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龄、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不同林龄、不同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同时比较了保留不同萌条数量的萌芽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林龄对伐桩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伐桩存活率及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林龄越大,萌芽更新效果越差;(2)皆伐和隔行采伐对大叶相思伐桩的萌芽率、萌条数量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试验证明对大叶相思林分施以隔行采伐通过萌芽更新建立复层林分是可行的;(3)保留不同数量萌条对萌芽林早期(1.5年生)的径、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后期(4.5年生)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每棵植株伐桩保留4根萌条的萌芽林生物产量最高,更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在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不同林龄、不同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同时比较了保留不同萌条数量的萌芽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林龄对伐桩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伐桩存活率及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林龄越大,萌芽更新效果越差;(2)皆伐和隔行采伐对大叶相思伐桩的萌芽率、萌条数量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试验证明对大叶相思林分施以隔行采伐通过萌芽更新建立复层  相似文献   

3.
为完善米老排 Mytilaria laosensis 采穗圃营建技术,重点探究不同截干高度对 2 年生米老排无 性系苗促萌效果的影响。试验共设置 3 种截干高度处理,即 20(T1)、30(T2)、40 cm(T3),采取主干 和萌条 2 次截干法。结果表明:第一次截干后 T2 和 T3 的萌芽数和萌条数显著大于 T1,且 T3 > T2 > T1, T3 平均每株萌芽数和萌条数分别达 10.72 个和 4.17 条,但 T1 的萌条转化率最高;二次截干后,各处理间 萌条数差异不显著。截干高度对萌条基径影响不显著,对二次截干后的萌条长度影响显著,但 T1 的萌条 基径均最大,其萌条质量相对来说更优。两次截干后 T1 的单位萌条数均极显著大于其他两个处理,其促 萌效果最佳,且越靠近根部的萌条,其幼态化程度也越高,分化能力越强。综合来看,截干高度 20 cm 更适合米老排的截干促萌。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的母株栽植方式、萌芽采芽批次及方式、扦插月份及基肥施用的对比,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穗圃建立及扦插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直栽和斜栽对母树初期生长及萌芽影响显著,母株生长稳定后,萌条数量差异不显著.母株栽植后萌发的前两批萌条质量较差,第一批萌条扦插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第二代人工杉木林更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及萌芽更新中的采伐季节、萌芽部位、采伐工具因素对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有显著差异,萌芽更新体现了较强的优势,采伐季、采伐工具、萌条留取部位分别宜为冬季、锯砍和上部.  相似文献   

6.
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经营技术及生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的10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能够合理利用杉木萌芽条,同时为刨花楠生长提供较为适宜的生长空间,具有较好的生长效应.杉木萌芽桩保留1500株/hm2、750株/hm2较适宜.在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的较适宜的密度为900~1200株/hm2.适当施肥是培养杉木和刨花楠混交林的主要手段之一.刨花楠施肥试验表明,施肥与不施肥相比,对刨花楠生长有差异.施肥刨花楠胸径、树高比对照分别增加6.9%~32.8%、5.6%~33.3%.对不同处理立木材积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表明:JP500(每穴施钙镁磷肥500 g)与FCK(不施肥)、JP500与ZN1-250(不施基肥,造林当年追施尿素250 g)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ZN2-250(不施基肥,造林后第2年追施尿素250 g)与FCK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其余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测定接根埋干法对杉木成年树上部侧枝的复壮效果,作者采用杉木成年树的上部枝条和基部萌条以及对成年树上部侧枝进行接根埋干复壮处理后得到的复壮条为试验材料,以生理最幼嫩的杉木基部萌条为对照材料进行田间扦插试验,从扦插成活率、当年新梢生长量、扦插苗外部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成年树上部侧枝扦插后生长缓慢、扦插成活率低,与生理幼嫩材料差异极显著。复壮条扦插后生长快、扦插成活率高,与生理幼嫩材料差异不显著,说明接根埋干法对杉木成年树上部侧枝的复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湿加松一年生母树萌条扦插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用1年生湿加松母树萌条,分别设基部萌条与顶部促萌条、抽梢与未抽梢的顶部促萌条、顶端次生叶及穗条长度不同的顶部促萌条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基部萌条与顶部促萌条、抽梢与未抽梢的顶部促萌条在扦插生根率、扦插苗根系生长、抽梢生长的差异均不显著;四类穗条扦插均可获得较高生根率,根系和抽梢生长快。(2)不同顶端次生叶长度的顶部促萌条在生根率、不定根数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根系级数、须根数量及抽梢长度方面差异不显著;顶端次生叶长度0~3 cm的顶部促萌条扦插效果好。(3)不同长度的顶部促萌条制成的穗条其扦插苗抽梢长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生根率存在显著差异,根系生长差异不显著;最好选长于10 cm的顶部促萌条制成长8~10 cm的插穗扦插效果好。结合生产上扦插用育苗袋的大小及扦插深度,对1年生湿加松母株,选用顶端次生叶长3 cm以下,长8~10 cm的顶部促萌条或基部萌条扦插效果较好,要用顶端次生叶长大于3 cm的顶部促萌条扦插,只能剪取萌条长10 cm以上且制成短于10 cm的穗条扦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杉木干基萌芽能力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两片杉木子代林伐桩和杉木无性系采穗圃萌条数量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杉木子代林伐桩萌条数量在产地间、产地内家系间及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有中等以上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在37%~39%之间;产地的遗传方差分量与产地内家系间的相近。伐桩萌条数量与基径粗度的关系随伐桩年龄的变化而表现不一;不同砍伐季节伐桩萌条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杉木无性系采穗圃无性系间有效萌条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的萌芽能力有较高的重复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杉木林分伐桩萌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杉木伐桩萌芽保存率和萌条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强度间伐有利于杉木伐桩萌芽保存率的提高,增加杉木伐桩萌条数,促进杉木伐桩萌芽条生长;伐桩直径和留置高度对杉木伐桩萌芽特性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杉木采伐迹地进行红豆树与杉木萌芽条4种混交比例(4豆∶1杉、3豆∶1杉、2豆∶1杉、1豆∶1杉)造林试验。结果表明:6年生红豆树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混交比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6年生杉木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混交比例间差异不显著,6年生杉木萌芽林与红豆树已经产生较为明显的生长环境空间的竞争;不同混交比例对红豆树主干分枝数、高径比、枝下高与全高比等干形生长指标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2.
采伐季节 伐桩直径 桩高及树龄对刺槐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河北省灵寿县进行了采伐季节、伐桩直径、桩高及树龄对刺槐当年萌芽更新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非生长季采伐的萌芽更新效果明显优于生长季节内采伐,即前者的萌条数量、萌条径高生长及生物量显著高于后者;②伐桩直径对萌条数及伐桩萌条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而各径级伐桩萌条的径高生长差异不显著;③在6~15a生的年龄范围内或伐桩高度低于30cm时,伐桩萌芽力是均等的,即树龄和桩高对伐桩的萌芽更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广东西江林场杉木萌更纯林和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的结构、生长、生物量、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等作了调查研究。调查资料用对比的方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由于林分结构差,林木分布疏密不均,致使林分生长不佳,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量低;(2)湿地松同萌更杉木混交,对杉木萌条高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湿地松的高径生长和平均木生物量均优于杉木萌条,说明立地条件较适应湿地松生长;(3)9年生杉木萌条和8年生湿地松的树高和直径连年生长量均已急剧下降,平均生长量亦开始平缓下降,且下降时间相近似;(4)杉木为浅根密集型根系,湿地松为深根疏散型根系,两者混交,存在若争夺水分、养分的矛盾;(5)杉木萌更纯林与杉、湿混交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大都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进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影响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清理迹地能提高萌条数量而且能促进萌条生长,提高萌条质量,并对伐桩的萌条分布也有一定影响,采伐时应尽量降低伐桩高度,并正确留条。  相似文献   

