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鲜叶摊青是为了散发鲜叶中的水分,使鲜叶色泽变深变软,增加茶叶的可塑性;且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或氧化,也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发展。茶叶企业需要提高茶叶质量,摊青工艺处理是个关键环节,不同的摊青设备对茶叶品质的高低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1前言鲜叶是供制茶的原料,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基础,只有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好的茶叶。研究表明,在环境胁迫下,植物体内的信号会发生变化,而这些信号对植物体内的代谢水平和生化成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逆境对茶树鲜叶的代谢水平和化学成分引起重大的变化,必然会对茶叶品质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环境胁迫下信号变化及其对鲜叶内含物质影响的研究,对提高茶叶品质具有实践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植物感应胁迫的器官合成并输送某些信号物质到响应胁迫的器  相似文献   

4.
一、茶鲜叶清洗和脱水设备现状 茶叶初制加工从茶鲜叶到成品干毛茶,目前通过设备的研发创新已基本实现了清洁连续化加工,分析当前应用不同配置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尚缺少前道工序茶鲜叶自动清洗和连续式脱水设备.茶鲜叶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要素,由于环境因素,茶鲜叶表面本身会产生泥灰和各种污染,从采摘、运输到加工场所将鲜叶表面的可能有的农药残留以及粉尘等表面附着物清洗干净,洗净后的鲜叶再进行加工生产,提高茶鲜叶的洁净度等卫生指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茶叶加工工艺认识和名优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鲜叶摊放已成为名优茶生产中的一个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工艺。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尹军峰研究员的研究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叶鲜叶中茶多酚和儿茶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及其组分不仅能反映茶树光合能力的强弱,而且与茶树品种,成茶品质等有密切关系。在鲜叶运输、摊放或成品茶贮藏期间,叶绿素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由于叶绿素(a·b)及其转化产物的色泽各异,其比例随着一系列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叶绿素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以往测定叶绿素,大都限于  相似文献   

7.
茶叶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色素是存在于茶鲜叶和成品茶中的一类有色物质,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茶叶色素的分类、形成、分析测定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茶叶色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茶叶产量及鲜叶品质,许多茶叶科学工作者从水分管理、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益。目前,如何提早明前茶萌发,提高产量,如何进一步提高夏茶、秋茶的产量及鲜叶品质,仍是茶叶科研、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茶叶催芽丰产素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能协调茶树体内生理代谢机能,对茶树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提高鲜叶品质。  相似文献   

9.
影响茶树鲜叶品质的田间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作者在茶区经济调查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结合当前形势,从栽培角度提出茶叶以优质取胜的策略。认为鲜叶是茶叶优质的基础,分析影响鲜叶品质的田间因子。讨论从良种良法栽培,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技术,以及调整茶树树龄结构等方面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茶叶萎凋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和信号分子,为茶叶生产提供能量需求和传导物质代谢信号,光照处理对鲜叶的生理特征和化学特征以及毛茶的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光照对茶叶萎凋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茶叶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清洗前处理对龙井茶品质影响之机理,改善清洗工艺,提高龙井茶加工品质,促进茶叶清洁化与科学化生产,本文比较了不同鲜叶前处理条件下茶叶的感官品质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不清洗的对照、以及纯水清洗和单纯的臭氧气处理等各种鲜叶前处理方式,臭氧水清洗茶样能够激发β-葡萄糖苷酶活性,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与转化,从而改善茶叶风味。  相似文献   

12.
茶叶色·香·味的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品质,除外形形态外,主要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任何茶叶的色、香、味,都有它们各自的物质基础,色、香、味不同,它们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不同。因此可以说,所谓茶叶品质,是茶叶中各种化学物质理化特性的综合反映。茶叶的种类很多,各有各的品质特征。无论哪一种茶类,其色、香、味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鲜叶原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茶工艺技术,使鲜叶内含物产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结果。因此茶叶品质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取决于制茶的科学性。只有好的鲜叶原料,才有可能制出好茶。而鲜叶的物质基础,与茶树品…  相似文献   

13.
红茶品质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定茶叶品质的因子,首先是鲜叶原料,尤其是鲜叶的嫩度与生化品质成分。这与茶树栽培地区、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及茶树品种,均有密切关系。 从鲜叶制成成品茶之后,决定茶叶外形的主要是物理作用,尤其是与机械的工艺性能与制茶的工艺技巧密切相依。但茶叶品质的决定因子,最主要的是内质。决定茶叶内质的因子比较复杂,是茶叶生化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决定茶叶内质因子的生化品质成分,基本上都集中在茶汤中。就红茶而言,应该包括茶黄素类物质、茶红素类物质、茶儿茶素、水溶性单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茶叶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加工技术或工艺过程进行探讨时,需要了解在制品的化学变化,并与茶鲜叶对比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可是,怎样能真实反映内含成分的含量,实践中发现,固定样品的方法对其影响很大,为此,笔以同样的鲜叶采用几种热源固样方法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鉴定茶叶品质,历来都是应用直接鉴定法,也就是把鲜叶制成干茶以后进行品质评定。近期以来,对组成茶叶色香味的成份已有进一步了解,但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因子是很复杂的,要在早期阶段全面鉴定,便需要摸索出一套简便、有效、只需少量材料的早期品质鉴定法。红茶品质的早期鉴定,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微型制茶机进行小量制茶后进行感观审评,一是测定鲜叶化学成分。前者没有把鲜叶原料与制茶方法分别进行鉴  相似文献   

16.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茶叶科学》2018,38(3):281-286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品种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的差异及内合物的差异,使所制的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6,28(1):43-43
在印度.茶树一般种植在山坡上,茶饼病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病害。成品茶由一芽二叶加工而成,茶树每隔5年重修剪1次,修剪茶树在恢复过程中易受茶饼病菌的侵染。研究了茶饼病感染茶叶的生物化学变化及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能承受茶饼病感染的比例高达30%,受感染鲜叶加工的成品茶,其品质甚至优于未受感染的鲜叶,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下的鲜叶送到茶厂去加工,“贮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贮运的方法直接关系着鲜叶的鲜度和质量,影响着成茶的品质。因此,采用科学的贮运方法是当前茶叶生产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Gogiya(哥基亚)的测试报告指出,鲜叶过量盛装在容器中,叶温可升高到48℃左右,随着叶温的升高,鲜叶水浸出物含量减少。若不及时运往茶厂加工,鲜叶在容器内贮放一天,其干物质含量损失达5%左右。同时,鲜叶装运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和发热,会导致鲜叶红变,茶多酚、儿茶素等化学成分的减少,茶叶品质明显下降。为此,鲜叶采下后,要防止叶温升高,避免产生异味和劣变,就得将采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