追求。为探析宋代茶诗词审美意蕴,全文立足于美学的角度,从引言入手,对宋代茶诗词审美意蕴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了宋代茶诗词审美意蕴对现代人的影响,力求对宋代咏茶诗词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进行具体地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其如春风化雨一般与其它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等内容相互交融,让自己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呈现。其中,与茶有关的诗词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茶文化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集大成者。与茶有关的诗词的代表是我国古代茶诗词,尤以唐诗宋词为典型。如果把唐宋六百多年的诗词文化比作浩瀚的星空,那么茶诗词则是这片星空中耀眼的繁星。中国古代茶诗词不单单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其有着很强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对于当前我国语文教学来讲,古代茶诗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感染与引导作用。本文就以我国古代茶诗词为例,谈一谈其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并对二者融合的策略和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茶文化也具备许多不可忽视的优点,其独特内涵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与不同的文学艺术融合,促成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就宋代诗词而言,其中许多地方可以发现茶文化的影子,许多著名的宋代大诗人也与我国独特的茶问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文明遗产之一,相应的宋代用茶诗词也被高度重视,今天逐渐成为我国研究茶文化的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陈楠 《福建茶叶》2016,(5):303-304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洒创作,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咏茶诗词作品,其中又以苏轼的咏茶诗词为典型代表。苏轼的咏茶诗词准确再现了当时的茶礼、茶俗、茶艺等,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本文从茶叶、茶艺、人生与心境四个方面对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出详尽分析,展示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淡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梁媛 《茶叶》2018,(1):34-41
茶诗分为两种,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即诗的主题是茶;广义的茶叶诗词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本文将从狭义上划分为茶诗的诗作和诗句中,进一步探讨茶道精神在唐宋诗歌创作中的影响和映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历史源流的发展进程中显现出独特的文化风味和底蕴,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历代变幻的进程中散发出迷人的茶韵清香,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传入西方的过程中,显示出较大的文化思维差异,这就需要对茶文化进行适宜的翻译实践,更好地融合和贯通中西方文化和交流,使中国博大精深的茶诗、茶词等艺术形态绽放出其璀璨的文化风采。  相似文献   

20.
何抗 《福建茶叶》2022,(5):283-285
中国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多种文化特色相结合,其中茶文学是茶文化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宋代咏茶文学艺术不但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也展示出了宋代文学群体的美学追寻和审美能力等,所以,宋代咏茶文学拥有不可小觑的探究价值.本篇文章在对宋代茶文化的进步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背景所进行的探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