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园昆虫群落稳定性机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茶园常绿郁闭 ,茶丛内昼夜温差、湿度差小 ,小气候稳定 ,这些是形成稳定的茶园昆虫群落的基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增大了茶树昆虫的多样性 ;我国拥有的群落茶园、纯茶园等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以及单行条植、双行和多行密植及间作等栽培模式的多样化皆丰富了茶园昆虫的物种多样性 ,从而强化了昆虫群落稳定性。茶园昆虫物种的多样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链 ,成为茶园昆虫群落稳定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3.
4.
浙江省富阳县青云地区于1984年开发浙江龙井茶生产,由于产品在市场上走俏,生产面不断扩大,生产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产量已达到95吨,产值已逾380万元,成为全县浙江龙井茶的主产区。但是,该地区生产茶园的茶树多为迟芽型的群体种,在很大程度上推迟了新茶的上市时间和影响茶叶的品质。为了提高茶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和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现象愈来愈严重,许多茶区的经济产量收到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水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茶叶的优质和高产,已经成为了茶农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茶园合理灌溉是一种减少灌溉用水量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灌溉方式。本文将从合理灌溉对茶园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及合理灌溉最佳时期、适宜灌水量、灌溉方式等方面对茶树的合理灌溉进行了论述,分析探讨解决茶园灌溉的合理方法,为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园全国平均单产仅70斤,但是,却涌现了许多大面积丰产和小面积高产的茶园。浙江杭州茶叶试验场,6000亩茶园平均亩产370斤;四川苗溪茶场370亩高山茶园(拔海1280米)平均亩产300斤;广东红星茶场2.54亩,亩产1410斤;湖南洣江茶 相似文献
8.
桃江是全国八大产条基地县之一,有茶园5800公顷,而大部分茶园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的,由于当时建园标准低、质量差,再加上茶园培管粗放,茶树树势衰弱。1990年,全县每既666.7m2平均产干茶54.4kg,平均产值139.2元,种茶效益极低,严重阻碍了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1991年我们在桃江县近香茶场开始了低产茶园改造的试验示范。现将6年低产茶园改造效益整理报告如后。1试验区菜场基本情况近香茶场创办于1968年,茶园面积用公顷。1991年选择该场的2公顷茶园开展低产茶园改造试验示范,茶树为安化群体种,23年生,单行条栽,平均密…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对江苏省高淳县青山茶场和安徽省郎溪县郎溪茶场的茶园生产系统的实际投入产出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别对两场在茶园采摘用工投入,用料和农药投入及经营规模上的决策作了思考和建议。旨在微观角度为优化配置,提高茶场生产管理水平提供技术经济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茶园营养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有效数据和结论后,能更加科学的优化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无论是从管理视域出发,还是基于科研思维进行思考,都应确立核心的工作内容后,才可扎实整体的推进茶园土壤营养分析的研究工作.根据具体的关键影响要素,能在土壤酶活性、细菌群落、真菌群落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复合生态茶园环境质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合生态茶园的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茶园内的茶树与茶园间作植物之间在统一的环境中形成矛盾对立关系,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物体必须与它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茶园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经人们的加工、改造、利用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由多样生物组成的系统的物质环境条件随着生产资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等生产循环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它涉及茶树品种、栽培技术、栽培地区、生态环境、营养管理、采摘标准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都受生态体系中可利用物质的质与量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市5种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茶园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呈减少的趋势,微团聚体含量则相应上升。黄壤、高山草甸土、紫色土>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在18.07%~89.23%;红壤和潮砂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则以<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为37.16%~63.91%。茶园土壤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36.08%~97.23%之间(均值为73.60%);高山草甸土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值(GMD)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黄壤和紫色土次之,潮砂土最低,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容重、孔隙度、砂砾、粉粒有显著相关性,与土壤C/N、全钾、pH、粘粒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研究其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土壤养分状况、茶树生长及茶叶生化成分等的影响,分析间作芳香植物对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幼龄茶园间种芳香植物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增加茶园中瓢虫、草蛉、寄生蜂和蜘蛛等天敌的数量;芳香植物间作区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于绿肥间作区和对照;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生长、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产量。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减少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儿茶素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见茶园间作芳香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能促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茶叶终端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卫生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是因为茶园生态建设远没有达到生态茶业的要求。我国茶园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现有茶园,要按生态茶业整体的要求制定长远规划,统筹林业、农牧业发展;植树造林是茶园生态建设的基础,构建以茶树为优势群落,其它林木、作物、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其天敌等生物群落并存的生态系统,采取清洁的农业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全面改善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茶叶品质,保障广大茶叶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和卫生。 相似文献
18.
茶园建园是茶叶生产的开端,它对以后的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及整个茶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等都有重要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人们对茶园折旧问题不大重视。现在,一方面由于衰老茶园增多,改造更新任务加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茶园承包体制的普遍实行,这一问题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笔者对茶园建园成本进行了调查考察,对茶同折旧分析、当前茶园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种茶水平的提高,茶叶单产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高产茶园的经济效益怎样?从表面上看,常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议论,认为高产茶园都是“吃小灶”,精耕细作,花工大,施肥,喷药花费多,开支大,而实际收益不多。究竟丰产能否多收益,却也疑虑甚多。为了交流这方面的实际效益,扩大 相似文献
20.
如何引导茶农扩大茶园经营规模,是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就以户为单位扩大茶园经营的规模问题,浅谈二点看法。一、扩大茶园经营规模铸要引导,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或拔苗助长。目前,整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多种因素制约了茶园经营规模的扩大。从 相似文献