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在明清小说中出现频率之高,所占篇幅之大,足见茶文化与小说密切的关系,茶文化丰富了明清小说的题材,相反,小说为传播明清特色的茶文化提供最佳的载体。因此,本文以《镜花缘》为个案分析,重点探讨茶文化在明清小说的美学内涵,旨在为研究茶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要追溯到神农时期,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历史财富,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茶元素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让传统采茶、饮茶等行为,逐渐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象征。本文主要探究了茶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希望能够改变传统的初中德育教学形式,努力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吴柯华 《福建茶叶》2024,(3):112-114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并且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心态。课程思政与茶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以及思维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以《连锁经营原理与实务》专业课为例,通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制定完善的实施策略,构建多元化思政课堂,注重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评价,提升教师的茶文化素养,有效融合课程思政与茶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茶文化体系本身而言,其在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之中,恰恰就是茶文化与具体应用之间的深度融入,并且在茶文化发展中,其将该文化理念与具体的绘画艺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本文拟从中国人物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通过以陈老莲《品茶图》的创作背景和诸多内涵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我国茶文化艺术的成熟理解与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5.
对等理论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指用最贴切自然的语言传达出源文的信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思的传达,以使目标受众得到与源文受众尽量相同的感受。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戏剧也是一种交流,且强调受众的反应,因此功能对等理论也适用于戏剧翻译。本文以英若诚先生对老舍话剧《茶馆》中茶文化的翻译为例,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茶馆》茶文化英文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茶文化的多样性与内涵性看,对该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改造,并且将其融入大学生分类指导创新方案之中,必然能够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本文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大学生分类指导创新实践的实施背景认知,通过探究大学生分类指导创新实践活动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从而探究大学生分类指导创新实践方案中茶文化的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领域中,对等理论是较为重要的理论,在实践应用方面价值相对较高,能够借助对最恰当语言的应用将源文字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时高度重视对意思的传达,希望能借助科学的翻译让目的语言受众与源语言受众能够产生相近甚至相同的感受。而翻译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对戏剧翻译而言,也高度重视与目的语受众的交流,希望可以加强受众的互动。因此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戏剧作品的翻译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增强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乐素娜 《茶叶》2011,37(2):121-122,126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本国、本民族的历史烙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西茶文化交流中的英国为例,阐述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中对英国饮茶风习、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珂永 《福建茶叶》2016,(4):274-275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主人公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现代教育工作者和各大高校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体育学科作为德育、思政教育的平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势必要发光发热,以校园体育为载体的茶文化应该受到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就以此为主题,进行几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世坤 《福建茶叶》2016,(11):240-241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可谓是一枝独秀。以茶为代表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经济、医学、政治等,茶文化的影响不能不谓之深远。茶文化深入到文学中产生茶诗茶词、茶文茶赋、茶的对联、茶的小说、茶的戏剧,以茶为主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内容,更让人们在品读茶文学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应解析酒店经营管理中的跨文化现象,因为这关系到酒店服务品质的提升问题。在调研和考察的过程中感知到,借助茶文化视角来看待这种跨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参照价值。我国酒店中的跨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行为偏好所表现出的跨文化现象、思想观念所表现出的跨文化现象、接人待物所表现出的跨文化现象。为此,酒店在经营管理上应给予对策构建,即辩证看待跨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告示的方式劝诫用餐客人、培训人员掌握不同沟通技巧、利用法律来规制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
方颖 《茶叶》2021,47(4):239-242
茶文化博物馆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如何有效开展多元的茶文化教育与传播,是茶文化博物馆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打造了一系列分众化教育体验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和特色的茶文化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3.
万佩  丁凡 《福建茶叶》2021,(4):158-159
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融入高校课堂.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当前学时紧、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税法教学比较适用,也是税制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对税法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税法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探索利用超星尔雅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茶文化进行分...  相似文献   

14.
季佩璇 《福建茶叶》2016,(8):364-365
作为人类主观意识范畴的一种表现形式,茶文化不仅能阐述着历史、文化等观点,还能表现出人类对内在外在价值的取舍和取向,茶文化研究要通过残存的片断去认识整体。文章从《傲慢与偏见》的角度阐述了英国茶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实践形式等方面对英国文化进行评析,探索这个国家的文化内容,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连双双 《福建茶叶》2022,(2):187-189
为通过茶文化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创新,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主要论述茶文化与党建工作的关系,后指出党建工作创新探索路径,最终提出创新策略.采用文中策略.能够实现高效党建工作创新目的,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起到凝聚高效党建力量,强化工作成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玉婷 《福建茶叶》2021,(2):223-225
茶文化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体系.在英语教育领域,以茶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介绍文化之间的差异,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实现语言学习效果的提升.为此,本文分析茶文化思想内涵,了解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优势,并从不同角度提出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以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众多灿烂悠久的文化当中,茶文化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并且影响至今,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大量与茶文化有关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从唐朝以后文人墨客更是争相将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品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并将其与诗歌、小说等众多文学体裁相互融合。在此背景下诞生了大量有关禅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本文将分别以《红楼梦》、《镜花缘》和《九云记》为例,简要分析研究在我国古典作品中的品茶与茶文化,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春霞 《福建茶叶》2016,(7):355-356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与之相关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人之间,品茶之风一时兴起,使其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茶不仅是中国古代寻常百姓的日常饮料,历代著名的诗人以茶为创作对象,上自中唐,下至明清,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经过文人墨客的润色,茶与诗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与茶相关的佳作依然层出不穷,除了茶诗,著名的小说中也有许多细节与茶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结合《红楼梦》、《镜花缘》与《九云记》,分析、阐述古典文学中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晶  夏倩  李坤 《福建茶叶》2016,(11):338-339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以英国茶文化为例,阐述了中国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对英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茶文化呈现之命题,早在一千多年前陆羽所著《茶经》中便有论述,明确表达在被许多人忽略的《茶经·十之图》中。陆羽在十之图写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十之图论述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茶的所有品质,并全方位地传递给关注者。茶文化呈现,正是以目击而存为滥觞,并在这一理念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