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开心 《茶叶》2002,28(2):102-103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一个富饶、美丽、神奇的地方,其西南与邻国缅甸交界,国境线长达290公里.在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佤、彝、傣、苗、拉祜、布朗、德昂、傈僳、回、白等20多个少数民族.它是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亚洲最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最便捷的陆路通道,闻名于世的"滇红"名茶就诞生在临沧地区的凤庆县.  相似文献   

2.
民族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俗、不同的风情。白族“三道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久负盛名,茶分三道,味各有异,表达的涵义不一样,泡饮的技艺也独特:第一道称“苦茶”。即先把小砂罐放在炭火上烤热,然后放入一撮茶叶,用手握砂罐,边烤边抖动,待茶叶色泽变微黄色,散发出清香时,立即冲入少许开水,这时“嚓”声如雷,茶水翻腾,如“绣球花”盛开的泡沫溢出罐外,这是吉祥的象征,这叫这一道茶称作“雷响茶”。主人给客人斟茶非常讲究,遵循“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专客例规,先在小小茶杯斟入三…  相似文献   

3.
武志鹏  白亚兵 《福建茶叶》2016,(11):267-268
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自然生态的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而后对二者的共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趁 《福建茶叶》2016,(3):189-190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信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对信阳毛尖茶文化进行简析入手,对信阳毛尖的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形成了一系列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文艺体系,比如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音乐文化、茶艺文化等等,都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极具传承价值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内涵及特点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艺文化的特点,通过阐述茶艺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关系,以天津对外音乐文化为融入点,探究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在茶艺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定义了茶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的概念,总结了茶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和问题,分析了基于茶树、茶园、茶厂、茶叶、茶文化和茶活动等茶文旅康资源的开发路径,解析了茶主题景区、茶特色小镇、茶文化特色村、茶文化田园综合体、茶庄园等重点项目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最后对茶文旅康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莹 《福建茶叶》2022,(2):82-84
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是可以起到提高音乐鉴赏品味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茶文化和音乐教育值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教学中茶文化的教育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茶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建议,旨在提高音乐教育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我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茶文化的思想价值、认知体系、文化内涵,便深刻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官员以及普通老百姓。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民族动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本文在茶文化语境下,探讨和浅析了民族动画形象与情节设计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已有千年,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茶文化已经沉淀出一种独一无二的韵味。品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静,只有静下心来慢慢茶的美妙,并不断的进行思考,才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发现生活中的奥妙。平面设计发展的时间较短,是利用自身的视觉体现事物的想法以及生活的信息,尤其是将茶文化与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能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盛宴。本文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平面设计的视角下发现茶文化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人类、世界的一般规律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指导。而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特殊的存在,也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文化要素,形成完善的文化内涵,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起着指导性的意义。二者存在的内在契合,为二者的深度融合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实现不同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共通和共融,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本文作出具体的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面临新时期下的新挑战,而茶文化从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各个方面对人们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意义重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要求。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作为汉文化不可或缺部分的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程度有所提高,让古人品茗听琴的情境不仅仅出现在电影和小说里,也能出现在教育实践中。本文试图通过对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与音乐自古便有着不解之缘。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而后从传达方式、内在韵律和精神追求上探讨了两者的共通之处,最后指出将茶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现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东白山地理环境优越,东白茶品质优异,屡获国内外金奖,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本文在分析东白山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东白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从茶旅融合视角,提出茶家乐+美丽茶村建设,茶园+生态景观营造,茶厂+体验式文化旅游规划策略,以期释放东白山的内在动能,进而探索出名山生态旅游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对古代文学与茶文化融合以及茶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人们对音乐的不断追求和探索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器乐,这些器乐极大的感染力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倍受人们的瞩目。本文拟从民族器乐和传统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出发,浅谈民族器乐对传统茶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以此突破目前茶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不断创新,从而让这千年的文化传统得以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相似文献   

16.
布朗族和基诺族为高度聚居的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布朗族全省近9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州,勐海县布朗山、打洛、巴达、西定等中缅边境一线是布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基诺族全省近2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境内,景洪市基诺山是主要聚居地。 布朗族和基诺族都是云南较早栽培利用茶树的民族之一,种茶历史均达一千多年。在基诺族中甚至还有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率部南征时传授茶种的传说。 在漫长的茶树栽培利用过程中,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布朗族、基诺族至今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吃茶习俗,即以茶当…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寻求解决方法和实施方案。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便可以适当地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当然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属于尝试行为和创新之举,只有充分重视,积极寻找融合方案,才能体现出茶文化的影响力和体育教学的创新力。所以需要认真对待、切实履行,将融合方案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融合对茶文化和体育教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谢明芬 《福建茶叶》2023,(2):125-127
云南省民族地区各民族与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学前教育阶段传承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云南省部分州市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了民族茶文化教育的教学实践,存在教学制度和规划不够系统、教材与课程不够完善、教师民族茶文化底蕴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基于此,从完善融合发展规划、多方统筹推进茶文化课堂、提升教师茶文化教育能力、增强学前教育供给资源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更好地推动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郭子越 《福建茶叶》2022,(2):286-288
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内在形成机制上有着密切勾连,二者进行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相关人员需科学构建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融合的逻辑框架和基本原则,并能进一步明确融合的方法与机制,结合时代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发展态势,提出文化融合的新措施与设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特色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开放型研究平台,二是基于大...  相似文献   

20.
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文化是我国人民对茶的发现、产生、进步和运用的实现历程中,实现了茶与人的交流,也通过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彼此的看法、感情、信念等等。在生产、发展和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总体趋势,旅游经济的发展备受我国政府重视。我国旅游发展已经从区域旅游发展扩展到全域旅游发展,茶文化元素与全域旅游经济的融合将会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