15.
杉木具有很强的萌蘖性,且萌蘖多发生在1—5年的幼龄期.在每次萌蘖期,根颈部萌发的萌芽条要消耗大量的养料,这就严重影响了杉木的主干生长,因此,杉木去萌,就成为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采用的去萌措施(深栽、培土、压条、遮光和修剪等)较费工时,有的还影响杉木生长.而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调控作用.故探索用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来处理杉苗的新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三十烷醇是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在多种农作物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近年来人们逐步将三十烷醇运用于林业,发现它对树苗的发根、株高和茎粗生长有良好作用,能促进维管束发达和养料输送,加强主干生长和顶端生长等等.本文报道的是采用三十烷醇抑制杉苗萌蘖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杉木组培苗采穗圃早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组培苗营建采穗圃,通过采穗扦插繁殖的方式,扩大遗传品质优良的组培苗木繁殖系数.在采穗圃内随机设计3个样圆,统计样园内采穗母株的地径和萌条数量,分析组培苗采穗圃早期生长.结果表明,样方间采穗母株地径和萌条数量早期表现较为一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样圆间地径和萌条数差异不显著,印证营建采穗圃的杉木组培苗来自相同无性系,遗传差异不显著,表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牛坡荒山采用穴状整地、全垦整地2种不同整地方式和施肥与不施肥2种施肥处理进行试验发现,不同的整地方式及施肥处理对杉幼林生长影响较大。其中全垦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林树高、胸径的生长与穴状整地施肥、穴状整地不施肥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穴状整地不施肥与穴状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杉木幼树胸径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垦整地造林后第二年进行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及胸径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穴状整地造林后第二年进行施肥,对杉木幼树树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胸径生长的促进效果不明显。结果表明:全垦整地施肥处理效果最好,且与穴状整地施肥、穴状整地不施肥2种造林方式相比,全垦整地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尾巨桉萌芽林定株高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尾巨桉4种萌芽高度(0.5 m、1.0m、1.5 m和2.0 m)进行定株除萌,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树高、胸径生长差异均显著;以萌芽高度为1.5~2.0 m时定株除萌林木生长较好,8个月生2m定株除萌的萌芽林平均树高、平均胸径达5.30m、4.12 cm。考虑生产成本,定株除萌高度以1.5 m为佳。  相似文献   

19.
对杉木高世代优良种源子代4年生林分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经1年生长后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C2、A3、B3、C3高生长与对照比较达极显著差异,A2、C2、A3、B3、C3与对照比较胸径生长达极显著差异,A3、B3、C3与对照比较冠幅生长达极显著差异,A1、A2、C2与对照比较冠幅生长达显著差异,采用尿素与复合肥各50%比例更能发挥该树种的生长潜能,施肥量以C3效果最好,可作为生产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试验表明:(1)BL3BM0(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填加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3年生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次为BL0BM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2)BL1BM9(清走树木的所有地上部分)处理生长最慢;(3)BL2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BM0(商业性收获)的略好,但未达到差异显著;(4)除了BL3BM0处理与BL1BM0处理间的杉木单株总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余任何处理间的生长指标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