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利用语言进行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一交流工具从而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在英语学习中也是这样,需要利用英语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特别是在一些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实践性在一个尤其重要的位置。这就将英语学习中的口语学习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上,注重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促进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来看,很多英语课程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都会对口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忽视,导致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缺失,学的是哑巴英语,导致英语学习不能发挥它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茶艺英语在进行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其进行积极的改革,从而保证茶艺英语的口语教学可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茶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茶艺英语也成为了茶艺发展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如今茶文化交流加深,茶艺专业学习成为了“香饽饽”。相对应的,社会和行业对于具备茶艺英语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茶艺英语课程作为培养高职茶艺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能力强、茶艺素养高和茶艺英语水平高的茶艺专业人才。但是,尽管茶艺英语课程出现已久,且茶艺英语课程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但是由于茶艺英语千变万化,且对于学生的茶艺素质和英语功底要求较高,所以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改革亟待进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不断深入,我国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越来越频繁的茶叶贸易生意往来,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改革。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以茶叶知识为基础开展英语教学,通过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完成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提高我国茶叶专业英语人员翻译水平,助推茶叶专业英语行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我国大量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4.
严丽 《福建茶叶》2016,(4):269-270
茶叶贸易近年来迅速发展和饮茶风气的全球化,使得茶叶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成为目前茶叶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是在茶叶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英语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推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循序渐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预期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轻松应对茶叶对外英译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要调查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茶艺英语课程实施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茶艺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甜丽 《福建茶叶》2016,(10):247-248
现阶段,茶学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种产业链,茶产业国际化市场的扩展和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要相应的人才配备,因此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就越发显得重要。只有培养出相应合格甚至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我们的茶文化才能在世界传播得更加广泛。本文讲述了茶学专业英语的作用及目标,以及现在出现的相关教学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如何改善现阶段茶学专业英语教学问题的政策建议。以期通过这些改革实践能够加强茶学专业英语的教育,让我们的国际化茶学专业人才更加充沛。  相似文献   

7.
牛涛 《福建茶叶》2016,(10):219-2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各大院校人才的培养也有新的要求,各大院校应该多注重技术性课程的设置,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茶艺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地方茶产业培养应用性人才,所学课程的内容主要适用于英语进行茶叶的销售推广,与茶相关的服务以及基本国际化茶文化的交流工作。本文将从《茶艺英语》课程的背景入手进行探讨,并对《茶艺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2019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新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多项新规,本文通过解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国家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归纳总结多年来所授课程《茶艺服务基础》教学环节中的经验和不足,为课程的后续完善和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就要有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学校转型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确了茶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专业英语的教材建设得以完善,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授课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发,积极探索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并为毕业论文撰写、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求职就业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是茶叶的发源之地,所以茶叶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开设《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开设《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茶学专业的人才,通过与大学英语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具有专业的茶学文化与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2.
茶艺课程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知识内容和信息外、具体的茶艺表演实践和必要的艺术修养,甚至是感知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理念和人文思维等等,这些资源内容都集中成为当前有效推进茶艺教学改革机制,全面创新与深度发展的本质性诉求。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背景出发,结合茶艺课程教学的实施特点和内涵认知,通过系统化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诉求,从而分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诉求下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机制。  相似文献   

13.
茶艺     
《茶世界》2011,(9)
  相似文献   

14.
茶艺     
改编历史题材,故事绝非虚构;观赏宫廷茶艺,诸君岂可迟来。  相似文献   

15.
茶道,茶艺和茶艺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盛世兴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茶文化进入复兴快车道,茶艺表演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表演艺术。茶艺表演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结合表演要素来展示泡茶与品饮的过程,以茶汤制备和饮用为基本内容和线索的综合表演艺术。一个好的茶艺表演作品通过不同的表演要素组合加以编排再现,具有综合性、表演性和再现性特点。本文对茶艺表演作品的编创从要素组织的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认为茶艺表演作品编创要做到:主题、解说词、表演人员及其要求、茶席、背景、音乐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融合,服务于主题,彼此和谐。  相似文献   

17.
武莹  郝雯婧 《福建茶叶》2016,(4):266-26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背景下,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英语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其融入到艺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艺术专业英语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将基于茶文化在中西方的差异性,分析艺术专业英语教学茶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将茶文化的"精华"渗透进艺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探讨艺术专业英语教学在改革中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夏冰 《福建茶叶》2016,(3):133-134
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合理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够提升茶艺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够丰富表演内容,渲染气氛。茶艺表演的音乐选择讲究一定的原则和规律。音乐、服饰以及表演要相互融合、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凸显出表演的魅力,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本文针对茶艺表演的配乐问题进行几点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茶文化虽不及上下五千年,但也是从公元前就已经成形了,茶艺表演也是渐渐发展起来的,最开始的茶艺注重的是摘采和挑选,之后的茶艺注重的是煮茶和倒茶的方式,再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渐渐的不是单一的需求了,统治者想要更好的茶艺观看过程,而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也开始出现,从单一的以酒助兴增加了以茶会友,这些人对于茶艺的追求,使得对茶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古典曲目也是一种典雅的象征,自然而然就有人发现了可以将其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去,在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茶艺的配乐表演,茶艺和配乐的结合使茶艺表演带给人的感受、对人们的净化心灵、享受茶艺的过程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艺表演也逐渐兴盛起来。茶艺表演不仅是将泡茶的过程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有相契合的音乐进行背景烘托,通过各个环节的完美配合将茶的性质凸显出来,使品茶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茶的文化。茶艺表演的好坏不仅依赖于茶艺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受到配乐的影响。恰到好处的配乐不仅可以烘托出饮茶的氛围,辅助表演人员的技艺展示,还可以让饮茶者更好地领略茶的魅力。本文就茶艺表演中的配乐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在茶艺表演当中可以使用的相关乐器,然后探讨不同种类的茶艺表演应该如何进行配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为茶艺表演提出一些参考依据,旨在进一步丰富茶艺表演,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