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云燕 《福建茶叶》2016,(7):364-365
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篇章,它以茶事活动为吟诵的题材,对中国茶文化精神进行歌咏、赞颂,饮茶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习惯,是中国人生活情趣以及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是茶以及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和喜爱,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诗词创作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茶事创作,茶文化对于诗词领域的影响极为渊源,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诗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坛所研究的特点,茶诗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茶诗的英文翻译策略为研究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历史十分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时光打磨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其中最为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更是具有不可阻挡的文化魅力。经过长期发展具有独特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意义,在历史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散发出迷人的茶香,使历代研究学者沉醉在其中,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随着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开始向着世界强国方向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经济贸易交流逐渐频繁,因此,茶文化也继而传入西方国家,在传播过程中有学者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导致茶文化传播中不断产生各种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对茶诗的翻译和实践。如何让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融合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中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在其他国家文化中散发出同样闪光的色彩,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话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跨文化的理念,译者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英语诗歌的表述形式,按照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将我国茶诗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译诗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本文首先就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与茶诗英译的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就我国古代茶诗的特点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耕夫 《茶叶通讯》2011,38(2):47-47
盛夏的大巴山之行,催我无数次泪下的是那些遍地俯拾的红军故事,而更让我回肠荡气的是乡亲们热情捧上的那一碗碗老鹰茶。当年,红四方面军数万将士在大巴山浴血奋战,一举创建了中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因此,在这块英雄土地上积淀下来的红军歌谣、红军故事深深地融入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满山遍野丛丛簇簇的老鹰茶树,在危难时刻掩护了红军,救济了红军,是那段红色岁月不老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现象语义观和诗歌翻译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结合具体范例对我国古代茶诗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结合现象语义观对古代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茶诗的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历史源流的发展进程中显现出独特的文化风味和底蕴,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历代变幻的进程中散发出迷人的茶韵清香,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传入西方的过程中,显示出较大的文化思维差异,这就需要对茶文化进行适宜的翻译实践,更好地融合和贯通中西方文化和交流,使中国博大精深的茶诗、茶词等艺术形态绽放出其璀璨的文化风采。  相似文献   

7.
潘国培 《福建茶叶》2016,(10):349-350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有必要对中国文化的译介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保证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使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笔者仅选取了茶文化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化的载体的传播现状,以及其典型代表《茶经》的译文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输出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精神和内涵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人民都将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茶学巨著——《茶经》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茶经》的英译问题同时相对应地提出了语言学策略,最后阐述了《茶经》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茶经》是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所编撰的一本茶学巨著,其作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一本重要的核心典籍,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茶经》翻译的准确性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茶经》的英译工作重视起来,对于英译策略更应该认真地对待。本文中,笔者对《茶经》的英译策略及其茶文化传播影响简要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部经典茶作。  相似文献   

10.
《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详细的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英译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茶经》的英译策略,对于采用何种策略才能更准确地传达茶经里表达的意思进行了探讨。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英语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交流活动,在整个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不仅要注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重原本文学的表达。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古代茶诗的表现状况认知,通过融入现象学语义观的具体内涵,探究融入现象学语义观理念的古代茶诗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全生 《福建茶叶》2016,(3):375-376
《茶经》是我国的第一部系统描写茶事的典籍,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茶叶从17世纪传入西方国家后,世界各国人民开始逐渐认识了中国茶文化,并逐渐建立其属于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对世界文化体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更是被很多国家所关注,并翻译了很多版本。本文主要以《茶经》的英文翻译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进行几点论述。  相似文献   

13.
茶广告英译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译者应当站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保证译文的忠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茶广告英译的现状,而后将茶广告英译纳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了相关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后续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姜灿 《福建茶叶》2023,(9):126-128
虽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孕育了厚重的茶文化,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茶品牌在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无论是高度开放的对外贸易环境还是信息传播环境,都为我国茶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面临世界范围内激烈的行业竞争,做好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在对茶企外宣资料特点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就其有效实践策略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从提升外宣资料的英译水平入手,为茶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文化要想实现对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典籍英译,虽然我国的典籍英译工作自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甚少有翻译家对宋朝茶诗进行翻译研究。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十分繁盛,尤其是在整体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宋朝的茶类作品当中存有大量的互文现象。本文主要在互文性的基础上对宋代茶诗进行英译研究,希望对宋朝文化翻译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经》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典籍之一,而它的英文译本不仅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还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为此,本文从典籍《茶经》的英文翻译策略的角度着眼,说明典籍《茶经》的内容并加以全面的、具体的分析,以更好地使外国人民感受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陈昕 《福建茶叶》2022,(3):286-288
茶学典籍英译工作的开展能促进我国经典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目的论视角,针对茶学典籍英译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究,从文化传输的角度对茶学典籍英译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以茶学经典《茶经》的英译为例进行针对性分析,旨在能借助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茶文化翻译提供相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茶名英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茶叶的命名方法,全面阐述了当前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后从翻译领域宏观视角以及译者素养微观视角探讨了茶名英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茶名英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文化交流一体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而文学作品成为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载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作用。《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这部中国名著走向海外,使其文化和思想精髓发扬光大,是当前翻译界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在文化的视域之下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加以翻译,更好地促进中西茶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杨海燕 《福建茶叶》2016,(7):330-331
《茶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茶学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茶典籍。该书用精炼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古代茶学知识和茶文化。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而言,该书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功能语言学为视角,探究了《茶经》的英译策略,为中国茶学知识和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