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诗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既丰富了诗的主题与内涵,也促进了茶文化发展。在这里,本文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探索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为目的,以唐诗为分界点分析了唐之前与唐之后茶诗中的茶文化,从而发掘茶诗的文学意愿。  相似文献   

2.
史云燕 《福建茶叶》2016,(7):364-365
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篇章,它以茶事活动为吟诵的题材,对中国茶文化精神进行歌咏、赞颂,饮茶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习惯,是中国人生活情趣以及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是茶以及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和喜爱,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诗词创作中,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茶事创作,茶文化对于诗词领域的影响极为渊源,随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茶诗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坛所研究的特点,茶诗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茶诗的英文翻译策略为研究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文化深邃,不仅推动了茶叶产业发展,也为古代茶诗发展提供了沃土。本文以探究中国茶文化对古代茶诗的影响为目的,首先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和古代茶诗的发展,然后从文化价值、诗词意境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在古代茶诗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次仁吉 《福建茶叶》2023,(4):193-195
宋朝时期,茶诗已成为了诗歌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体现出了茶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苏轼作为宋朝诗歌领域中的大家,他的诗在茶诗创作中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特点,对此进行了解,对于更好地传承茶文化以及茶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苏轼茶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苏轼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苏轼及其茶诗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文化体系中,就融入了相应的文化元素,诗歌就是在这一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探究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茶诗创作理念和具体风格进行有效了解,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茶文化和诗歌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拟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古代茶诗艺术的发展状况,通过结合具体的茶诗内容,从而分析我国古代茶诗艺术中的茶韵之美。  相似文献   

6.
刘维维 《福建茶叶》2016,(12):332-333
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茶文化形成于此时,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诗歌艺术与茶文化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而在茶文化体系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与茶相关的诗歌艺术——茶诗也应运而生。而对于我国整个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来说,文人群体有着重要影响,无论是茶文化的创造,还是茶文化的推广,其实际上都是当前值得我们传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苏轼咏茶诗的文化背景认知入手,结合苏轼咏茶诗的具体表现理解,通过结合相应诗歌著作,从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苏轼咏茶诗中的深厚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顺莉 《福建茶叶》2016,(10):329-330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其间曾涌现出大量的以"茶"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即茶诗。明清时期的茶诗蕴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内容,也是研究明清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茶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明清的茶诗创作,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对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罗昊 《中国茶叶》2023,(4):69-74
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茶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宋代采取贡茶等政策以加强对茶业的管制以增加财政收入。相较于唐代,宋代贡茶不但求早求量,而且注重品质。北苑茶诗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称得上是宋代茶文化兴盛的标志。文章研究了宋代茶文化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北苑茶诗与贡茶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贡茶的发展促进茶诗进步的初步结论,以期为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作诗吟咏都少不了"茶"助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与诗歌有着很深的渊源。到了唐代,人们对于茶的热爱更胜从前,"爱茶、嗜茶,不可一日无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祥和的社会标签。茶因此也被广泛地写于诗中,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与茶文学得到了鼎盛的发展。研究唐代茶诗文学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茶叶在唐代的重要程度,更能使我们深刻的了解茶诗文学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茶对我国影响深远,至今能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茶的发展产生了茶文化,茶文化又涵盖了无数的人文哲理,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其传递的人文精神都给予人们一定的启迪。基于此,本文从苏轼咏茶诗为重点来探讨其咏茶诗中带给人们的人文价值向度的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因独特的功效,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代文献中皆有茶的记载,而到了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已臻高峰,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更是大量出现,体现出卓越的艺术特色。唐宋咏茶诗繁盛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原因,包括有唐宋诗歌题材的不同选择有禅宗“以俗为雅”的深远影响与“茶禅一味”哲学命题的时代滋养等。  相似文献   

13.
张泽建 《福建茶叶》2016,(3):390-391
茶文化在我国一直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我国的古代文化均离不开茶文化的影响。在灿烂的诗文化中,茶也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受到许多诗人的喜爱,将茶赋予各种各样美好的意蕴。本文将首先介绍茶诗的概念,再介绍各个朝代不同的茶诗的意蕴,最后阐释茶诗中不同的意蕴美。  相似文献   

14.
茶僧诗的渊源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自佛教传入后。茶佛结合,僧人以茶入诗,发展了茶文化领域。茶、僧、诗得到了相互的发展和繁荣。 相传利用茶叶始于神农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经过了药用、食用、饮用的过程;利用方式则由鲜叶、干叶、研粉、蒸压成饼、散叶而发展到今天的罐装茶水和萃取有效成分制成“速溶茶”以及配合其它营养药物制成的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一生爱茶,因此写下无数首传世千年的茶诗。这既是苏轼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茶诗,记录了他的平生遭际、人生感悟,体现出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生活趣味、乐天达观。他的茶诗既有君臣关系、父子之情、又有朋辈之交。因此,苏轼的茶诗既丰富了中国茶诗的意境,又开拓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苏轼的茶诗体现出象外之象、达观乐天、新颖别致和人生况味,有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同时,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他的茶诗记录了茶事茶艺,开拓了茶诗的写作,也承载着独特的史实。因此,苏轼的茶诗,既是诗中名作,又是茶之典范。  相似文献   

16.
茶起源于中国,因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并且茶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影响深远,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得天独厚,不可替代。随着茶的发展,相关的茶文学和茶文化也日渐鼎盛,诗人往往通过对茶的认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同时寄托着深深的感触和哲学思考,因此茶文化有独特的文学性和感染力。本文对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不仅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诞生,而且也意味着我国文人茶饮活动集团的形成。饮茶这一风俗在中唐后便流行于文人士族之间,而我国的茶文化体系也自此更具文化性与内涵性。本文在先后论述了明代的茶与茶诗后,又对唐寅的茶诗进行了分析并最后结合具体诗句对其茶情抒发进行了浅层剖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跨文化的理念,译者在翻译茶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英语诗歌的表述形式,按照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形式将我国茶诗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够使译诗在最大程度上被读者所接受。本文首先就跨文化概念以及跨文化与茶诗英译的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就我国古代茶诗的特点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跨文化视角对茶诗的英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优优 《福建茶叶》2016,(10):332-333
遥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茶与诗词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茶诗,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当时的茶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宋诗词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伴随其中的茶诗更是为茶文化的发展带来生动优美的文学色彩。基于此,本文将对唐宋茶诗中茶的审美意象作以评述,借此弥补茶文化美学方面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在对传统茶文化进行认知与理解时,需要我们站在经典认知的角度来形成层次化研究。当然,目前整个茶文化发展与传播时,不仅是对具体文化元素的语言传递,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文化沟通前提下进行的本质交流与表达。本文拟从《茶经》的创作背景及茶诗的艺术文化特征认识入手,结合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整体特征理解,通过具体融合诗歌翻译活动开展的整体特征,从而分析基于诗歌翻译角度的《茶经》中茶诗的翻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