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我认同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内容单一等问题。通过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设计跨文化交际内容,引入中西茶文化,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认同度,同时利用茶文化搭建起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桥梁,实现外语学习的社会目的。本文分析了中西茶文化的渊源与差异、跨文化交际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对高职跨文化交际的情感促进,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讨论了茶文化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应用。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历史背景、行为习惯及茶语言符号体系,都在世界文化浪潮中保持着自身的地位,是我国的标志性文化。茶文化对跨文化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发展茶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随着社会增速发展,各大产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培育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英语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可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通过情感的促进增加学生交际的信心,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本文针对跨文化交际下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作出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教学活动是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重要教育机制,完善的跨文化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文化元素,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本文拟从高校跨文化教学活动的问题不足认知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分析,通过分析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跨文化教学的可能性,从而探究高校跨文化教学中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往日渐密切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表达能力研究也显得更加重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茶文化占据重要位置,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很多有关茶文化的词汇或者内容,但是由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交际双方有一定的误解,此时从英语表达的角度入手,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就显得更加必要。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中中西茶文化的英语表达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柏柯 《福建茶叶》2016,(9):237-238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全世界的接触前所未有的频繁,这种情况下外语的不断普及不可避免,而在各文化接触冲击中,对于异地文化的了解接收可以更好地促进沟通,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发扬则有利于保存和弘扬民族特色。这种情况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开始慢慢提高。  相似文献   

7.
邹姝丽 《福建茶叶》2016,(11):322-323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仍旧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外国文化元素,实现跨文化交际,对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背景都有重要意义。茶作为商品进入欧洲,为英国人广泛接受,现发展出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以茶文化为基础,对比中国与英国两国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对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教学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茶是一种饮品,而饮茶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将饮茶习惯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茶文化体系。每一种茶文化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等不同,决定其文化体系内涵也有着自身特殊性。尽管当前茶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但是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和不同。想要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体系化交流,就必须对中西方茶文化进行有效对比,通过结合多元文化时代特点认知,从而探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茶文化的具体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茶不断传播到西方国家,中国的茶文化也随之不断地被带到了西方国家。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杨蕾 《福建茶叶》2021,(1):194-196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向世界传播,对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茶文化传入法国之初,和大多数文化传播一样,缺乏内涵的展示的同时人们也对外来文化产生的抵抗.随着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茶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在法语交际中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帮助人们了解法国对茶文化认知的同时也加强了...  相似文献   

11.
本篇文章首先讨论了茶文化中,中英两国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具体可以看到是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性和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性,其次,讨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意义,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培养,排除汉语文化干扰;课堂教学营造英语文化氛围;避免由于英语文化贫乏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相关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茶文化底蕴深厚,在扎根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上逐渐向世界传播。而后,中国传统茶文化也传入到法国,法语之中的关于茶的语音也体现出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之下,我们可以由茶在法语中的发音thé的音标[te]入手,探索中国和法国两种不同茶文化的相似性以及区别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和了解法国地域下的茶文化内涵,探索法国茶文化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功能,从而推动中国和法国茶文化的交融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我们在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向对方的文化以及语言方式上靠拢。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与中西方茶文化对比,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新月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交流,很多中国人去国外留学旅游,同样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观光。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因此,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文化和语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想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就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教育现在越来越被重视,茶文化英语教学是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系统,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需要用语言去表达。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对世界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时代,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各国传播,我们对文化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必然涉及跨文化的部分。因此,在我国英语教学当中,文化渗透促进教学是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英语已经成为我国各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科目,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英语的交际能力,更要通过英语教学掌握英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应用茶文化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是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赵鹏  薛飞 《福建茶叶》2021,(5):67-68
为充分发挥茶文化保健功能,使其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从引言入手,对茶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了茶文化保健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昌学 《福建茶叶》2016,(11):379-380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既有利于传播和推广中国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传达更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茶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居民三大日常消费品之一。在茶叶消费中,不少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中国作为最早建立茶文化的国家,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外茶文化的异同之处,进而阐述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如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际的有效媒介、有助于塑造全新跨文化交际理念、有助于中西方之间形成一定文化认同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等。最后围绕新时期提高茶文化跨文化交际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给予跨文化交际下的中韩茶文化研究,也被更多人所关注。研究中韩茶文化特点与联系,能够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对中韩两国的茶叶贸易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本文就给予跨文化视角,对中韩两国茶文化的特点,以及交流发展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