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是其中的精髓,这种生活礼仪以茶为媒,注重提升饮茶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标。它蕴含了丰富的哲思和道德教育理念。传统的"茶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前国内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养成和道德教育目标。笔者概述了茶文化、茶道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分析了传统"茶道"精神对我国当代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作为象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其中蕴含的"怡、和、真"茶道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维、修养、人格培育具有良好的助益之效,故而,以高校校园为载体,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宣传及推广,是推进当代高校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建设的关键渠道。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知识文化培养的第二课堂,承担着集存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内开设茶艺室,对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无可比拟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勇 《福建茶叶》2016,(1):172-173
茶文化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气质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在此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本文先分析了茶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联系和作用,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和普及人文教育,能够让单纯的体育活动变为集思想性、竞争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身的体育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气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茶道精神融合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禅茶一味"的佛家思想以及尊礼重教积极向上的儒家文化。由此而言,在开展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时运用茶道精神,能够更好地落实人文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传承了4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茶不仅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成为了人们不可少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也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中引入茶文化,不仅能够延伸人文教育的内涵,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道德水平,本文就针对传统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承载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艺术气息。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不断地包容新兴发展的事物,成为中华优秀思想内涵的集大成者。茶道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人在饮茶品茗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中生成的,茶道文化是前辈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茶道"清文化"作为茶道文化的代表在社会的应用范围颇广。本文以北京传统茶庭为例,探讨茶道"清文化"在茶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力派 《福建茶叶》2016,(8):279-280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落实于各大高校。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中华茶道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并未从中得到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对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效果形成一定制约。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是当代教育的现代化要求,且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下面,将主要针对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茶道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具有积极地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茶道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和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分析茶道内涵,剖析茶道对大学生群体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通过丰富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内容,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等措施,能够加强茶道在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特点,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培育、人文修养提高均有裨益。因此,应依托高职院校为载体,不断强化茶文化的传播,开创高职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培育新途径。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知识传播的第二课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其中开设茶艺室,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图书馆开设茶艺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茶道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茶道中"天人合一"、"身心德行"、"中和动静"等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和养生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代社会必须充分挖掘传统茶道养生内涵,将传统养生理论与大学体育健身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占据引领、指导、规范的核心地位。茶文化引导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其形式和内涵更加完整,其影响更加深远,能够适应当代复杂的教育环境以及不良思潮的冲击,真正发挥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完善,以及政治修养、人文修养的提升。本文就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内容,对其中茶文化的应用进行几点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可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丰富而深邃的茶道文化和思想,要将茶道思想的内核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充分体悟茶道思想的内在哲理和内涵,并使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和适应,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涵养,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浸入,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素质。  相似文献   

13.
陈争 《福建茶叶》2016,(8):213-214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支之一,包含社交、修行、艺术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凭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广大学生提升人文修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借助茶文化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对拓宽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优秀的传统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和深刻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在当前唯物主义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中,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在高校课堂中应用茶道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文主要叙述了茶道的文化内涵,茶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以及茶道内涵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内涵丰富、蕴意深远的茶道对思想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当代价值。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创新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精髓,充分挖掘并利用传统茶道文化,对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升思想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6.
廖飞宇 《福建茶叶》2016,(7):223-224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文化形式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茶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道德理念、审美元素,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文化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茶文化的人文内涵,从政府、学校等各个层面入手,将茶文化与大学教育密切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陈璐  颜毓洁 《福建茶叶》2016,(9):246-247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元素、道德思想和精神内涵对当代青年的人文修养具有极为显著的提升作用,是青年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我国社会要想真正发挥茶文化在人文修养提升中的作用,就必须从政府、学校等层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对传统茶文化内容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茶道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仁爱人心,道德自律”,强调节制、诚信和孝顺等美德;茶道则提倡“和合之道,求静以守成”,追求自然、纯洁和平静的境界。尽管两种精神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展现了许多共同之处。儒家文化对茶道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茶道所展现的谦逊、敬重他人、分享的态度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社会中,儒家精神和茶道修养在提高人文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创新上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融合和创新儒家和茶道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明互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具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因此,其中的茶道精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茶道精髓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只有将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们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进行了以下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